“2024年医疗大健康行业并购,是近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个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是指全球2024年行业并购的金额、数量两个方向。数据为证:1.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球制药业共完成558笔的并购交易,总交易金额672亿美元,为近十年以来最低水平。2.普华永道发布近期2024年度并购交易报告,截至11月15日,2024年全球制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并购交易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交易总额下降了2%。3.据医趋势不完全统计,2023年制药行业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有26笔,总金额约1500亿美元,其中超过50美元的交易9笔。2024年制药行业10亿美元及以上的并购交易有27笔,但超过10亿美元并购总金额约700亿美元,不及去年的一半。
全年最大并购是诺和诺德子公司Novo Holdings以167亿美元收购CDMO巨头Catalent,除此之外,其余并购金额全部低于50亿美元,超过70%的交易金额在10~20亿美元之间。与之相对应的是,相比全球并购遇冷,中国市场开始呼喊“并购潮来了”,这一方面是“并购六条”、“国九条”等政策的出台,为并购市场的活跃提供了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今年中国市场诞生了多笔历史性交易,包括“首例H收A”“港交所十年内最大医疗并购”“港股18A首例反向收购”“biotech反向合并出海”等。2025年会如何呢?据普华永道预计,交易会回温,但是50亿至15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并购交易会是主流,同时一些地缘政治因素将会带来不确定性。为什么会期待并购潮?因为每一次并购潮都伴随着经济繁荣、政策宽松、产业景气,大幅推动了产业格局向前发展。而这是被裁员、降本增效等关键词笼罩的医疗大健康行业整体最缺乏的信心,以及对于2025的美好愿望。
01、全球并购:仅一起高于50亿美元
2024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仍然没有走出资本寒冬。
据医趋势不完全统计,2023年制药行业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有26笔,总金额约1500亿美元,其中超过50美元的交易9笔。2024年制药行业10亿美元及以上的并购交易有27笔,但超过10亿美元并购总金额约700亿美元,不及去年的一半。
在经历了2023年的多个巨额并购后,今年全球制药企业的并购也呈现出新趋势。
趋势一:整体金额偏小,查漏补缺,补齐管线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包括艾伯维、阿斯利康和默沙东在内的跨国制药巨头目前已经转而偏好收购估值在50亿美元以下的Biotech。
默沙东今年进行了4笔小型并购交易,其中包括以13亿美元收购未上市眼科药物公司EyeBio,以及以6.8亿美元收购已经上市的癌症药物制造商Harpoon Therapeutics,在首次进驻眼科赛道的同时补齐了癌症产品线。
艾伯维进行了2笔小型并购,今年5月,艾伯维以1.375亿美元收购了已经上市的Landos Biopharma。今年6月,艾伯维又以2.5亿美元收购了未上市的Celsius Therapeutics,新结合的产品线将与公司在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产品相组合。
趋势二:早期资产以及非上市Biotech公司更受青睐
DealForma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的17笔并购交易中,有9笔并购交易是针对非上市公司,而去年同期只有1笔交易针对未上市公司,并且全年临床1期和2期阶段公司的并购总额占2024年总额的60%以上,而处于3期临床和商业化阶段的被收购公司,份额占比已从2023年的40%以上减半至2024年的20%。
这一转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当下投资者对风险的敏感性提高,大型并购难以推动,早期资产风险虽然高,但投入资金相对较少,更容易聚焦新兴领域、填补管线空白。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的并购预付款总额仅8.64亿美元,低于2023年全年的一半,总额创下8年来历史新低。
再加上当前的监管环境影响,小型Biotech并购交易在获得反垄断监管机构批准方面遇到的障碍较少,并且更容易并购整合。
另一方面,随着行业整合和并购的深入,优质资产多集中在小型Biotech公司。随着融资环境收紧,IPO门槛更高,更多早期Biotech被收购意愿也更强。
趋势三:ADC“大热”持续,神经领域降温,“核药”成热门赛道
2023年全球制药ADC大热,先是辉瑞宣布以430亿美元收购生物科技公司Seage、随后艾伯维以101亿美元收购ImmunoGen,将ADC热度推向了新高。默沙东、罗氏则是押注在TL1A抗体领域,其余并购更多集中于神经和罕见病领域。
2024年,上半年制药巨头继续延续ADC的火热,连续5项并购,1月强生收购Ambrx Biopharma、4月Genmab收购普方生物。
核药领域,并购整合稀缺核药标的,已成为巨头药企加速布局的重要手段:
2024年3月,阿斯利康率先出手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Fusion Pharmaceuticals,获得其前列腺“核药”疗法FPI-2265。
随后5月,诺华以10亿美元的预付款收购Mariana Oncology,诺华将Mariana Oncology“核药”管线与公司成熟的临床开发相结合。
免疫领域随着老产品的专利到期,制药企业正在通过并购来寻求新的产品,如诺华收购Morphosys,而大热的GLP-1赛道,除了诺和诺德收购CDMO公司Catalent这一交易,今年尚无其他大型并购事件,神经领域并购也相对降温。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医趋势整理的2024年制药并购TOP10榜单中,辉瑞、BMS、艾伯维、罗氏等大型跨国药企并未出现在榜单。
02、中国并购:愿望与现实
2024年,中国制药并购有两个“加分项”:一方面是“并购六条”、“国九条”政策的出台,明确了私募基金可以参与上市公司的整合,以及可以收购亏损企业,为买方解除了限制,给并购市场的活跃提供了系统性支持。另一方面则在于整个创投环境正在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VC/PE开始去存量中寻找机会。
市场开始呼喊“并购潮来了”,实际却是找标的难、找买家难、成交更难...或许,一侧是许愿,一侧是现实!
据医趋势不完全统计,2024年年初至今,中国制药市场发生的并购为31起,总金额接近280亿,但不管是交易金额,还是交易频次,2024年相比两年前都是处于低位。(文末附2024年中国制药领域并购名单)作为中国制药市场2024年最大并购案,Genmab以130亿元现金交易收购普方生物,仅仅这一笔交易就占了今年并购市场交易额的近一半。
交易金额排名第二的是复星医药以50亿元收购复宏汉霖。也就是说,剩下的29笔交易金额一共只有近100亿,不及Genmab的这一笔交易。可以看出的是,2024年中国创新药市场与全球市场趋势一致,同样缺乏大额并购交易。
所以,“并购潮”说法的流行,更像是许愿。投资机构要退出,“卖身”企业希望卖个好价钱,买方越多越好,对于中间方而言,任何鼓吹“有利”对他们的商业模式都是好的。此外,小型Biotech融资难也是不争的事实。2024年,在地缘政治、资本寒冬以及IPO持续收紧、LP投资回报的压力下,作为卖方的小型biotech公司的融资困难加大。以上半年数据为例,新药领域融资金额仅有180.73亿元,创下6年新低,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也创下历年来最低。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公开数据整理
“生存压力”已成为众多小型Biotech面前的“一道坎”,但是买卖双方迥然不同的心理价位、创始人并没有从IPO“梦中醒来”,以及国内PE普遍性的经验缺乏,成为并购难的直接原因。
当然,买卖双方的价差不是一天形成的,正如近些年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现实。或许对于众多小型Biotech企业而言谁先认清自身,从上市的美梦中醒来,谁才能“活下去”。
而对于优质Biotech标的,自然有买方主动持币入场。据统计,2024年全年医药领域已完成93项出海BD交易,首付款金额达283.62亿元,创5年来新高!如Biotech亚盛医药与武田就耐立克(奥雷巴替尼)达成独家选择权协议,已获得1亿美元的选择权付款,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因此,头部Biotech靠着BD交易获得一些巨额的回报。
这也正是“中国biotech行业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高后的必然结果。”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公开数据整理
再加上,尽管制药市场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众多好的买方家存有余粮。市面上飘着的标的估值似乎仍旧没有降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资本泡沫仍待挤压。或许“加量不加价,买家才会加速持币入场。
如何“淘金”,尤其是对买方而言,正是考验眼光的时刻。
但2024年,中国并购市场也有看点,诞生了多笔历史性交易,包括“首例H收A”、“港交所十年内最大医疗并购”、“港股18A首例反向收购”、“biotech反向合并出海”等。
7月份,德福资本以107.43亿元(约14.73亿美元)收购了赛生药业,这是港交所十年内最大的医疗并购案。全年最大的并购案在ADC领域,4月3日,欧洲药企Genmab以18亿美元收购中国Biotech公司普方生物。
10月31日,科创板浩欧博被港股中国生物制药收购,这也是“科创板八条”和“并购六条”发布以来,首宗科创板上市公司被港股收购的案例。
10月7日,港股嘉和生物发布公告,宣布与亿腾医药通过合并方式收购后者,合并后亿腾医药的大股东将会成为新主体的控股股东。经此,四度IPO失败的亿腾医药,也得以圆满上市梦。而这也是港交所设立18A规则以来首个反向收购案例。
此外,部分创新药企业如亘喜生物、普米斯生物等,选择直接被跨国药企整体收购的方式走向国际化市场。但创响生物反向并购Ikena Oncology成为第一大股东、睿跃生物反向并购Pulmatrix占据96.4%股份,打造了一种“冷门”的出海模式。
12月10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其中提出,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点行业代表性并购案例,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同时,提出用好100亿元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并购基金,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
除了上海,深圳、安徽也出台了相关“并购重组”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均提及支持链主企业、上市公司发起参与并购重组基金设立,向新质生产力转型。接下来,2025年中国并购市场会呈现何种景象,医趋势将持续关注。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