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蓝海战略,他把2元的生意做到了11亿的市值

凭借蓝海战略,他把2元的生意做到了11亿的市值
2019年08月08日 15:53 冯仑风马牛

封面题图|《温州一家人》

文|风马牛(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作为「全球梳子第一股」,谭木匠身上有个令人惊讶的反差:一个不到30年历史的「老店」,几乎没有头发的创始人却打造出最受欢迎的梳子。从2009年上市至今,谭木匠的市值稳步上升,至今已达11亿港元,并在2019年被评为最具社会责任上市企业。

如何在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做不来的细分领域,做成一笔大生意,这是谭木匠留给世人的思考题。

1995年,随着下海创业潮的兴起,包装也成了一个时髦词汇。在此背景下,由赵丽蓉主演的小品《如此包装》被搬上春晚的舞台。根据小品的剧情设定,赵丽蓉扮演的老太太被要求改名为「玛丽姬丝」,因为这样包装才能大火。

彼时,坐在电视机前的谭传华看到这里,果断将他的梳子品牌改名为「谭木匠」。这是谭传华创业的转折点,独特的名字就使谭木匠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谭传华的一生有很多这样的关键时刻。

1957年,谭传华出生于重庆万州的一个农村,祖父是一个木匠,父亲子承父业也是一个木匠。命运在他18岁的时候给他开了一个玩笑,爱动脑筋的谭传华由于嫌弃徒手捉鱼效率太低,就自制了雷管炸鱼,但因为不小心,就此失去了右手。

「不怕,眼睛还在,就能活。」受母亲的鼓励,谭传华用左手自学了画画,并通过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民办教师,但由于身体残疾,并没有受到学校和女友父母的认可。一直想当诗人和画家的他决定离开家乡。

出发时,他身上只带了50元钱,几本唐诗宋词和画夹子。流落街头的他,曾为了6个馒头给人画画,甚至典当了自己的衣物。最困难时,他想在峨眉山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大雪造成的封山救了他一命。「要是没封山,今天就少了个给你们做梳子的谭木匠。」

流浪两年之后,一场大病让谭传华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那就是成家立业。做梳子生意之前,谭传华卖过魔芋,开过预制板厂、花店,转行做木雕时还赔了6万元。

1992年,谭传华将最后的希望放在了深圳木雕展上。就是这次出行,让他决心回归父亲的老本行——当木匠,因为深圳商场的售货员告诉谭传华,木雕展上几千种产品中木头梳子最畅销。

谭传华没有想到,这次偶然让他发现和进入了一个蓝海市场。

蓝海战略是相对于竞争激烈的红海战略而言的,这两个概念最早出自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W·钱·金出版《蓝海战略》一书,「蓝海战略」是指超越当前产业竞争环境的制约,通过价值创新,开拓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

显然,把一把小梳子做成一门大生意的谭木匠符合这样的定义。谭传华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创业,「这是一个缝隙市场,很小很小的一个领域,如果说一个领域都说不上,就是一个豆芽儿的市场。但是对于谭木匠来讲,它是一个大市场,因为虽然小,但是由于在这个行业里的企业不多。应该说目前来讲,竞争还没有形成。」

最初,谭传华的工厂开在猪圈里,木梳厂生产的产品叫三峡牌,后来又改成先生、小姐牌,第一代梳子定价2元,但由于辨识度不高,花了很多钱但效果依然不好,竞争对手甚至挑衅说「谭老板那边打广告,而我在这边坐收渔利。」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决心要改名字的谭传华受小品启发,确立了谭木匠这个名字。

不过,有一个好名字只是故事的开始。

改名之后,谭传华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质量问题。原来改名字的同时,谭木匠也改进了生产技术,这样一来,前两年技改前生产的15万把梳子就不合格了。

摆在谭木匠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是按低价出售,当时也有批发商看中了这批梳子,愿意低价收购。另一个是为品牌形象考虑,避免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全部烧毁。

由于这批货价值100万,在全体干部会议上,没有一个人愿意将它烧毁,当时的谭木匠正处于起步用钱阶段,烧毁大批货物意味着现金流可能更紧张。谭传华也在犹豫,直到晚上回到家,一向节俭的妻子的一段话使他下了决心——「如果为了长远利益,烧就烧吧,虽然丢了100万,今后的日子长,还挣得回来。」

为了说服公司其他员工,谭传华讲了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并激动地说,「我们舍不得这100万,就不是真心创立名牌企业,只有把质量放在首位,谭木匠才有希望。」

质量问题解决之后,谭传华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钱。

1997年,由于不被银行看好,也没有固定资产做抵押,银行不愿意再给谭木匠贷款,被逼无奈之下,谭传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招聘银行。这年8月,谭传华在重庆商报打出整版广告: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招聘银行。

缺少发展资金是民营企业共同的成长难题,但只有谭传华迈出了主动出击的这一步。这件事很快引起国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并在企业界、金融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银、企关系」的大讨论,而处于话题中心的谭木匠自然也格外受到关注,很快有银行找上门来,谭木匠的资金问题也就此解决。

但谭传华没有就此止步,他将目光放在更远的地方。从1995年开始,竞选央视广告「标王」就成为企业出名的关键,谭传华自然知道央视的宣传威力,招聘银行的第二年,他将从建行贷款的100万拿到央视打广告,这也是整个木梳行业的第一个广告,并借机大开专卖店,谭木匠也因此成为中国梳子第一品牌。

1998年也是谭木匠第一家专卖店诞生的日子,这年年终总结会上,谭木匠决定调整经营模式,逐步退出商场,开始发展加盟店。为了打造店面形象,谭传华在2000年拿当年利润的1/3请来了专家团队,为公司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最终为谭木匠设计了传统又现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的店面形象。根据谭木匠2018年年报,到目前为止,谭木匠全球门店已经达到1200多家。

如何运营专卖店模式曾经很让谭传华头疼,数量众多的专卖店所涉及的库存、物流等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慎重考虑,谭传华决定在公司全面实施网络分销管理,并和用友软件公司合作建立ERP-U8分销系统,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对企业来说,做好产品才是根本。

「当一个工厂门口车水马龙,呈现一派需求繁荣景象时,就该考虑更换新设备了,这样你才不易被超越。」这是谭传华从日本企业身上学习到的一个真理。为了不断提高生产能力,2001年和2005年,谭木匠相继更新全套设备。

除此之外,在产品开发方面,谭木匠除了有自己的设计团队,还积极和《设计之窗》等艺术类杂志、四川美术院校合作,并与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际设计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每年谭木匠都会围绕「亲情、友情、爱情、风土人情」的主题,滚动推出数百种新款式,如今已有上千个梳子品种,截止到2018年12月,谭木匠共拥有13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8项。

凭借做百年老店的决心和不断学习的毅力,谭传华终于在2009年带领谭木匠在香港挂牌上市,和很多传统企业一样,谭木匠现金流健康,据2018年年报,谭木匠的年利润是1亿多港元,并且没有任何银行贷款。

事实上,谭传华对上市并没有那么在意,当时每次跟基金公司路演时,他首先强调的就是「我不是圈钱的,我不差钱」。之所以上市一是想做品牌,二是希望增加法人治理结构、增加透明度、防范企业风险。

而当被问及做好梳子的秘诀时,谭传华的答案是专注。

「有时候是命运的安排。当时资金实力不够,我们毕竟起步太低,实际上谭木匠的案例对创业者来说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我认为一把梳子也可以做得很不错,其实靠的就是专注。」

专注做梳子是谭木匠数年来坚守的规矩,也是谭传华花钱买来的教训。1998年,谭传华投资250万拍摄方言电视剧《爬坡上坎》,但这部电视剧最后只卖了150万元。

交了100万学费之后,谭传华坚定了「只想把谭木匠办成百年老店」的信念,并立下誓言:这一生我就做「谭木匠」这三个字。

参考资料:

1.《我善治木:谭木匠的88个经营秘诀》李平 李旭忠 中信出版社

2.《谭木匠下一步:把梳子卖到海外》 李梅影 投资者报

3.《谭木匠创始人谭传华:从民办教师到梳子大王》新京报

4.《梳子大王谭传华细说谭木匠的发家史》陈东 南方人物周刊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黍风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