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成交额超2000亿,它如何成为内地企业最爱“找钱”的地方?

每天成交额超2000亿,它如何成为内地企业最爱“找钱”的地方?
2021年02月23日 10:53 冯仑风马牛

封面图 | 《大时代》剧照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港交所再一次站在聚光灯下。

前几天,「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诺辉健康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收获开门红,开盘大涨 185.07%。同一时期,快手、京东物流也传来即将在港 IPO 的消息。

在一些人眼中,香港作为曾经的亚洲金融中心,正在逐渐没落。然而 2020 年,全球深陷疫情危机,港交所却交出了一份前所未有的亮眼战绩,无论是业绩还是交投量都达到历史新高。短短几年间,香港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港交所也成为世界最主要的交易所集团之一,每日交易额超过 2000 亿元。

这一年,也是港交所上市 20 周年,作为一家公司,它在全球数百家证券交易所中资历尚浅,却进步斐然,作为香港金融业的象征,它的成立和发展背后,汇聚着香港上百年来的经济与社会变更。那么,到底什么是港交所?港交所又何以成为港交所的呢?

1

说起香港,人们常常会提到两个关键词:楼市和股市,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楼市和股市兴盛的前夜,香港正在发生什么,那时的关键先生,正是李福兆。

在内地,李福兆名气不大,但在香港,李福兆曾拥有「股坛教父」的称谓,因为他一手促成香港四个证券交易所合并为香港联合交易所,并担任第一届主席,也是他,引入外资经纪,打破一家独大的状况,让香港股市从港英政府刻意而为的封闭、精英化运营,转向如今的开放、大众化运营。

李福兆曾说过,他 6 岁就开始在香港玩股票了,而他生于 1929 年,有底气这么说,全是因为李氏家族根深叶茂。

1878 年,李福兆的祖父李石朋从广东鹤山来到香港,在船运公司做学徒。彼时香港开埠已经 36 年,英文成为「官方语言」,李石朋意识到英文重要性,决定放弃工作报考圣约瑟书院,毕业之后果然工资大涨,机会也更多。13 年后,李石朋靠出海积攒下的本金,买下了一家租船公司,取名「和发成」。因为李石朋会英文,和英国人交情很深,一战时李家的船没有被征用,保留下来,使得家族财富迅速增多。到了李家第二代、李福兆的父亲李冠春时,李家已成为「名门」, 1918 年,李冠春和简东浦共同创立了东亚银行,至今仍是香港本地最大的独立银行。身为李冠春最疼爱的幺子,李福兆一出生就有十分优渥的生活环境。

东亚银行旧址照片,来源:东亚银行

李家的发迹史离不开第一代、第二代的努力,更是当时千千万万希望改变命运的华人家族奋斗的缩影。

香港没有太多自然资源,唯有地理位置是最大的优势。自 1842 年开埠以来,外商纷纷进驻香港,船运繁荣,许多广东人借道香港,下南洋谋生。当他们在南洋拼搏赚了钱,也都愿意选择将香港作为中转站,把钱寄回家乡。这样一来,船运、贸易、银行业迅速发展,大量资金汇聚在香港,商业随之繁荣,股票也成为一种常见的集资手法。

像李家这样,第一代做实业、第二代做金融,是当时的香港华商们常见的财富积聚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在港英政府的管控下,香港股票市场由香港证券交易所(人称「香港会」)垄断,绝大部分上市企业都是英资企业,少部分能上市的本土企业也都和英资关系密切,上市公司数量很少,股票供不应求,炒股只是一小群人的「特权」,股票经纪人们也只做熟人生意,凭关系撮合买卖双方。

李福兆从小就玩股票,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回港后,看见香港股票市场竟然还是一个封闭圈子内的游戏,他决定效仿纽约证券市场,另开一个证券交易所,打破英资垄断的股票市场。

就这样, 1969 年 10 月 31 日,远东证券交易所(人称「远东会」)正式成立,香港社会大为震动,「除了港英政府,难道私人也能办证券交易所吗?」许多人怀着这样的疑问去翻查香港法例,发现李福兆真的没有违法。

这是个从未有人发现,也从未有人敢涉足的新领域。

远东会成立两周年纪念仪式,来源:香港交易所

远东会撕开了香港股票市场封闭依旧的「圈子」。在李福兆主导下,远东会「不为赚钱、全为公益」,制定了较为宽松的上市审核标准,并设立了更多的股票经纪人,还引进外资经纪,形成竞争,向全香港社会开放,也就是说,只要有钱,谁都可以上远东会买股票。

开业首日,远东会大厅人来人往,交易额高达 211 万港元,而成立已久,有港英政府背书的香港会当天也只有 456 万港元。

因为远东会对华商更友好,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华资企业来此上市,手有余钱的普通民众们也涌入股市,寻求一种新的投资方式。受远东会启发,很快金银证券交易所(人称「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人称「九龙会」)纷纷成立,企业上市也蔚然成风,大名鼎鼎的邵氏兄弟(法人邵逸夫)、永泰建业(法人李兆基)、长江实业(法人李嘉诚)也在这几年间正式走入股票市场。

一个小城短短几年间就拥有了 4 家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的骤然开放让港英政府措手不及。为了便于管理,同时也因为香港会在华资交易所的竞争挤压下颓势明显,港英政府只好出面,请李福兆说和,合并四家交易所。

李福兆及其夫人,来源:东周网

1986 年,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九龙会四会正式合并,成立香港「联交所」,李福兆任第一任主席,也是由他开始,香港打破了英资对股票市场的垄断,让华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拥有同等融资机会。

一个更公平、更具流动性的金融市场建立起来了。

2

1985 年 5 月 27 日,也就是联交所成立前一年,《中英联合声明》生效,香港开始进入长达 12 年的过渡期,一时间香港社会冒出很多声音,担心未来该何去何从。

彼时,香港经济的引擎早就变了样,早期香港以出口贸易打开一片天,《狮子山下》歌颂的也正是第一代创业者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到了 1980 年代,「楼花」成了常见操作,楼市起飞,地产企业不仅在实体经济中举足轻重,还成为香港股市的主力。

同一时期,内地正在改革开放,国企改制,民企数量爆发,许多在内地办厂的香港商人把消息带回去,有识之士开始思考,能否引进内地经济力量,重新激发香港股市的活力。李业广就是当时最关心这一可能性的人。

李业广,人称「超人师爷,阿董智囊」。1972 年,作为香港及英国执业律师、会计师,李业广参与了长江实业上市工作,帮李嘉诚奠定了「长江一号」的地位。而几年之后,他转战政界,成为联交所理事会理事,并于 1992 年开始担任联交所主席,他坚信,香港股市「再不往外走,死路一条」。

于是李业广上任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引进内地企业,改变香港股市的单一化现象。

要引进内地企业,就要往内地走。1992 年,他带领联交所管理者跑了许多次北京,见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那时内地也深知,想要发展,就得引资,香港股市是难得的优质融资渠道,双方一拍即合。多年后李业广曾这么回忆当时见面的情景,「朱镕基一见我,就说上海话。」

李业广生于上海,能说四种方言,三岁之前却没法开口说话,因为他母亲说广东话,父亲说潮汕话,奶妈说上海话,幼儿园里又说国语。三岁以后,似乎语言开关一下子打开,四种方言都会了。这种语言切换自如的特质,让他在工作中也受益无穷。从伦敦政经学院法律硕士毕业之后,他回到香港,以律师身份一头扎进政商两界,见到李嘉诚,说潮汕话,见到董建华,就说上海话,八面玲珑,谁也说不出他的半点不是。

李业广,来源:东周网

这种实力强悍,同时长袖善舞的特质,在为香港股市引进内地企业的过程中也展现出来。

1992 年,李业广和同事们在内地四处考察,参观了很多优质企业,但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账目模糊,和联交所采用的国际通用会计准则大相径庭。尽管非常渴望内地企业成为「活水」,但李业广还是提出,只有采取国际通用会计准则、通过联交所审核的企业,才能登陆联交所。

李业广和朱镕基沟通后,后者同意,即便上市脚步慢一点,也要让这些预备上市的企业合规,改用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让国际投资者看得懂内地企业。

1993 年 7 月,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代号「168」,谐音「一路发」,成为第一家港股上市的内地企业,同期赴港上市的还有上海石化等 9 家企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帷幕由此拉开。

青岛啤酒股票,来源:文汇报

当时,英国对香港态度陡然转变,将原港督「中国通」卫奕信调离香港,取而代之以完全不熟悉中国事务的保守党人彭定康。彭定康一上任,就大搞「改革」,使得香港和内地关系紧张,股市也随之大起大落。

尽管如此,李业广仍然坚持引进内地企业进入香港股市,在他任内出现了首个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高峰,包括中石油、建行等超大型企业。

2000 年 3 月 6 日,香港联合交易所、香港期货交易所、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正式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即港交所,HKEX)持有,李业广任港交所首任主席。同年 6 月 27 日,港交所在旗下联交所挂牌上市。新世纪,港交所迎来新时代。

3

「对中国的货、世界的钱来说,我们是最佳的国际交易所。对世界的货、世界的钱来说,我们是最佳的中国交易所。」 2018 年,港交所时任行政总裁李小加公布新的《上市规则》之后,曾这么对媒体说。

彼时,这位祖籍东北、生于北京、长在甘肃、做过石油工人的传奇 CEO 已经在港交所服役 9 年了,他曾见证港交所在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落后,也曾亲自因「同股不同权」拒绝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重新给港交所一个定位,是他任期内最大的挑战。

事实上,李小加就是港交所给自己开出的一剂强心针。

李小加上任前几年,香港人常常说一句话,「风水轮流转。」2006 年末,港币兑人民币汇率跌破 1 : 1 ,换言之,人民币比港币更「值钱」了。

货币硬软常常令人想到经济强弱

在这背后,是香港除房地产、金融等少数行业外,其它行业停滞不前,内地经济却获得大发展的强烈对比。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A 股市场也随之繁荣起来,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选择在A 股上市,就近获得融资,而像百度这样香港人眼中的「新经济公司」,则为了获得国际资本认可,远赴美国上市。短短几年间,港交所就已经不再是内地企业最向往的上市平台。

对于香港来说,港交所的发展停滞是可怕的。香港金融业在整体经济中占比极大,李业广引发的「内地企业上市潮」更是为香港养活了一大批专业人员,例如基金管理人员、分析员等,要想保持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须重新吸引内地企业,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

为此,港交所决意寻找一位「在内地长大、有海外受教育和工作经验」的人,来带领港交所走出困境。于是,不会粤语,却当过美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兼法人总裁,并参与过中国移动、中海油、中国电信等大型企业上市项目的李小加,成了港交所的最佳选择。

李小加,来源:香港交易所

2010 年上任之后,李小加秉承李业广的「派对理论」,把内地视为「核心嘉宾」,「他来了,我们才能吸引并邀请到更多其他的客人。」为此,李小加带领港交所实施多项改革,推出「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通过交易机制互联互通,改善香港股市的市场结构,丰富港股的流动性。

与此同时,港交所还收购了全球最大的金融定价中心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打破区域限制,努力延伸港交所的国际影响力。

2014 年,因坚持「同股不同权」,阿里巴巴被港交所拒之门外,转而登陆纽交所。错失内地互联网巨头后,港交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舆论压力,还有一批类似的内地「新经济公司」转投美股怀抱,港交所业绩增长缓慢。

4 年后,顶着巨大的质疑,李小加公布新《上市准则》,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生物科技型公司、创新型公司在港上市。这一年,小米在港上市,成为首家「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次年,阿里巴巴在港二次上市,李小加当年说的「阿里巴巴一定会回家」终于成为现实。

新时代渴望新规则,由此开始,香港再次成为内地企业上市的热门选择,港交所年度交易量再次跻身全球交易所前列。

把内地的经济繁荣看做机会而非挑战,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互补长短,坚持作为中国与亚洲、世界金融体系的连接点,是李小加在任期间为港交所开出的药方,如今看来,初具成效。

港交所 2018 年上市制度改革后的成果,来源:香港交易所

从「不为赚钱」的非盈利组织远东会,到政治意味浓厚的联交所,再到如今的上市公司港交所,这不仅是香港证券交易的变迁,也是上百年香港经济发展的缩影。

不管是改变香港股坛的李福兆,还是与朱镕基、董建华、李嘉诚谈笑风生的李业广,抑或是即将卸任 CEO 的李小加,他们都对港交所有过决定性的影响,虽也都将远去,留下的还有在质疑和挑战中依然挺立的港交所,以及那一声声象征财富,改变无数人命运的铿然锣响。

资料来源:

[1]郑宏泰、黄绍伦:《香港股史 1841~1997》,东方出版社

[2]东周刊:《股坛教父 隐居泰国 16 年 李福兆亲述:我被聪明误一生》

[3]东周刊:《大冒险家 李业广》[4]TVB视频资料:港交所上市 15 周年,专访李业广

[5]文汇报:《青岛啤酒,见证中企崛起》

[6]香港交易所:香港交易所每月市场概况

[7]香港交易所:香港交易所投资者简报, 2020 年 11 月

[8]李小加:《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小加随笔》,中国金融出版社

[9]王瀛、林默:《港交所大时代》,中国企业家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 | 毛洪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