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浩哥的尴尬

冯仑:浩哥的尴尬
2021年12月27日 11:18 冯仑风马牛

文|冯仑(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01

前一阵子,一个企业家突然以一种非常喜感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最初是一篇说他「开了天眼」、「什么都知道」的文章广泛流传。紧接着,他在公司开会时唱歌、跳舞,带领一群人鼓掌、喊口号的视频也到处传播。他就是上海文峰集团的董事长,陈浩。

一时间,网上出现了非常多的评论,一开始把上海文峰集团内部吹捧他的文章称为「彩虹屁」,认为是底下的人在拍马屁。后来评论慢慢扩大,变成了对「浩哥」本人的一个非常严肃的批评,并逐渐地把这种批评道德化,进而意识形态化。而随着舆论的扩大,上海文峰集团经营中的一些问题、消费者的投诉也纷纷被曝光,引来了监管部门的查处。

随后,我们又看到了一段「浩哥」的回应视频。视频里,他指着写文章吹捧他的员工说,「你呀你呀,你把我害死了。」然后,镜头转到了「浩哥」,他对洗脑员工、个人崇拜等问题进行了否认,「没有的事」,显得非常之委屈,仿佛是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我发现,关注、讨论他的企业的人相对少,更多的是讨论「浩哥」这些有喜感的、个人性格很鲜明的言行,我就感到很好奇,想了解一下这个上海文峰集团,想知道这个企业到底怎么样?

在这之前,我知道江苏南通有一个文峰集团,是一家以商贸、酒店、汽车服务业、房地产开发和产业投资为发展主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江苏文峰集团最近也发布了声明,表示与上海文峰美容美发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从两个「文峰」的招牌,也能看出这两家确实很不一样。上海文峰美容理发店的所有招牌上都有一个陈浩的标准头像,而且这个头像很突出。陈浩也回应了为什么把自己的图像放在上面,他说放自己的头像只是为了与别人做区别,没有任何别的想法。他反复强调,自己就是这个性格,只是在企业内部,大家跳一跳。为了区隔于别的「文峰」,区别于别的企业,才把照片放在招牌里,作为商标的一部分,所以公司内部开会也有自己的头像,而自己根本不懂什么个人崇拜。

「浩哥」突然一下子变得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孩一样,胆怯又无奈,恨不能彻底趴下。

总之,整个这一出看下来,就是企业内部的一个彩虹屁,带来了外部的道德化的谴责,甚至是意识形态化的谴责,同时带来了监管部门的监管和查处。而作为当事人的「浩哥」,却表现出非常多的无奈和一种让人觉得同情的尴尬。

我就想,这样一个民营企业,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舆论环境里,它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样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尴尬的「浩哥」到底做错了什么?

02

说他做错了什么之前,先说说他可能做对了什么?

首先,我认为,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创始人,一个创业者,「浩哥」算是一个不错的创业者。为什么这么说?在美容美发这个行业里,他开了400多家连锁店,开了20多年。在中国任何一个行业的细分领域,一个品牌,能够开400家店,开20多年,这样的企业都不多。也就是说,从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经营方面来看,可以说「浩哥」是成功的。当然,瑕疵,或者是问题也是大量存在的,这从最近新闻曝光出来的各种客户投诉就能看出来。

那么,他为什么能有这些成功?当然有很多因素,而其中肯定包括有专业方面的服务、技术、人员,以及有效的经营策略、品牌策略,等等。我相信,其中也会有一点,那就是员工培训,企业文化的和企业内部价值观的塑造。

一个拥有几百家跨地区连锁店的企业,如果对内部的员工没有很好的培训,没有内化出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的服务标准就不容易建立,最后员工也不能把它的服务理念传达给客户,这个企业也就不大可能坚持20多年。

要把价值观用培训的方法传导给每个员工,然后内化成企业的一种行为准则,企业创始人一定是倾注了非常大的精力,而创始人的主张、个性,在这中间也一定会影响价值观内化的过程。

所以「浩哥」所采取的比较有个性化的内部培训的方式,我认为也是他这个企业能够持续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应该说「浩哥」还是很成功的。

但是,这种「成功」,为什么却在社会上引发群嘲,他的角色突然一下变得非常尴尬了呢?我觉得这与我们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有关。

03

中央讲,「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也就是说,我们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企和民企。

这两个组成部分,在经济当中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上游资源的控制、发展,主要是国企在做。特别是基础设施、电力、能源、矿藏、通讯等等这些关乎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关系到基本经济制度的领域,都是国企在管。

而分散到千家万户的,比如说餐饮、服装、小出租,以及电商,等等,下游的服务业和一些简单的制造业,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在做。民营企业的规模很分散。前一阵,有关部门公布过一个数据:全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个体工商户数量也已突破1亿户。这么多的经营主体,而民营企业在经济生活中起的作用,叫「56789」——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还有90%以上的企业数量。

由于民营经济更多的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以它的竞争更激烈,这就需要企业的创始人、创业者要更有力量地把企业的组织做得更有效,这样才更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

这两个不同类型的经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当中,民间舆论对它们的道德评价,以及意识形态上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是国有经济,一边倒地认为国有企业是最好的,私人个体户基本上是被当做贬义词来看的。经过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民营经济也发展到一定的比例,也出现了一些市值能够在全世界排前10位的超大型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也进入了一些科技前沿领域,同时在市场份额上也有一个大的增长。社会舆论,主流的官方媒体,以及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实际上对这两种经济都给予了肯定。但,即使是这样,民间的社会传统、心理、文化道德层面,现在对这两种经济的看法还是有差别。正是这种差别,以及两种经济的特性,导致了今天「浩哥」的尴尬。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浩哥」在公司里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内部的领袖,主导者,这种比较人格化的特质在国企就不太可能出现。

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一定会追求组织系统的有效、高效。企业创始人就一定会在内部建立一套文化体系,内化出一套价值观。这个企业又是从零起步,经过20多年的奋斗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在企业内部当董事长的合法性,他在企业内部领袖化的过程,是有一系列的逻辑的,比如说,企业的资本来自于他,这个钱是他出的,他是大股东,所以他当董事长。员工一进到公司,对这个事就没有怀疑,自然要接受他的领导。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起来的过程中,必然要克服很多困难。这么20年、30年下来,往往就出现了一个对企业领导者增魅的过程,企业的创始人往往在内部被领袖化,公司组织也被人格化。这是很多能够在较长时间里强势发展的民营企业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不只是上海文峰集团是这样。只要是民营企业,只要是创业者创立的属于自己的公司组织,这个过程都会有,区别只是程度不同。上海文峰是我们今天看到,并且拿出来说的一个样本而已。

也不只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如此,国外也一样。马斯克现在不就被神化了?马斯克刚开始做特斯拉的时候,被很多人嘲笑。但是随着他的梦想、他的目标逐一实现,现在已经没什么人怀疑他了,他的一些理念,比如第一性原理,等等,全都变成了人们膜拜、学习的内容。于是,马斯克在他的企业内部领袖化,他的组织被人格化,他也被外界神化。

马斯克是如此,日本最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也如此。他一生管理了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管理第三家500强企业的经历,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当时他已经到寺庙归隐了,被请出来,然后拯救日航,帮助日航扭亏为盈。在他的组织内部,他的价值观也内化为组织的行动力,然后他自己被神话。而他的经营理念,也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最后写成了书。

当然,中国的民营企业里,类似的例子也很多。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在看任正非的语录。在企业内部,他的价值观也内化成了公司的一种力量、凝聚力和行动力,他在企业内部被领袖化,在社会上也被神化了。这是成功的企业家的例子。

也有最终把企业经营出问题的例子。比如说海航。海航的创始人过去和我们讲过多次海航的故事、价值观,其中有一个就是「同仁共勉十条」,这个价值观已经内化到,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会背,甚至并购了国外的企业以后,国外的员工也要用英语、比利时语、意大利语背诵。有一次,我跟海航创始人在国外住到他们的酒店,看到他们的外国员工背诵,就感受到,他们的组织的人格化过程也是非常强烈的。

还有以前常讲的一个发生在海南的事。在海航不远处有个餐馆,因为海航在那吃饭的人多,所以海航的人吃饭,老板给打折。有一天,几个海航的人在那吃饭,吃完饭之后希望打折。餐馆老板说,「你们又没穿海航的制服,我怎么知道你是海航的?会背《海航同仁共勉十条》吗?」他们说会,一背完,老板立马就给打了折。

已经到了这样一个程度。所以民营企业创始人能够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做久,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增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价值观内化为组织的凝聚力和行动力。最后,企业组织被人格化,创始人被领袖化、神化。

在全世界的市场中,民营企业都是高度竞争的。企业当中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普遍的。无非是,有的企业家修成正果,比如稻盛和夫,有些企业家开始是神话,最后神话破灭,比如海航的创始人,出现了破产的情况。这个过程,的确是非常正常的,只要有市场经济,有竞争,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里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04

我们再来看国企。国企为什么不会有这种情况?

首先,现在我们看到的国企,特别是央企,都不是由现在的董事长、CEO创办的,他们只是组织安排来担任领导的。所以,他们当董事长,CEO,权力的来源是国资委的授权,组织部的考核,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工作安排。所以,他们把企业经营得好,大家就歌颂党和政府派对了人。

这就决定了国企整个组织的塑造,不是由企业领导人自己个人来塑造的,而是他要代表委派他来的组织来塑造国企的组织、文化、价值观,以及内部的一些管理方法和关键是非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其创办的历史和组织授权的模式,国企特别是央企的组织,它的组织文化,更多的是拷贝党的机构、政府机构的组织文化。

大家和央企打交道,都会发现,他们内部的一些管理方法、开会的方法,以及墙上贴的照片,宣传栏里的内容,全部都是拷贝党组织、政府组织中那些基本的文化要素,他们的语言体系也遵循着党和政府的标准语言体系。

于是,央企有更多的国家既定的意识形态要求下的规范的思考模式和语言系统。这样一来,央企领导人就不能有太多个性化的展示,一定是要遵循组织的文化。所以,国企的领导人要低调,要没有个性,相对来说,人格化的特质要弱一点。他们的语言体系、思维模式,要遵从意识形态和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要求。

此外,和民营企业相比,国企领导人的任职时间也不会那么长,任职长的,一般也就十年八年,不像民企老板,一干就是20年,30年。

这20年、30年,对民企老板来说,是一个增魅的过程。而国企领导的任职过程,是退魅的过程。有可能原本是比较有个性的,但是到了国企以后,只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按照标准的意识形态的语言去讲话,按照政府文件的规范去做事,慢慢地就退魅了,他个人的特质就会减弱。在公司内部,在组织内部,大家看到的,只是代表委派单位的一个符号,而很少感觉到他个人的特质。

所以,我们看到的国企所做的事情跟民企做的事情不一样,它们的领导人在组织内部的角色其实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由于这些不一样,国企领导和民企老板们犯的错误也不一样。

比如说,国企领导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呢?贪污、渎职、受贿。但是他们很少会去诈骗、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为什么?因为他用这些手段,即使赚了钱,也不是自己的,他就不会弄这些事。

而民企老板犯的错误往往是职务侵占、诈骗、洗钱、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等。为什么是这些事?因为他的资本和企业的人格化,赚了钱跟自己有关系,于是铤而走险。

所以说,企业领导者的人格特质既有积极的影响,但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也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从这些角度,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浩哥」的尴尬,我觉得,实际上不是他个人的尴尬,而是民企创业者的尴尬。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一个相对宽容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

经济要发展,要有活力,要增长,我们不可能没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又难以避免其创始人的增魅过程。如果从积极的方面讲,我们可以说这种增魅是企业家精神。既然是企业家精神,那么具体到某一个企业家身上,就会带有很多个人烙印。这种烙印越强,对企业竞争很可能越有利,市场越有活力,所以其实是个积极的事情。

至于这种东西外化出来,变成社会上的一个舆论话题,我觉得不是一个正常现象,也不应该经常发生这种事情。

05

再来看一下,为什么社会大众对「浩哥」会有这样一种反应。他的理发店在服务客户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是一方面,但吹捧他的文章和他唱歌跳舞的视频之所以引发广泛的批评、嘲讽,原因却不在此。

这就要讲到我们的传统。中国这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很有意思,有一些事情,大家会默认只有特定的人能做,民间是不能做的。

比如说,开会的时候,「浩哥」把自己标准相挂在主席台当中,而且这个标准相照得那么像一个领袖。这个事,大家就觉得不对。

就像《论语》里记载的,孔子看到鲁国贵族季氏僭用礼乐,就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以表达不满。

大家看到「浩哥」的标准相,看到他招手、鼓掌的那些姿势,就会生出和孔子看到季氏「八佾舞于庭」时一样的想法:你怎么能用这个仪式?你应该是另外一个方式。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深层文化结构里,大家会觉得,「浩哥」的这些事,是不该他干的。不管对不对,大家都会认为「你这是想犯上作乱」,「你乱套了」。

但是,我认为,要搞市场经济,要发展企业,这种心理就不太健康。因为,如果都是这样的心理,就一定会扼杀掉一切企业的个性,扼杀掉一切创新。如果民营企业的领导者们说话也越来越标准,事实上,个性也就在慢慢消融。

另外,在企业人格化的过程,企业老板增魅的过程中,在企业内部,小范围有领袖化的过程。这种行为,被视为是「搞个人崇拜」。虽然「浩哥」很委屈地解释自己不懂这个事,「就是为了开会的时候能让大家热起来,有个气氛」,但大家不这么认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个人崇拜,崇拜的都不是一般人,你一个老百姓、一个老板搞什么个人崇拜?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民间能干什么事情,用什么姿势,官方能干什么事情,用什么姿势,是很清楚的。

而「浩哥」的这些鼓掌、挥手的方式,开会的程式,以及标准相,大家看了之后,就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光是「浩哥」,随便哪一个民营企业家,在内部像「浩哥」这样做,大家都会不接受——作为他的员工可能会接受,但是作为外边的人,议论时一定不接受——然后开始「腹诽」,开始揣测,然后像孔子一样表达不满,最后用口水淹死他。

所以,我觉得,「浩哥」的尴尬,反映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深层文化结构给企业家创新所带来的一种文化心理上的尴尬。

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家怎么样能够在市场环境当中公平竞争,而不是用一个意识形态的标准,道德化的标准去扼杀企业创业者的一些个性,从而避免市场经济的尴尬,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只有建立起能够容忍企业创业者个性,更加宽容的市场经济,我们才能够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真正地发展得越来越好。

图片来自网络

主编|王滔编审|陈润江顾问|王淑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