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多彩龙陵非遗“刮欠”,傈僳族的精神财富

文化中国行 | 多彩龙陵非遗“刮欠”,傈僳族的精神财富
2024年06月14日 08:54 云南实时报道

龙陵非遗

在龙陵,有汉族、傈僳族、彝族、傣族、阿昌族等23个民族杂居于此,互相包容,和谐共融,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昌族舞蹈“蹬窝罗”,傈僳族民间体育“嘟哒哒”,勐糯镇傣族“马腿琴”制作工艺,象达镇汉族民间“人面竹”纸伞工艺,象达面塑,镇安镇向阳寨土陶技艺,傈僳族服饰及习俗等形成了独特的“龙陵文化记忆”。

截至2023年统计,龙陵县共有非遗项目81个,传承人108人。其中省级非遗项目11个、省级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项目29个、市级传承人41人;县级非遗项目41个,县级传承人61人。

今天,我们将走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传统舞蹈”刮欠“中感受他们的精神财富。对于居住在龙陵县的傈僳族来说,最喜爱的歌舞形式就是“刮欠”(打歌),它几乎是伴傈僳族而生,随傈僳族而长。

刮欠基本信息介绍

“打歌”傈僳族语叫“刮欠”是傈僳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凡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日祝寿、建房上坟都要“打歌”,傈僳族不论男女老少不仅能跳而且能唱,平时以勇猛勤劳著称的傈僳族人,一旦走上打歌场,就成为天地间最优秀的歌舞艺术家。

刮欠表演形式介绍

打歌时以三弦、口弦、短笛、葫芦笙等乐器伴奏,沿逆时针方向转圈,奏乐器的人先跳起来后,其他人陆续加人,最后,几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进入舞场且歌且舞。

刮欠舞蹈动作介绍

其中,基本动作为三步一跳吸或三步一擦靠,舞蹈时要求两肩放松,双膝稍屈,成顺拐状,小臂带动大臂,曲肘自然甩动;节奏加快时,动作幅度随之增大,曲调多为“四二”拍,风格粗犷,节奏明快,跳时男舞者手持三弦,女舞者可吹短笛、弹口弦,有单圈舞、双圈舞、两排对舞,根据人数的多少,也可以互相交换。

刮欠曲调介绍

打歌的曲调丰富,如单圈舞的《平歌》《阿密来来刮欠来》,双圈舞的《阿猪嗟、腊猪嗟》《梭罗梭罗梭夹石》,两排对跳舞如《猪大肠》等,常跳的曲调还有《斯斯斯斯背歌来》《罗罗勒勒、罗勒勒》《独独撑撑,独撑撑》等,用三弦伴奏的曲调。

刮欠类型介绍

打歌调有祝寿歌、情歌、生活歌、孤儿歌,也有的在打歌场上即兴而弹,即兴而歌,打歌调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历史和现实的,有吟咏自然景物的,有表现友情、爱情和婚姻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有关龙陵的非遗故事,未完待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