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补短板 县域乡村、新市民等领域将成为主战场

普惠金融补短板 县域乡村、新市民等领域将成为主战场
2022年03月21日 18:37 互金观察站

普惠金融是近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普惠金融如何深化发展备受关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货币政策重心依然在托底,要求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为普惠金融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近期颁布的《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强调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

财经观察站

作者 念鸥

深入县域、振兴乡村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县域、乡村将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主战场。由于农户中存在较多小微个体,因此”三农”业务一直是普惠金融业务的重点之一。我国普惠金融正不断向县域乡村下沉,服务对象也从原先的金融扶贫扩大到了小微企业、“三农”客户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

央行也发文提出要找准工作重点,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着力服务特殊群体,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让金融服务更加安全便捷地走进千家万户、百姓身边,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接受采访时表示,银行业将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意见》及政府报告的要义,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精准高效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全面发展。

银行业目前主要关注于网点资源的下沉配置。像中国农业银行延伸2.2万个物理网点服务触角,广泛建立惠农通服务点,将网点打造成小微企业服务中心,让县域地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小微企业通过线下渠道享受安全便捷金融服务。

县域乡村金融服务关键在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框架和牵引,使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平台触及到域内的乡村和农户。

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其立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实际,着重解决县域经济和“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问题,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 的兰考经验,推动兰考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明显提升,辖内乡村面貌明显改观,农业发展逐步从“小散弱”向“专精深”转变,社会创业活力不断迸发,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金融科技企业度小满在县域层面搭建“可持续发展创新服务中心”,将通过数字化产业服务平台,使金融机构能够深入乡村,为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提供有效支持,并通过激励机制引导当地农村产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多方合作,探索金融科技助力农村小微企业的新路径,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力量,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难”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解学智提出了扩展担保资源范围、建立风险保证基金、加大银保合作力度的建议。

数字化金融服务企业恒昌通过数字技术,在新型农业经营产业数字化、销售渠道数字化、培育优质地理标识农产品品牌等方面发力普惠。恒昌很早就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在重庆酉阳组建起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并通过数字技术,整合和优化产业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探索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酉阳特色助农产业链。

消费金融公司的普惠金融业务正不断覆盖更多征信“白户”和传统银行服务“盲区”,下沉拓展至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农村地区。

像马上消费金融就向基层、乡村延伸,解决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蓝本。截至2021年12月末,马上消费累计服务县域用户和农村用户分别是3362万人、2778万人,为650多万信用白户建立信用记录。

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助力形成了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农经济模式。截至去年12月,累计提供帮扶资金超1.33 亿元,扶持超800 户贫困户,覆盖40个县域,带动周边超10,000人,覆盖14 个省份地区,涵盖多种农业类型,有效增强了服务乡村振兴新动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农村金融“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问题,也有金融科技公司通过技术赋能,争做金融行业的基石,帮助更多的机构,使其能够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

像百融云创就将数字技术不断下沉至金融机构,助力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打造更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加精细、多样的金融产品。通过构建“乡村场景+科技平台+金融机构”的模式,基于数字技术的助推下,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使“人人有授信、户户能贷款”在多个地区成为现实。

新市民受关注 服务新市民就是广义上的服务三农

近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满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指出,服务“新市民”其实属于广义的服务三农,“新市民”很大一部分是个体工商户,所以,不仅仅是个人消费,个人经营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领域。

新市民主要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

他们的努力奋斗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部分“新市民”没有固定工作、收入证明等,属于“征信白户”。而这些客户同样也有非常强的信贷需求。

根据银保监会的调查,由于这些人离开农村,没有确定的工作岗位,有的是个体工商户,有的是农民工。根据市场机构有统计,农民工平均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岗位上工作大概半年时间,他们到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会要求出示单位的收入证明,显然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某银行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信贷部门还没有针对新市民作出细分条款,但按照对新市民范围的划定,行内部分贷款客户,如外地打工者、本地安家购房者以及做生意的客户等,应该都算新市民群体。”银行如何执行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该银行人士则表示,“具体落实情况还是要根据银保监局和省联社具体的要求执行,后续的操作性规定估计会很快出来。”

“ ‘新市民’在城镇居住时间较短,个人信用信息缺乏且缺少有效抵押物,传统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很难有效覆盖这类群体的金融需求。”马上消费研究院指出。“持牌消金机构具备数字化技术,在风险控制和授信决策方面更加高效和精准,要争做服务“新市民”的主力军。”

在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还包括难以有效识别这类群体的信用等级;个人金融需求额度较小且较分散,从而造成在服务这类群体时,很难获得较高收益;在做下沉市场时比较缺乏对于“新市民”的用户画像和分析能力,难以高效精准做好风险防控。

《通知》提到,“要推动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加快新市民相关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并鼓励金融机构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应用,优化机构内部新市民信用评级体系。

郭树清表示,“新市民”都面临着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这些需求,都是非常实实在在的需求。

服务新市民群体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指出,随着“十四五”规划扶持政策逐步落地,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数字技术的催化下,新消费这一黄金赛道将成为未来价值投资的重要发力点。新市民消费属于新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与衣食住行、租房买房、创业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相关,理应得到充分满足。

《通知》中要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对吸纳新市民较多区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从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六大领域,为新市民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健康保障、养老和长期护理保障同样是新市民需要的保障。“对新市民而言,其保障需求涵盖人身、财产、责任和信用四大类风险保障需求,但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新市民的保险产品,产品和服务普遍缺乏针对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王国军表示。

泰康保险等业内人士也指出,保险机构应在新市民普惠金融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这些新市民提供相适应的温暖保障,让新市民同样能够享受到长寿时代“长寿、健康、富足”的生活。

满足三亿新市民群体的普而惠金融服务,需要所有的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创新,积极加大的金融供给,找到一条既能满足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又能防范金融服务风险、确保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