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大同辉煌」大同第二制药厂的辉煌发展历史

「回顾大同辉煌」大同第二制药厂的辉煌发展历史
2022年06月23日 09:34 大同校园

综 述

当记者伫足魏都大道大同儿童公园对面时,看到这里已是格外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并列着数家民营医院,路旁的药店似乎也比其他街区密集,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曾与医药行业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上世纪40年代到新千年前后,这里一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制药企业所在地,从日据时期的“和合药厂”,到大同和平解放后建成大同麻黄素厂,后更名为大同制药厂,再到1982年原厂分为两厂,这里更名为大同第二制药厂,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发展历史,直到新千年后逐渐因市场因素走向衰落停产。这片曾经生产过众多知名药品的厂区,如今已经难觅踪迹,成为一片繁华的城市生活区,只有新兴的民营医院和多家大药房,将这里曾经关于医药的历史脉络传延。

大同第二制药厂厂区始建于1942年,为侵华日军为掠夺大同的麻黄资源而兴建的“合和药厂”,因大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当年大同及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麻黄草资源,“合和药厂”主要生产麻黄素粗品,麻黄素年产量达到两吨,全部作为战略物资被运往日本。

解放后,在原址上兴建大同麻黄素厂,并于1958年更名为大同制药厂,同时,在大同市南门外筹建新厂。

1960年,麻黄素和皂素两车间搬迁至新厂,原址生产制剂产品,1982年1月,原厂分为两厂,在原大同制药厂制剂厂区挂牌成立大同第二制药厂,与大同制药厂同属山西省医药总公司直接领导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全厂共有四个生产车间,一个机动车间。据当年资料显示,建厂初期,共有职工917人,全年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固定资产达737万元。

全新成立的大同第二制药厂很快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山西省先进企业,是省内最大的综合性药品制剂企业。

依托原大同制药厂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制剂产品的技术优势,生产粉针剂、片剂、胶囊、栓剂等10余个剂型260多个品种规格。主要产品有青霉素系列产品、复方甘草片、庆大霉素针、抗伤风胶囊、小儿克感敏冲剂、苦参栓等。

其中“塞外牌”去痛片等6个产品先后获省优称号,1993年与香港合资兴建的“山西同振药业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的国家级新药——注射用甲硝唑磷酸二钠,以疗效高、易储存等特点深受大众欢迎。

大同第二制药厂成立后,迅速扩大产能,1982年,由国家医药总局选定,经山西省经委批准,大同第二制药厂修建一座符合《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标准要求的药品制剂大楼,并列入我国“六五”期间重点工程。该工程于1983年9月开工,1986年9月竣工投产,耗用资金350万元。

这座药品制剂大楼位于市区内原新建南路东侧该厂区内,楼高22.4米,长63米,建筑面积5331平方米,属整体框架结构。南部生产车间分四层,一二三层为片剂车间,四层为综合制剂车间,每层高5.6米,其中吊顶以上2.8米为技术夹层,供工艺管道、排风、排尘、排水、空调及水电汽等线路的布置,北部管理活动区为8层,层高2.8米。在记者的少年记忆中,对这一高大的药品制剂大楼留有深刻印象。

在上世纪80年代,大同第二制药厂生产经营创历史较高水平。其生产销售粉针、水针、片剂、胶囊、冲剂和栓剂等6大剂型68个品种,1986年生产粉针剂4794.49万支、水针剂3926.4万支、片剂9.19亿片。主要剂型的总优级品率达到和超过计划指标,水针、片剂两大剂型的总成品率分别为99.54%和99.82%,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6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661.92万元,同比计划增长21%,实现利税284.56万元,比1985年净增88.26%,创历史较高水平。

大同第二制药厂的产品蜚声八方,青霉素钾盐、安定片两个产品获1986年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

同时,该厂大力开发新产品,大同第二制药厂用6年时间研制成功苦能栓、安室卡因注射液、婴儿保健盒、热敷乐及北国可乐、沙棘可乐、强力沙棘乐等8个新产品,同时仿制引进各类剂型的新产品51个,山西省医药总公司对开发新产品颁发了生产许可证,山西省卫生厅颁发了批准书。1986年,该厂获山西省经委颁发的技术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山西省科委授予“苦参治癌研究”科技成果三等奖。

专 访

辗转联系了多位原大同第二制药厂的负责人,但因各种理由未能实现采访,这几位负责人表示,在大同第二制药厂负责人的位置较短,很多具体情况恐难以说请,婉转拒绝多谈。事后得知,一度时期,大同制药厂的负责人确实更换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发展带来影响。当电话采访在广州与儿子一同生活的原大同第二制药厂党支部书记陈伯华时,他很认真地对大同第二制药厂的辉煌与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今年67岁的陈伯华于1987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大同第二制药厂担任党办副主任,后担任厂党支部书记,于2001年在大同第二制药厂改制后离开。

陈伯华说

1982年从原大同制药厂分离出来的大同第二制药厂,很快便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归口省医药管理局的大同第二制药厂实行统购统销统产,由厂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机制很好地顺应了当时的市场环境,主要生产销售粉针、水针、片剂、胶囊、冲剂和栓剂等六大剂型数十个品种,产品行销全国。

陈伯华说

他于1987年来到大同第二制药厂的时候正是辉煌时期,企业为省医药管理局直管,厂址位于市中心,生产效益良好,管理正规,生产正规,人气很盛。在富有改革意识的时任厂长王卫东带领下,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大力开展对外合作,成立了下属企业同领药业公司、同振药业公司等,其中,同领药业公司就在大同第二制药厂院子里成立,与马军营乡合作成立分厂、原料厂等。后来王卫东调任太原制药厂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大同第二制药厂的发展也逐渐显现颓势。

陈伯华分析说

虽然是厂长自主经营,但很多事情其实做不了主,企业归省医药管理局统管,由省局进行生产调控。在他的记忆中,经常在一个星期内,厂长、经营厂长、生产厂长、党务厂长去省里开会,厂里经常找不到相关负责人,而开会往往又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厂领导频繁更换,也对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大同第二制药厂适应当时市场环境,提出抓大放小,国退民进。出于改革发展需要,将粉针、原料、片剂车间承包给个人,从那时起厂里的管理与经营便逐渐走下坡路。陈伯华当时分管保卫工作,直观的感觉就是过去很少发生的偷药行为不断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面临的问题日渐增多,积重难返,发展乏力。在2000年之后,将大同制药厂进行拍卖,由原二药厂下属的分公司同领药业公司收购,由国企成为民营企业。陈伯华说,大同第二制药厂职工最多时1200多人,改制时有七八百人,改制后工人都得到很好的安置,几乎全部进入同领药业继续工作,保障了工人的就业与生活。

采访的最后,陈伯华颇为感慨地说

大同第二制药厂从辉煌走向没落,有许多市场的必然因素。当时的大同有制药厂30多家,大多重复生产,没有更多的新产品,效益不佳,需要通过贷款发工资,面对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必然要有所淘汰。通过改制,真正实现自负盈亏,也很好地安置了工人。如今,大同的医药行业发展依然蓬勃,不少医药民营企业以灵活的发展机制更好地适应市场,这是时代的选择。祝福大同的制药企业一如既往延续曾有的辉煌,为大同经济发展添油助力。

记者 史涌涛

责编 王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