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事死如事生”,对于葬礼的重视程度甚至要远远高于为活人进行的一些仪式。关于葬礼,先秦诸子也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记载。而提到葬礼的话,有一种葬制是比较出名的,这就是“黄肠题凑”。这个词在古书中多次出现,这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又是谁有资格使用呢?
“黄肠题凑”是古代君王乃至重臣的一种“葬制”。这四个字不难理解。“黄”指黄柏。“肠”指“心”。《白虎通义》云:“大肠小肠心之府也。”“黄肠”就是黄柏之去皮后的木心。“题”,额也,头也。“凑”,会也,聚也。“题凑”,是说去皮后的黄柏木心,均木之首向内摆放。
目前所知,最早记载“题凑”这种葬制的,是《吕氏春秋》。其《节丧篇》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玩好货宝,钟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这讲的是君王死后的“椁制”。“节丧”是墨家的思想。吕不韦书中其实说的是“为死者虑”。他的意思是,墓葬越奢华,越被“奸人”惦记,“其势固不安矣”——死者反而不能入土为安。
从考古来看,秦国君主墓葬似乎也首开“题凑”先河。
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可以确定为春秋晚期的秦景公墓。其主椁室为长方形箱式,南北两壁由带榫头的柏木板组成。
那个时候还不是“黄肠题凑”,而是“柏板题凑”。
汉代,应为君王墓葬启用“黄肠题凑”之开端。
1974年,北京丰台郭公庄发掘的两座大葆台汉墓,其一号墓的墓主,当为燕刺王刘旦或其子广阳顷王刘建。“黄肠题凑”位于墓室正中,长方形,南部留门道,与甬道相通,门高三米,总宽3.6米,上有鎏金铜首衔环。细看,“黄肠题凑”就是用柏木块垒成的厚木墙,总共约用15800余根黄肠木组成。这些黄肠木,长0.9米,截面一般为10厘米正方形,少量为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和10×20厘米的长方形。黄肠木的木首一端,皆朝向墓室中心,从墓室中心四望,都是这些木首。
颜师古《汉书》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大葆台汉墓考古发现,证明苏林所言不假。
此墓之“黄肠题凑”,南北外径长16米,东西宽10.8米;内经南北长10.20米,东西宽9米;高3米。黄肠木之间无榫卯相接,纯系搭放,顶端以压边木加固。
“黄肠题凑”以内,形成墓室之“核心”。这一圈木墙,与“椁室”之间为“内回廊”。“椁室”又分两部分——即史籍所载“梓宫”和 “便房”。“梓宫”,为停放外棺内棺之室;“便房”,则是饮食演乐之所。
考古发现的“黄肠题凑”大墓,还有石家庄北郊西汉初年的赵王张耳墓;长沙凤凰岭西汉早中期沙国某王或王后墓;河北定州西汉中后期中山王刘修墓;湖南长沙象鼻山嘴吴姓长沙王墓;江苏高邮广陵厉王刘胥夫妻墓;北京老山燕王墓;安徽六安六安王墓;江苏盱眙江都王刘非夫妻墓;山东定陶丁太后墓,等等。
可见,“黄肠题凑”并不仅限于天子墓。
《汉书·霍光传》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黄肠题凑”需要大量柏木。至东汉便难以为继,于是出现了以黄肠石替代的情况。司马彪《后汉书·仪礼志下》有天子大丧,“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之记载。洛阳一带的东汉大幕中,多有此类发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