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鞅把晋国三军六卿裁减为二军四卿,赵襄子灭智伯后获得最多土地

赵鞅把晋国三军六卿裁减为二军四卿,赵襄子灭智伯后获得最多土地
2024年02月29日 10:08 未央长喟

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立者,史称“赵襄子”。智伯,智瑶。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史称“智襄子”。

晋文公称霸时,有很多异姓诸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任命那些立下了赫赫功劳的世族的宗主参与执政。三军中的座次席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的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连续10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晋文公时,这些世家彼此熟识,休戚与共,大家遇事有商有量,团结一致对外。可是时间久了,当第二代宗主成长后,事情就渐渐朝着争权夺利的方向发展了。赵氏代出将官,因此长时间把持朝政,赵氏的势力发展的最快,逐渐引起了国君的猜忌。晋国公族势力弱小,晋景公为了增强公族的势力,要在卿士中重新分配权势。于是,赵氏孤儿惨案发生,赵氏差点别灭门,大宗只有一个赵武在韩厥的力保下幸免于难。

赵武当时只有十岁,虽然继承了家主之位,但是赵氏的领地已经被其他家族瓜分了,连卿士的地位都保不住。赵武行冠礼时,当年参与灭赵氏满门惨案的其他家族对赵武都不待见,赵武只能在韩献子的支持下做了大夫,在晋国众多势力中艰难地存活了下来。

赵武

后来,晋悼公即位,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后,晋悼公超拔赵武成为卿士,算是进入了内阁。晋悼公是晋国最后一位能够控制异姓诸侯的主君,本来他希望能够与赵武等新一代领军人物再次发扬光大晋国的霸权,却英年早逝,只活了30岁。不过赵武却在晋悼公时,成为了上军将,成为晋国执政序列第二。跟当时的正卿,已经50多岁了。所以,很快,仅仅8年后,原来的正卿郤氏去世,赵武顺利补位,成为正卿。

虽然赵武带兵能力好像不太行,但是文治成就斐然,赵氏重又崛起成为六卿之一。他的儿子赵景子做宗主时,成就不大,到了他的孙子赵鞅做宗主时,赵国终于迎来了势力的快速恢复发展期。

赵鞅以军队主将主政晋国,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平定周室叛乱,又戍周十载,铸“刑鼎”,颁布晋之法典。孔子是倡导“刑不上大夫”的德治精神的,所以,孔子在听说赵鞅铁腕治国时,认为这样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

不过赵鞅的“铸刑鼎”却与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立下法典有异曲同工,成为后来的魏国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武灵王变法的蓝本,开了变法之先河。有如此雄才大略的赵鞅,自然也忧虑起赵国的未来。

当初赵氏封地被夺,虽然后来恢复,但是只有少数的几个城池,多数还是被其他贵族给抢走了。国君虽然有心补偿,但是晋国公室只有曲沃等几个城池,国君的土地也不够啊!赵氏即便拥有军权,执政晋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根据地,那么一旦人物出现断层,那么在越来越激烈的氏族争斗中,极有可能再出现一次“赵氏孤儿”惨案。

赵鞅

为求自保,赵鞅也为了使赵氏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开始了北进的行动,即在其新的采邑地(今太原古城营一带)营建了一个军事城堡,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是居于晋水之北的晋阳。这个地方远离中原,又是新开辟的土地,其他氏族对此也保持了沉默,赵氏筑城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这次筑城,赵鞅是为子孙计,集中了整个宗族的力量。据《战国策·赵策一》载:“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庸之,其高至丈余……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晋阳城初具规模。

有了城,没有人还不行,于是赵鞅又四处攻占,打赢了卫国,逼迫卫国贡献500户人家,又计划从邯郸迁500户宗族。结果引发了延续一年的“邯郸午事件”,赵氏内讧,中行氏、范式联合齐国一起发动了对赵鞅的袭击。这是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的事。赵鞅双拳难敌四手,遂退保晋阳,藉此坚城渡过难关。

董安于之后,尹铎再治晋阳,既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又减少税收,富民强兵,晋阳成为一座军政合一、易守难攻的坚固城市。

后来智跞联合魏襄子、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此后,智跞坐朝,赵鞅出征,随即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智跞原本想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都被赵鞅拒绝。

四卿形势图

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赵鞅领兵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范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跞去世,赵鞅正式执政,任晋国正卿。之后三年内,赵鞅攻朝歌,战潞城,击百泉,又转战邯郸,再攻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南),伐卫国,围中牟。最后,赵鞅征伐鲜虞,消灭了范、中行二卿。从此,赵氏的领地从晋阳扩大到邯郸、柏人等地,范、中行二氏的釆邑全部被知、赵、魏、韩四家所吞并。此时,赵氏权势颇大,取得晋国执政卿的地位,故司马迁言“赵为晋卿,实专晋权”。赵鞅借助正卿之机,趁此事件,把晋国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这样,晋国六卿只剩下了赵、韩、魏、知四卿,开始了四卿霸权的时代。晋阳一直是赵卿氏族与晋国诸卿角逐、与列国诸侯争雄的根据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因晋阳之战,赵、韩、魏三家分晋,揭开了战国的序幕。

专擅晋国大权的赵鞅,在后庭也没闲着,有很多妻妾,也因此有了很多庶子。赵毋恤就是赵鞅与其侍妾所生的庶子,在诸公子中出身微贱,且其貌不扬,但却最受赵鞅钟爱。

一次,赵鞅把几个儿子叫过来,告诉他们说:“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赵襄子说已经得到。他说:“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赵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赵毋恤为太子。

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大事件,因为虽然有其他大家族也曾经废长立幼,但基本上还是在嫡子之列。赵毋恤以一个庶子的身份继承大宗宗主,堪为破天荒之举。当时就有人对此举不满,对赵鞅颇有非议。赵鞅坚持认为,毋恤能够忍辱负重,适宜担当大任,所以尽管有人反对,还是坚持让赵毋恤继承他的事业,并在临终时告诉赵毋恤,如果遇到紧急事态,可以到晋阳坚守待变,因为晋阳城不仅城高池深,而且还存了三年的粮食。

智瑶

赵鞅去世后,智瑶接替赵鞅,成为晋国正卿,赵毋恤作为智瑶的副手辅佐他,两人经常一起出征。智瑶凭借自己家族势力强大,非常看不起相貌丑陋,还是庶生的赵毋恤,经常出言讥讽。

周贞定王三年(前466年),智瑶与赵毋恤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邑,智瑶让赵毋恤率先领军攻城,赵毋恤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瑶先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瑶愤而骂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赵毋恤答道:“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几年之后,智瑶与赵毋恤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瑶带着几分醉意向他灌酒,遭到拒绝,智瑶竟将酒杯扔到赵毋恤脸上。“知伯伐郑,赵简子疾,使太子毋恤将而围郑。知伯醉,以酒灌击毋恤。毋恤群臣请死之。”赵毋恤回答说:“君所以置毋恤,为能忍卼。”

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瑶独吞晋国之心。在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瑶假借晋侯之命,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索取领地一百里,一万户人家。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

地位仅次于智瑶的赵毋恤,平时对智瑶言听计从的赵毋恤估摸着形势,此时却再不肯屈从,再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

赵毋恤

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毋恤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于是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赵毋恤只有拼力抗击别无他途。但是,赵毋恤也知道,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于是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战争的过程非常惨烈和漫长,智瑶大军在外,强攻晋阳一年有余,国内未生变故,辎重粮草供应如常,可见智瑤本人也非酒囊饭袋的官二代。赵毋恤遵从其父赵鞅的安排,把晋阳城里的宫殿楼台廊柱都给拆了做成了箭杆箭头,加之赵国经历过一次灭门惨祸,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因此晋阳城众志成城,双方对峙不下。

又过了一年,到了夏天,智瑶苦无破城之策,苦闷无法排解,因此就来到山上纳凉避暑,看着壮丽山河,排遣愁绪。当他看到汾水浩浩汤汤,绕晋阳城而过,不禁计从中来。

智瑶派遣军士在山洪来临时,掘开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城的建造果然不计成本,是木板做成了模板,里面实以夯土。因此,虽然水淹晋阳,但是晋阳坚城依然屹立不倒。不过,随着水势逐渐增加,晋阳城的倒塌只是时间问题了。

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在这危急时刻,赵毋恤认为韩、魏两家未必真心实意跟从智瑶。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赵毋恤命家臣张孟谈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张孟谈说的很简单,只一句话“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三家分晋示意图

智瑶对自己的水攻之计志得意满,对韩、魏两家夸耀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智瑶说者无心,可是韩、魏两国却心里发怵,因为韩氏都城阳翟和魏氏都城安邑都在汾水边上。这智瑶灭赵后,势力再次增强,那么韩、魏将无宁日了。于是,两家约好倒戈。

最后,智伯功亏一篑,在赵毋恤的精心策划下,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智氏家族被灭门,智瑶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毋恤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氏。战后分地,赵国获得了智氏最多的土地,赵毋恤也被晋出公任命为正卿。

赵毋恤去世前,以自己是庶生为念,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宗主,而是立了赵鞅的嫡长子伯鲁的孙子即自己的侄孙为赵氏宗主。这可能是赵毋恤为了团结族人做出的姿态,但是赵毋恤的这个做法,却为赵国以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赵国后来的传位制度混乱,经常发生内斗,严重削弱了赵国国力,影响了赵国争霸战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