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宝节毒杀杨思训原因两唐书记载不同,墓志铭称其“忠鲠”

慕容宝节毒杀杨思训原因两唐书记载不同,墓志铭称其“忠鲠”
2024年03月17日 10:53 未央长喟

说起唐朝右卫大将军慕容宝节,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要想评价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就需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身后之名。慕容宝节被杀,牵扯到一起震动当时朝野的投毒大案。

案发:慕容宝节毒杀杨思训

唐高宗显庆年间,身为右卫大将军的慕容宝节毒杀了同样出身于关陇集团的右屯卫将军杨思训。关陇集团是什么?“关陇集团”这一概念是陈寅恪解析西魏北周隋唐历史底蕴的一个重要见解,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初建于关中的关陇集团,在200年历史中共创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可见中国古代门阀集团势力是多么强大。由此可见,慕容宝节与杨思训的背景都是相当深厚。

再说一下杨思训其人,杨思训的父亲杨恭仁为隋观德王杨雄长子,弘农的杨家累世与李唐联姻 。除此之外,杨思训与皇后武则天关系也非同一般。武则天母亲杨氏为杨达之女,杨达与杨雄又是兄弟。以此推算,杨思训与武则天应该是表兄妹或表姐弟关系。

慕容宝节毒杀杨思训后,开始被判处流放,很快又被处死。但是,这其中的变化,成为一桩迷案。由于牵扯到这么复杂和敏感的人物,导致两《唐书》等传世文献上记载都含糊不清,甚至有互相矛盾之处。

动机:扑朔迷离,难下定论

关于这起毒杀案件,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以《旧唐书·杨思训传》为代表,认为慕容宝节鸩杀杨思训是一件由争风吃醋引起的恶性刑事案件。第二种以《新唐书·杨思训传》为代表,认为这是“十恶不赦”的谋乱案。

《旧唐书》

《旧唐书・杨思训传》说:“显庆中,历右屯卫将军。时右卫大将军慕容宝节有爱妾,置于别宅,尝邀思训就之宴乐。思训深责宝节与其妻隔绝,妾等怒,密以毒药置酒,思训饮尽便死。宝节坐是配岭表。思训妻又诣阙称冤,制遣使就斩之。仍改《贼盗律》,以毒药杀人之科,更从重法。”

唐前期社会风气本来就开放,官僚士大夫外宅养个小妾并不鲜见。慕容宝节与杨思训两人经常把酒言欢,因为几句酒席上的口舌之争,慕容宝节就去鸩杀门第显赫的皇亲国戚,这个理由实在是牵强。而且,慕容宝节是从犯,年过半百,且有功于朝廷,开始判了流放,这已经算重罪了。但是,杨思训妻子却又“诣阙称冤”?最后,宝节又被斩。所以,这里边表述模糊,隐藏了很多关键信息。

但是,《新唐书》针对这同一案件,却又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定罪:“子思训袭爵。显庆中历右屯卫将军,从高宗幸并州。右卫大将军慕容宝节,夜邀思训与谋乱,思训不敢对。宝节惧,毒酒以进,思训死。妻诉之,流宝节岭表,至龙门追斩之,乃诏以置毒人者重其法。”

《新唐书》

可见在《新唐书》中,慕容宝节妾忿而投毒等完全没有提到,投毒者就是慕容宝节本人。而动机却变成了杨思训不从慕容宝节谋乱,结果被杀人灭口。《新唐书》成书晚于《旧唐书》,这些改动应该有其依据。鉴于杨思训家族势力庞大,“谋乱”之说有可能采自杨家方面的说辞。到这里,案情发生了变化,也留给后来人更多谜题。

新证据出土,剧情再次反转

本来这起案件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众多历史迷雾中不再起眼的小碎片。但是,随着新历史文物出土,为这起案件又带来了新的生机。《慕容燕国墓志》作为最新出土的材料,丰富了后人对慕容宝节身世的认识,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与两《唐书》迥然不同的第三种说法。

《慕容燕国墓志》云:“父宝节,皇朝右卫大将军,渔阳公,赠户部尚书,质性刚烈,执心忠鲠,朱轮苍佩,早参北阙之荣,身没名杨,始曳南宫之履。”

案件性质又一次发生逆转,慕容宝节的行为从“谋乱”案转变为悲壮的义举。撰者尉兼遂是慕容宝节亲外孙,他不经意间提供一条极有价值的线索。墓志强调了慕容宝节”质性刚烈“、”身没名杨“,死后被朝廷追赠户部尚书。慕容宝节生前任右卫大将军,属三品武职,户部尚书,是正三品,二者品秩相当。“身没名杨”一词通常用于忠节殉国者。也就是说,在玄宗开元初年,慕容宝节不仅“谋乱”、“投毒”的罪名被一笔勾销,还得到了“质性刚烈,执心忠鲠”的赞誉,完成了由逆臣向忠臣的转变。

下面再来看看“谋乱”事件中另一主要人物杨思训。高宗出巡并州时杨思训为右屯卫将军,品秩稍低于慕容宝节。但是杨思训的身世却比慕容宝节更为显赫。其父杨恭仁为隋观德王杨雄长子,弘农杨家累世与李唐联姻,“恭仁弟师道,尚桂阳公主,从侄女为巢剌王妃,弟子思敬,尚安平公主,连姻帝室,益见崇重” 。除此之外,杨思训与皇后武则天关系也非同一般。武则天母杨氏本杨达之女,杨达与杨雄为兄弟,以此推算,杨思训与武则天为表兄妹或表姐弟关系。关陇旧族以维护李唐江山社稷为旗号,反对武则天为后。那么,在李氏和武氏之间,杨思训该如何选择呢?在当时杨家与武家的关系也比较微妙。文川武氏本当地小姓,门户无法与弘农杨氏匹配。武士彟以贩运木材致富,资助高祖李渊太原起兵,深受器重,官拜应国公。原配相里氏卒后,高祖亲为择婚杨氏。武家这才挤入李、武、韦、杨婚媾集团。武则天十一岁时,武士彟突然病逝,武家对其母女颇为“不敬”,武家几位兄长后来或被贬死,或受诬致死,皆与积怨有关。杨氏非原配,又无男孩承嗣,武士彟死后,至少在武则天早年的坎坷经历中,杨家并没提供什么庇护。故武则天得势以后,杨家也战战兢兢,奉迎而已。杨思训与武则天虽属表亲,实无多少感情可言。客观地说,杨思训与关陇旧族之间的共同利益要大些。杨思训也是扈从将军,其向背直接影响政变的成败,武则天与杨思训有亲戚关系,戒备心更低,如能拉拢其入伙,胜算更大。在慕容宝节看来,杨思训是一个可以争取,甚至必须争取的人物。

武曌

由于杨思训身份特殊而又至关重要,慕容宝节不知底细,断不至公然与之商讨“谋乱”事宜。此前二人当有不少接触。杨思训遇鸩时,慕容宝节侍妾亦在现场,很容易让人产生慕容宝节使用女色诱惑手段的联想。不过,对杨思训而言,武则天贵为皇后,未必给杨家带来福音,但也并非无法容忍。而“谋乱”一旦失败,必遭武则天铁腕报复,祸及的将是整个家族。杨思训倒武动机远不如慕容宝节那么坚决。于是这场“谋乱”出现戏剧性的一幕。在即将起事的关头,杨思训惧祸及身,临时反悔。但此时他已陷入太深。为防止密谋泄露,慕容宝节冒险将之鸩死,并抛出侍妾顶罪,试图掩盖真相。一场蓄势待发的“谋乱”就这样化解于无形之中。

除了杨思训外,慕容宝节应该还有其他同谋者。慕容宝节明知毒死杨思训,自己凶多吉少,却可至此灭口,保护其他参与者不被牵连。高宗顾念旧情,判慕容宝节远贬岭南。但是,杨思训蹊跷遇鸩不能不引起武则天的怀疑。杨思训妻诣阙称冤,或许受人指使,目的即逼迫高宗彻查此案。由于缺乏证据,此案最终不了了之。从受保护者的角度来看,慕容宝节也算得上“质性刚烈”,一旦政治环境许可,这些人自然会为慕容宝节恢复名誉。开元初,慕容宝节子孙遭长期禁锢,根本没有翻案的能力。无从知晓当日是何人翻出这个尘封几十年的旧案,又是何人倡议给予高规格追赠?这些谜团非本文能力所及,有待于更多的史料去印证。

要之,这场未遂政变,最终株连者仅慕容宝节一人,结案时公开罪名大概仍是所谓的侍妾投毒案。《旧唐书》本于《国史》、《实录》等官方档案,故持此说。玄宗开元初,慕容宝节获得追赠,其女慕容燕国也得归葬夫茔。《慕容燕国墓志》称慕容宝节“执心忠鲠”、“身死名杨”,大体代表了开元前期的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未遂政变逐渐被后人遗忘。北宋欧阳修等修《新唐书》时,仅知宝节毒杀杨思训为“谋乱”,具体细节已经无法知晓。

总之,表面看上去,这是一起因唐代大臣因“争风吃醋”引起的毒杀惨案,深入发掘下去,竟然是一个计划策反皇后武则天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也许,就在那一个晚上,下毒与否的一瞬间,历史的走向就如此悄然发生了改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