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出了车厢峡后转战河南。其时,东北松锦方败,明廷九边精锐悉数尽没,北方军力为之一空。为图东山再起,朝廷搜刮无度,河南百姓才遭旱灾,又遇官差,为求活命,纷纷加入李自成队伍。几个月时间,李自成势力复起,结连大兵数十万,围攻开封。孙传庭强被启用,亦不能当,柿园之战、潼关之战、渭南之战三战皆败,李自成据有关中、中原一带,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底于西安建国开元。次年初,举兵东征,摧枯拉朽,不到三个月攻下京城。
李自成在北方春风得意,在南方征战的张献忠料想抵敌不过李自成,于是不再向北发展。为了能与北方政权做长期对抗,寻思着占领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作为基地。张献忠此前曾两度入川,一次是在十年前被秦良玉击败,一次是被左良玉逼入四川。如今,他带领着十多万大军再度入川,轻车熟路不说,大明王朝地方官守也多不堪一击。
崇祯十六年(1643年)底,张献忠点起兵马,由武昌起大兵,经岳阳向重庆发起攻击,于次年八月攻占成都,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11月即皇帝位,建立大西政权,分封诸养子为王镇守四方。张献忠至此,经过一年奋战,基本实现战略构想,其势力遍及四川、重庆。不过,南明势力并未全部消灭,他们据守南部和东部的险要之地,伺机发起反攻。
一片石之战后,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山西、山东江淮之地旋即丢掉,堪堪退守关中,希望依靠潼关天险保住根据地。结果清军北路偷渡黄河,南路以红衣大炮轰击关隘,李自成在西北无法立足,只能南出武关,夺路南逃。清军随后多路大军会攻南明,不多久,南京也陷落了。此时,明末四大军政实力,只剩下清朝与大西军了。
张献忠为了稳固控制根据地,采取了残暴的高压统治政策。对于明朝官吏、地方劣绅等号称“五蠹”的害民群体,张献忠执行了杀戮的政策,有很多滥杀行为。这使得很多地方豪绅自发组织起来与大西政权对抗。所以,大西政权存续的两年时间里,控制区域一直在不停的变化。张献忠尽管据有川蜀之地已有两年,却只是立威,没有树恩,使得大西政权只能作为军政府存在,民心不附。这也导致了张献忠在遇到外敌压境的时候,不能也不敢固守一地,这与当初刘禅选择投降的道理是一样的。
随后,清廷以驻防西安内大臣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会同固山额真巴颜、李国翰等,进兵四川,征剿大西军。顺治三年(1646年)3月,清廷又增派靖远大将军肃亲王豪格入川。在清军南下的时候,明朝川陕总督樊一蘅、兵部尚书四川督师王应熊,也会师泸州,约期进攻大西军。东边的重庆,为明军参将杨展驻守,也起大兵会攻大西军,占领川南诸州县。
大西政权在最后的时间里,陷入了四面包围的绝境之中。川蜀周边的险要都没有掌握在手中,大西政权无险可守,形势岌岌可危。张献忠只能选择率领部众逃离川蜀这块绝地。他首先派出大西军10多万人东征,试图顺长江再次东进湖北,在彭山败于杨展,又退回了成都。南方的泸州,明军势力强大,正在组织反攻成都。张献忠军队士气低迷,东、南两个方向都不得去,只有北方一途了。于是他点起兵马,在四面八方的敌人没有把他挤成齑粉前撤出了成都。
在张献忠看来,北上汉中,退可以保有蜀中,不失为刘备。进则可据有关中,窥伺中原,此兵家之道。单只坐守四川盆地,如束手待毙,自取败亡之道。张献忠此时并没有跟清军交手,还不清楚清军的战斗力。不过,李自成的败亡也让张献忠产生了兔死狐悲之感。在北上前,他预感到此行可能会有不测,因此嘱托道:“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或许此时的张献忠已有与南明联手之意,只是因为他已上了帝号,还曾挖过朱家祖坟,不好再去联合人家了。
至于张献忠为何不选择南撤,实在是因为张献忠没得选了。四川南部还属于明朝势力,张献忠北上抗敌,即使输了不失为英雄之名。可如果清军北来,张献忠不做抵抗,却向南逃窜,还在窝里斗,就难称英雄之名了。不要以为这种心思太小家子气,说什么大丈夫能屈能伸,像这种绿林草莽出身的起义军领袖,面子是很重要的。
清军挥师南下速度极快,豪格命鳌拜急行军,偷袭贺珍。孙守法、王光恩、武大定、贺珍等部溃败。至顺治三年(1646年)11月,豪格军已自陕西入四川,张献忠的部下刘进忠在百丈关向豪格投降。蜀中地区抵御北兵,历来都是守汉中以做前锋,守阆中以做后应。如今清军来势迅猛,不待大西军做好部署,已经破关而来,把本来能打成防御反击的优势战斗变成了平原野战。
张献忠也不会知道自己会这么背,在第一次接战中,因为轻装查看地形,就被清军在斩首作战中给射杀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