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之前,文官武将是不分的。
早在黄帝时已设立“司马”等军事首领官职。在夏朝也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等文武官职。虽然文武职务已分别设立,但卿、大夫等既管理政事,又受王命率兵出征,司马只主管平时军事行政,而无统兵之权,战时统帅由天子临时任命,征战结束即将统兵之权上交天子。可见,彼时为官者要文武兼备。之后,才有文武分开的走势,文为文人,被称为读书人,成为皇朝统治天下的力量,而武则成为打天下的主要力量。
文武分开的具体时间,主流观点多认为始自战国。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文官武将没有明确区分,很多史书都有如下记载,比如一国之君为军队的实际最高统帅(非象征性),经常亲自披挂上阵与敌作战,而文官领兵作战的故事更是屡见不鲜。
直到战国时期,当地主阶级兴起并逐步掌握政权后,由于以前部分国家的文武官员、卿、大夫等贵族平时管理政务,战时统兵,这样搞得军事政治权力集于一身,引起大权旁落。于是国君采取文武分职的办法,以相、将为百官之首。
而且,战争规模扩大,军队规模不断扩大,军队指挥和具体作战已经成为一种艺术,需要专业人士来训练、管理和智慧作战。因此,此时武职单独分出来也是形势发展的必要。在朝中管理政事的则为文官,而且他们也不再率领军队出征。
当然,实际的历史发展中也不是这么绝对的。
比如我们常见汉唐的官员,不管文官还是武官,都能根据朝廷的需要,主动请缨出去为朝廷解决具体问题。比如班超,你说他是文官还是武官?还有陈汤等。唐朝有裴行俭这样的,主动请缨平定突厥十姓可汗的叛乱,被唐高宗亲自夸赞文武双全。
真正文武分得很开的时期是宋朝以及之后。宋朝明确地抑制武将、尊崇文官,提倡以文驭武等等。
文官武将在政见上会有哪些不同?宋朝文主和、武主战
武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开国时期以外,其他时候需要武将表达意见的时候,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平叛,一类是御敌。
在文武两方面来看,他们首先都会争着立功。
因为文官在平时是治理天下的主角,此时当然要争取话语权。他们首先会考虑问题是否是致命性的,其次会从他们自身权力利益的角度看,会争取话语权,也就是喜欢主和。对内部叛乱,喜欢用招安方式。对外部敌人,喜欢用岁币方式。
作为武将,天下太平之时,他们没有什么发言权,现在这种问题发生,当然是他们一展身手的时候,因此,武将无论从整体利益还是个体利益考虑,一般都主战。
当然,上述看问题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有的文官或武将具有全局意识,能考虑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案。
就以北宋的事情举两个例子。
一、李顺王小波起义。
李顺、王小波是四川茶农,淳化四年(993年)二月不堪忍受剥削和压榨而起义,规模大几万人。当时宋太宗赵匡义还在,他很震惊。了解了原委之后,一帮文官主张招抚,宋太宗先采用了招抚之策。但是李顺、王小波不接受招抚。于是主张镇压的意见又占了上风。
随后宋太宗派人率军镇压,但并没有放弃招抚。此时李顺已经称王,更不可能接受招抚。李顺王小波起义在斗争了2年以后被镇压。
二、靖康之变
靖康元年(1126年)初金兵进抵开封城下时,宋徽宗逃跑,宋钦宗被迫起用主战的李纲,李纲认为只能坚决抵抗金人。而当时的宰相白时中、李邦彦连主和的计策都不出,直接建议宋钦宗逃跑。李纲对钦宗说,逃跑也跑不过金兵的快马。钦宗于是吓得不跑了。然后李邦彦赶忙送上三镇【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三镇(称三镇,实际包括其所属州县)】地图向金人乞求议和。
靖康元年(1126年)秋,金人第二次进步中原。当金兵到达黄河北岸时,大宋朝廷慌作一团。
钦宗召集百官议事。唐恪、耿南仲等坚持割让三镇。兵部尚书吕好问则认为应该抵抗,请结集勤王军保卫东京,但是唐恪、耿南仲不允。宋钦宗于是采纳了乞和派意见,派人用重金去向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送礼,乞求退兵。甚至表示愿把黄河以北土地都割让给金朝,双方以黄河为界。
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开封被掳掠一空,靖康之耻发生。
文官和武将由于立场不同、专业知识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因此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此时即使他们容易起纷争的时刻。有这种政治也正常,最终决策者只要不糊涂,一般决策偏离事实不会太多。
但是北宋靖康之变前后的决策却是极差的。皇帝的水平不行,最终害国。
宋朝之后局面却反过来了:文官好战、武将爱和平
自从宋朝以后,文官武将的性格变了,变成了文官好战、武将爱和平。
比如明朝的文官清流们,每遇战事则群情激昂,纷纷主战。而武将则比较冷静,能综合考虑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
从政治制度角度看,宋朝主张文官统兵、武官为副将,因此文官如果主战,那如果他的建议被采纳,他就需要上战场前线去亲身参与作战了。而宋朝的兵将分离,加上将从中御,导致宋军战败概率极高。一旦战败,主将有可能小命就交到战场上了。因此,宋朝的文官多主和。
而明朝开始,文官清流们除非皇帝指派,那么基本没有统兵上战场的担忧。他们没有经过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认识不到战争的残酷性,因此纷纷慷慨陈词主战。武将们的冷静恰恰是因为他们知道战事不能轻启,因此比较慎重。
另外一点,明朝的文官们更加注重博取个人名声。一个文官,既没有前线亲冒矢石之忧,又可以借机邀得大义凛然的爱国名节,何乐而不为呢?武将则因为宋明以来战事胜利较少每每失败的局面而冷静。
文人书生意气居多,不知战场的残酷,因此好战。武将则现实的多,知道兵者不祥,不愿轻启战端。
文官武将因为立场不同,再加上自身经历所限,所以遇事往往会有不同意见。宋朝的文官因为要亲自上阵,因此多主和,武将主战;宋朝之后的文官因为不用上战场了,就主战,武将反而冷静得多。
历史传统和当时具体情势相结合,使文官和武将们有了不同的看法。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