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大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驾崩,享年五十八岁。七月二十三日,朝廷向天下颁布大行皇帝遗诏,里面的一句话让所有人都彻底放心:“皇太子聪明仁孝,睿德夙成,宜嗣皇帝位。”
万历皇帝在晏驾之前,终于将天下交到了战战兢兢近二十年的皇太子朱常洛手上。就在所有人感叹“国本之争”总算告一段落之时,朱常洛却在登基之前给礼部下了一道皇太子令旨,让他们讨论进封郑皇贵妃为皇后的礼仪。“令旨谕内阁:‘父皇遗言:“尔母皇贵妃郑氏侍朕有年,勤劳茂著,进封皇后。”卿可传示礼部,查例来行。’”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考古活动中,万历皇帝的定陵曾经被打开,里面发现了三具棺椁,其一是朱翊钧即明神宗本人,另一具为其原配孝端显皇后王氏,第三具则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后王氏。
那么问题来了,郑皇贵妃哪里去了?是神宗的临终遗言不管用吗?
郑皇贵妃:国本之争的牺牲品
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神宗和生于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的王氏举行了大婚典礼。此时皇帝本人十六岁,皇后更是只有十五岁。
从各种史料分析,皇帝和皇后之间确实擦不出火花,但彼时张居正辅政,神宗也只能老老实实和王氏圆房。万历九年(1581年)十二月,皇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出生。
孝靖皇后王氏
就在皇后即将临盆之际,神宗一时起意,在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临幸了一位王姓的宫女。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擦枪走火,居然让王宫女有了身孕:“孝靖王太后,光宗生母也。初为慈宁宫宫人。年长矣,帝过慈宁,私幸之,有身。”
在李太后的压力下,神宗不得不在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册封王氏为恭妃。两个月后皇长子朱常洛的出生,更是让文武百官以及天下军民为之奔走相告。封建王朝皇嗣为重,何况六十年前因明武宗朱厚照无嗣,以小宗入继大统的明世宗朱厚熜和文官闹了多少别扭,大家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神宗对王恭妃一直冷漠无情。实际上万历十二年(1584年)七月,王恭妃又生下神宗第四女云梦公主朱轩嫄。换句话说,彼时神宗和王氏之间的感情不能算很差,不然她也不会再有身孕。然而这一切,在皇第三子朱常洵出生之后发生了彻底改变。
从淑嫔到皇贵妃
万历九年(1581年)八月,因皇后即将临盆,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当年明世宗遴选九嫔的旧例,请神宗“愽选淑女以备侍御”。万一皇后生的不是儿子,难道再继续等下去?毕竟此时的皇帝已经年近二十,大家都很着急,要让他赶紧广开后宫。
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大兴县人郑氏被册封为淑嫔,在九嫔之中位居第二位。郑淑嫔爱读书,和神宗之间称得上是灵魂伴侣。万历十一年(1583年)七月,郑氏由淑嫔晋封德妃,并在当年十一月生下皇次女云和公主朱轩姝。虽然只是一个女儿,但神宗依然兴奋无比,命光禄寺取银十万两作为打赏之用。
不久之后郑德妃再次受孕,神宗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八月进封其为贵妃。当年十二月,皇次子朱常溆出生。然而这位皇子很快夭折,据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姜应麟传出的消息,此事和神宗本人有关。故而皇帝和郑氏赌咒发誓,只要她再有儿子,就一定册立其为太子:“时郑氏宠冠后宫已三年矣,初妊邠哀王,上与之戏逐而伤之,生三月不育,郑恚甚。上怜之,与私誓,即更举子则立汝子为东宫。至皇第三子生,赉予特厚。”
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初五日,皇第三子朱常洵出生。当年三月,神宗不顾文官们的百般反对,坚持册封郑贵妃为皇贵妃。
国本之争
大臣们之所以反对郑氏进封皇贵妃,是因为这个封号“位亚中宫,邻于正嫡”。现在皇长子的生母不过是恭妃,皇三子的生母却是皇贵妃,那么今后应该册立谁为皇太子呢?大明王朝一向讲究嫡庶分明,长幼有序,陛下要干什么?
不过大明自有祖制在,神宗想跳过皇长子,立皇三子为太子,只有三条路可以选。
其一、废黜原配王氏,改立郑氏为皇后。这个事情,当年的明宣宗朱瞻基就这么干过。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一百五十年前的宣宗手握兵权,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敢阻拦。而现在的神宗居于深宫之中,他无法承受废嫡立庶的舆论反噬。
其二、熬死王皇后,立郑皇贵妃为继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上疏,要求神宗“眷礼中宫”。神宗大怒,一面将王德完打入锦衣卫诏狱拷打,要他说出背后主谋。一面又传谕内阁,表示自己从未虐待皇后。但其中将王氏称为“悍戾不慈”,却也道出了这位中宫皇后在宫中的艰难处境。“迩年以来,稍稍悍戾不慈,朕每随事教训,务全妇道。中宫亦知改悟,何尝有疾?这畜物狂肆妄言,惑乱观听。卿等为朕辅弼股肱,有君臣一体大义,特谕知之。”然而皇后毕竟活得好好的,甚至只比神宗本人早崩逝了三个月而已。
其三、熬死皇长子,直接册立皇三子为太子。这一条也很难,王恭妃带着皇长子住在景阳宫,十几年时间里“与同起卧,不敢顷刻离者”,可谓对儿子实施了全天候二十四小时无间断的保护。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神宗和大臣们熬了十五年,皇后和皇长子始终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每天都处于舆论轰炸之中,皇帝本人身心俱疲,再加上李太后那句石破天惊的教诲:“尔亦都人子”,终于让他下定决心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一日,帝入侍,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盖内廷呼宫人曰‘都人’,太后亦由宫人进,故云。光宗由是得立。”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十五日,神宗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册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皇五子朱常浩为瑞王、皇六子朱常润为惠王、皇七子朱常瀛为桂王。本以为国本之争可以就此结束,然而太子虽然搬去了慈庆宫,王恭妃却依然住在景阳宫。而福王朱常洵同样悠哉游哉地待在京师,根本就没有之国的打算。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二月,为了庆祝皇长孙朱由校(即明熹宗)的降生,神宗为李太后上尊号为“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百官非常愤怒,因为连皇长孙都已经出生了,他的亲祖母王氏却依然只是恭妃。在大臣们的压力之下,神宗不得不宣布进封王氏为皇贵妃。“复思皇太子生母恭妃王氏,先年每欲进封。因帑藏钱粮不敷,恐礼文未备,是以暂停。今宫闱大典告成,恭妃宜进封皇贵妃。”
然而名分上的改变,并未带来待遇上的任何提高,王皇贵妃还是凄凄惨惨地住在景阳宫中,根本就见不到太子或者皇长孙。而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王氏薨逝之后,大学士叶向高认为应当按照当年孝宗生母纪淑妃和穆宗生母杜康妃的规格进行操办,从而进一步确定朱常洛的皇太子地位。
大臣们为何如此在意此事?说出来可能都让人吃惊,因为已经二十六岁的福王朱常洵仍然没有就藩。神宗和郑皇贵妃打的什么主意,大家心知肚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开始,言官们轮番上疏催促福王之国。然而直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六月初二日发生了企图行刺太子的“王曰乾案”,神宗、郑皇贵妃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才不得不让福王于次年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之国河南洛阳府。为此神宗还特意传谕内阁,“当皇祖时,皇考与景王名封比肩,故人心猜疑。今皇太子与福王名分不同,大义已定。又有诸皇孙,何疑之有?”让他们放心。
早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时候,神宗便已经下旨在天寿山修建自己将来的陵寝:定陵。经过六年的施工,定陵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落成,耗银800万两。早在当初设计之时,定陵玄宫便设置了一帝二后的棺床位置。王皇后作为原配,将来肯定要合葬。而另一个位置,神宗显然是留给自己的最爱:郑皇贵妃。
当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弥留之际,心心念念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郑皇贵妃,另一个就是福王朱常洵。“当大渐时,犹顾视贵妃,谆谆以河南为念。”。然而大行皇帝的遗言,对于一朝掌权的皇太子和百官来说,就是一张废纸。对于皇太子令旨,礼部左侍郎孙如游立刻跳出驳斥,认为太子生母“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都还没追封,郑氏凭什么进封?再说以皇贵妃而进位皇后,应该靠的是母凭子贵,福王又不是太子,郑氏有什么资格封为皇后?最后孙侍郎给出一句结论:“夫善继善述,正须斟酌于义。若义不可行,则遵命非孝,遵礼为孝。臣若不顾义礼而曲徇意旨,则又欺罔不忠,臣不敢以不忠事主。尤仰冀殿下以大孝自居也。”
最终朱常洛从善如流,立刻把郑皇贵妃进封皇后之事抛到了九霄云外。虽然这位皇帝在位仅仅只有一个月,但是继位的皇长孙朱由校按照先帝遗言,追尊祖母王氏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后”,简称“孝靖皇后”,并与祖父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嫡祖母孝端显皇后王氏一起合葬于定陵。
至于郑皇贵妃,在皇后梦破碎之后,也只能在仁寿宫苟延残喘,低调度日。最终于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薨逝,享年六十六岁,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于定陵内银钱山东麓。
日后亲孙子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之后,追尊祖母为“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此时的弘光政权不但朝不保夕,而且深受东林党的裹挟,以致于朱由崧不敢追尊祖母为皇后。若是弘光帝能够守住半壁江山,估计朱由崧日后一定会为了祖母的名分来争一争,一个“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皇后”肯定跑不掉。若是能够打回北京城,只怕还会重启地宫,将这位孝宁皇后与神宗合葬。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