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散打丨谁还在通过古老的文字看欧洲杯?

老记散打丨谁还在通过古老的文字看欧洲杯?
2024年06月15日 15:52 红星新闻
丰臻,资深足球记者,体育专栏作家,多次赴前线采访世界杯。现供职于凤凰网。 

既是文字专栏,要有文字专栏的样子。老记散打如果要打出第一拳,我应借用我一位大哥的招式——每次大哥提到短视频时,他有一句不好听的话总是脱口而出。

当然,他越排斥短视频,就越像一个在新世界里根本找不到出场时间的0.8倍速的古典主义前腰,一副遗老遗少的样子。

声明,上述都是玩笑。

如果说亿万个短视频自媒体博主都是社会砖瓦,那么短视频平台就是栋梁之材,他降低了知识成本。

我一度觉得文字形式比短视频自拍形式更能直接连接受众,比如文字列出1号诺伊尔额头上比10年前多了3条抬头纹、8号克罗斯左臂内侧的小猪佩奇是他45个纹身图案里最新的一个,文字简单明了,短视频里说话则要说半天。但有一天,一位球迷在我微博下留言,他说我错了,说文字并不直接,它包含的信息和情感需要经过大脑转换来进行思考,最终再变成自己的理解,但短视频的信息可以以情绪的形式迅速被接收。我怀疑他是生物学专业的,但我没有深究。

德国队的凯·哈弗茨进球后庆祝 图据视觉中国

也许这位球迷对。可是话说回来,我有一种直觉:短视频的表达限制了一些想象空间,而想象力本身应该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特理解大哥对短视频的怨念,我头发虽不如大哥多,但辫子可能比大哥还要长。这多少也怪他,前些天,我无意中在坍塌的中文互联网记忆的残渣里看到过他在2001年《球报》上写的一篇特约报道,天呐,那时候甚至没有“视频“这个词,只有“影像”。

那时候他是河南建业队的跑线记者,在中国newyork——新乡采访一场甲B联赛。他在文章的开头写到:

“8月18日晚,来自北京的国际级裁判张建军成为中国足坛最神奇、最具法力的裁判。19时30分,随着他一声开场哨,新乡体育中心上空暴雨倾盆而下。”

我猜想,20多年后看这篇报道的开头,是不是比20年前看更有感觉?我们已不常看到这种方式的表达,20年泥沙俱下组成的滤镜让这段开头更显想象力。其实新乡跟马孔多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你如何描述。这个开头让我想到了马孔多镇子上连下了三年的雨,也想起了《佩德罗巴勒莫》里连敲了三天的钟。我不确定如果你看一个博主怼脸自拍描述一场欧洲杯比赛的时候会不会有这种感受,哪怕他照着这段文字读。

说真的,来自法国的克莱芒·蒂尔潘是整个欧洲最面无表情的裁判,跟欧洲杯VAR的慢镜头清晰度的无情是绝配。我不知道短视频该如何描述他,我猜短视频甚至不会告诉你他叫克莱芒·蒂尔潘,不会告诉你他执法的8号克罗斯的比赛里,克罗斯的赢球率比他的传球成功率还高。也不会告诉你他出生的地方叫乌兰(好吧,除了让你多掌握了一点法国地理知识,好像也没什么用),不会告诉你这个平时住在乡下的裁判执法的正式比赛里场均点球超过0.4。

我时常在想读者要在一篇古老的文字报道里看到什么。他已经看过比赛直播或者进球集锦了,他第二天起来想看的不是比赛,而是他想象中的比赛,以及他想象中该有的但尚未触及的想象。哪怕这样的读者越来越少了。

其实我清楚短视频跟文字在本质上是一样,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可以提供类似的信息和情绪价值,短视频且有短视频的优势,尤其是配乐魔音灌颅调动情绪。但短视频博主如何表现出“随着他一声开场哨,新乡体育中心上空暴雨倾盆而下。”我还没有研究出来。AI怕是都很难。

今天早上我在朋友圈刷到了一个20秒的节选视频,是《中国体育报》的资深记者杨天婴在一档聊天节目里描述英格兰球迷的疯狂,他说了两点我觉得很生动。如果换算成文字描述,他大概这么写:欧洲杯上,英格兰球迷是最疯狂的,他们喝多了喜欢往公园喷水池里倒啤酒,于是那水花喷得比平时高很多。他们还喜欢到处洒啤酒,于是他们所到的街头不仅寸草不生,路面板砖还会像涂了胶水一样黏糊。

这段内容终究还是只有文字或语言可以让人想象,而视觉很难具象呈现。

所以我也相信了“老记散打”还可以发,只要对得起那些看的人。

编辑 欧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