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双艾”疗法再闯关FDA,行业新模式下创新药“出海”更汹涌

恒瑞医药“双艾”疗法再闯关FDA,行业新模式下创新药“出海”更汹涌
2024年10月17日 19:27 红星新闻

红星资本局10月17日消息,恒瑞医药(600276.SH)近日公告,经历在美延迟获批后,公司收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FDA”)的《确认函》,公司重新提交的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下称“双艾”组合)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获受理。

近日,随着百济神州(688235.SH;06160.HK;BGNE.US)PD-1产品美国定价超国内20倍的消息持续发酵,海外市场越来越成为国内药企逐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国产PD-1产品“出海”也越来越密集。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今年以来,海外授权交易已成医药行业的高频词,尤其是“NewCo模式”。该模式将公司核心产品的海外权利授权给海外成立的新公司,同时引入海外基金,搭建国际化管理团队,以公司海外上市或被并购实现退出。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这种模式看似具有许多优点,但同样面临诸多挑战。

恒瑞医药“双艾疗法”再闯FDA

10月15日,恒瑞医药公告,公司重新向FDA提交的“双艾”组合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获正式受理。该组合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一线治疗。根据《处方药用户付费法案(PDUFA)》,FDA对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的目标审评日期为2025年3月23日。

截图自恒瑞医药公告

今年5月,关于“双艾”组合的许可申请,FDA在完整回复信中表示,基于企业对生产场地检查缺陷的完整答复进行全面评估,并且由于部分国家的旅行限制,FDA在审查周期内也无法全部完成该项目必需的生物学研究监测计划(BIMO)临床检查。对此,恒瑞医药称,公司计划尽快重新提交上市申请。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本次申报上市,是基于恒瑞医药推进开展的一项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CARES-310研究)的结果。

2023年7月,该研究期中数据发表于《柳叶刀》主刊,是中国肿瘤领域学者主导的国际Ⅲ期临床研究首次问鼎《柳叶刀》主刊,实现了“零”的突破。

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该研究报告了继续随访16个月后的最终分析(FA)的更新数据,“双艾”组合一线治疗晚期肝癌具有显著的生存获益和可耐受的安全性,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23.8个月,患者生存获益再获提高。

公开资料显示,卡瑞利珠单抗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一款人源化PD-1单克隆抗体,于2019年5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截至目前,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已在国内获批9个适应症,包括肺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以及淋巴瘤五大瘤种。

目前国内仅2款PD-1产品在美获批上市

百济神州PD-1美国定价超国内20倍

在PD-1药物领域,国内药企已角逐“出海”多年,但截至目前,仅2款国产PD-1产品在美获批上市。分别为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和君实生物(01877.HK;688180.SH)的特瑞普利单抗。

这也意味着,四大国产PD-1药物中,已有两家“闯关”成功,除恒瑞医药获PDA受理外,暂时落后的还有信达生物(01801.HK)的信迪利单抗。

其中,百济神州于10月9日宣布,其PD-1抗癌药物替雷利珠单抗在FDA批准六个多月后,近日在美国正式商业化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系统化疗(不含PD-1/L1抑制剂)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成人患者。

备受市场关注的是,该药在美国的定价远超国内20倍之多。与此同时,在国内,PD-1/L1已从最初的高昂治疗费用降至医保报销后的“万元时代”。

百济神州北美总经理Matt Shaulis表示:“百济神州将替雷利珠单抗的定价较其他获批用于该适应症的PD-1疗法降低了10%,以提高药品可及性。”

据悉,替雷利珠单抗在美售价低于K药的10%,即同等规格的替雷利珠单抗售价大约在4320美元左右(约3.05万元人民币)。而替雷利珠单抗2019年在国内上市之初的价格为一支10688元/100mg;经医保谈判后,如今价格调整为1253.53元/支,医保支付后仅需约376元/支。即便替雷利珠单抗售价相较同类产品有所降低,若以上述结果来算,仍超国内售价20倍。

因此,海外市场已成为国内药企逐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PD-1产品在过去五年中的复合增长率达45%,远超肿瘤市场的整体增长率。按厂商出厂价计算,2021年全球PD-1市场规模已达到360亿美元。随着PD-1/PD-L1市场的逐渐成熟,其增长率预计将放缓至15%(5年复合增长率)。

但同时,不少业内人士曾向红星资本局表示,随着资本热捧加剧,国内创新药靶点扎堆的问题逐渐显现。就PD-1/PD-L1产品而言,截至目前,国内已批准上市的已多达15款。

创新药“出海”新模式“NewCo”兴起

挑战与机会并存

从“出海”形式来看,国内创新药已从license in(授权许可)逐步转向license out(对外授权)交易,再到新模式“NewCo”。

在国际化实践中,“ NewCo ”模式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出海”路径,将公司核心产品的海外权利授权给海外成立的新公司,同时引入海外基金,搭建国际化管理团队,以公司海外上市或被并购实现退出。该模式不仅获得了海外资本的资金支持和风险分散机会,又保证了企业在产品商业化阶段的利益。

据红星资本局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恒瑞医药、康诺亚(02162.HK)、嘉和生物(06998.HK)和岸迈生物成功利用“NewCo”模式实现产品“出海”。

对于该模式的兴起,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中国医疗健康组执行董事陈灵灵表示,“NewCo”模式的兴起,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中国biotech公司的研发实力已今非昔比,能够在全球舞台上与全球同行一较高下,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药品或产品;另一方面,面对融资环境的趋紧,企业选择通过out license策略释放部分核心资产,以换取宝贵的现金流;此外,海外VC对中国市场的热情高涨,他们通过“NewCo”模式,不仅实现了资产的清晰划分,还融入了具备丰富运营经验的团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这种模式看似具有许多优点,但同样面临诸多挑战。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在这种情况下,授权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不可能仅凭一项资产就吸引投资者进行开发,这需要建立在重要的关系基础之上。”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曹弋博认为,海外开发除了需要资金投入外,还需要企业自身的实力以及新设立公司和新招募团队的开发能力。

编辑 邓凌瑶 综合自界面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