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起飞,密集的航线经纬交错,它们连接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城市。向东,抵达日本和北美大陆;向西,串联起印度、中东乃至遥远的欧洲“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累计飞行320余次,总行程达到了惊人的55万公里。这张行程轨迹图和这两个数字,几乎构成了过去两年李耀的生活全部。
李耀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中心科学家,地道的成都人,2016年在成都成立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恩思”),从科学家到创业者,研制国产手术机器人。
八年后,公司迎来成果大爆发——一周前,“成都造”手术机器人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完成全球首例喉部早癌专科化经口手术机器人手术。这台“手术机器人”——首台国产经口手术机器人系统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 System(TORSS®拓思),正是由博恩思研发完成。鲜为人知的是,正是10月29日这天,博恩思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在成都、印度新德里和上海同时完成了三台高难度手术。
“距离我们正式进入大规模应用已经不远了。”李耀翻开最新行程,他的飞行轨迹图上又将再添几笔——
11月10日开始,李耀将在上海、北京开展最新的临床试验。与此同时,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科创贷”的助力,让公司“出海”的进程加速,他还要去德国和比利时,拓展新的海外市场。
知识产权抵押贷款1000万
加速企业“出海”进程
11月5日,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记者见到李耀时,他正与印度市场的“小伙伴”们通话。“刚刚,我们在印度新德里完成了第二期注册临床的20台手术!”他兴奋地给记者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原始创新很难,头发都白完了。”他开玩笑道,“是因为成都,让这件事(原始创新)变得没有那么难。”
李耀提到近期一件让他信心倍增的事情。
10月初,他参加了由成都市科技局组织的人工智能产业对接活动,现场提到出海“缺资金”的难题。本只是更新项目进展,没想到10月12日,成都市科技局带队专程上门解难题。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具有轻资产、高技术、高成长特征,但抵押物不足,现金流产出滞后于成果产出,在银行传统信用评级模式下,我们很难达到授信审批。”李耀表示,随着公司“出海”业务进入爆发增长阶段,资金支持成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天,成都市科技局直属事业单位——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博恩思取得了联系,并着手解决企业融资需求。10天后,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推动下,兴业银行审批通过博恩思1000万元“科创贷”,进入知识产权质押流程。
此次博恩思的“质押物”是发明专利。“知识产权贷款,让‘知产’变‘资产’,这对科技型企业来说是巨大的福音。我们看到了政府‘优环境’的决心,更得到了发展的信心。”李耀说。
这笔“科创贷”也加速了博恩思“出海”进程——
2023年8月,博恩思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维尔茨堡大学附属阿沙芬堡医院启动了德国临床研究,标志着博恩思迈向欧洲市场的关键一步;
2024年5月,博恩思偌思®手术机器人正式进入阿沙芬堡医院,成为第一个进入德国的国产手术机器人。
获“科创贷”支持后,博恩思加速了德国布局,同时将开拓比利时市场,为下一步在欧洲的大规模应用做准备。
“出海”印度三年业务不断拓展
让“成都造”逐步走向世界
回忆起初创时光,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无数从0到1的突破——第一台机器人样机,第一百项发明专利授权,第一例印度临床,第一次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世界舞台同场竞技……
手术机器人是当代机器人、人工智能、优化控制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深度融合最尖端的技术形态,是提升外科治疗效果与手术效率最有效的手段。以直肠癌手术统计数据为例,博恩思机器人手术出血量能降到10ml左右,而且具有手术用时更短,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等优点。
在李耀看来,医学机器人虽然起步晚,但是整个赛道几乎是空白状态,“这里存在着庞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除了技术创新突破,在李耀看来,“出海”是国产医疗器械当下最大的困扰。相比于国际上出现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赛博刀、骨科手术、神经外科以及脊柱手术机器人等产品,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产业化才刚刚起步。
2021年,李耀踏上了“出海”印度的征程。历经三年探索,博恩思已与印度最大上市私立医院集团MAX Healthcare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项临床研究推进印度市场化进程。同时公司与印度最大公立医院Maulana Azad Medical College (MAMC) 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临床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他认为,海外市场从设备采购到治疗支付形成了完整的闭环,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新兴技术与服务模式,印度已经成为全世界医疗器械厂商最重视的市场,这也是他将“出海”第一站选在印度的原因。
回顾起这段“西游记”,李耀感慨颇深。彼时的他,一个背包,六个集装箱,只身一人前往印度。没有资源,没有人脉,只有一个长长的名单——印度排名前五十的外科医生,希望他们能 “试一试成都的产品”。
为此,他在印度停留了9个月,最终等来了那个愿意试一试的医生。
这位名叫宾得的医生上手试用了五分钟,就让博恩思成功打开了印度市场。自那以后,博恩思陆续开辟了美国、德国、日本、阿联酋等海外市场。
全球布局、深耕成都
产品预计明年进入量产和销售阶段
加速“出海”的同时,本土化布局更是博恩思的重要计划。
“成都已成为新兴高端医疗器械和人工智能的聚集地。”在过去八年,李耀见证了成都高科技的崛起。“成都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上下游配套完善。成都的城市气质更有助于创业团队潜心打磨产品。”
抓住这重要的战略发展期,“成都造”手术机器人完全有可能在国际上实现弯道超车。因此,李耀坚持将公司总部放在成都,负责核心业务,包括设计、试制、临床应用及市场开发。
受益于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除了天府软件园研发基地,博恩思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共建斯坦福大学奥萨玛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以人工智能医学为核心,致力于智能医学机器人重大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发展。
随着国际多中心临床的全面推进,博恩思的发展逐渐提速。李耀透露,预计于2025年,博恩思产品将进入量产和销售阶段,并启动上市IPO程序,“我们计划同时在境内和境外上市,这是我们2025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采访快要结束时,李耀给记者分享了几张颇有意义的照片,其中一张拍摄于今年。照片中,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MGH)大名鼎鼎的乙醚顶屋(Ether Dome)里,李耀位列“C”位。
“这是1846年世界首例乙醚麻醉手术的诞生地。178年后,博恩思在这里和麻省总医院开启合作。”他指着照片说,双方合作探索机器人手术标准化培训系统及手术视频分析标准。
这不仅仅是新的国际合作,更是一名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站在世界顶尖的舞台上,我们可以骄傲地给大家介绍,我们来自中国,来自成都。”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图据受访者 实习生 何婧雯
编辑 于曼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