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医学期刊出版社获悉,该院心理卫生中心张伟团队于近日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BMC Medicine发表文章《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心理韧性中的皮层形态变化及其相关的转录组特征》。据悉,其研究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据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在经历或目睹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发生的慢性精神障碍。在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或袭击后,PTSD的终生患病率波动在10%~50%之间。
上述论文第一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袁敏兰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其团队对PTSD患者进行了长期研究,其中包括对汶川大地震幸存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据研究发现,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幸存者的PTSD患病率达到20%~30%。
“轻度、中度的患者,他们的大脑会自动地闪回那些重大创伤事件的画面,以至于干扰日常生活和工作;当外部环境出现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也会感到很紧张;还会出现常常做噩梦等症状。”袁敏兰说:“重度患者的上述症状会更严重,另外情感上会出现麻木的状态,会有一些抑郁的表现,甚至会有一些自残行为。他们几乎没有办法正常上班。”
然而,依然有许多人在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不会罹患PTSD,他们通常被认为具有心理韧性。一个关键而未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暴露于创伤的人会患上PTSD,而另一些人却能保持心理韧性。通过了解PTSD患者和创伤暴露健康个体(TEHI)的神经病理生理变化,或有助于针对性地减少应激相关的致病因素和增强心理韧性,从而辅助临床预防和治疗PTSD。
上述论文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展开研究,袁敏兰介绍:“以往医学界专注于患病的一方,有的治疗方法是调控他们受损害的神经环路。我们换一个思路,去研究哪些神经环路为TEHI提供了心理韧性,然后就可以据此去提升PTSD患者的相关神经环路。”
为此,其团队招募了一组地震幸存者,其中包括患有PTSD的个体63名和TEHI66名,同时招募了未暴露于创伤的健康对照(HC)52名。随后,做出了分析PTSD和TEHI相比健康对照的区域形态相似网络(MSN)变化等研究。研究结果显示,PTSD患者和TEHI在与精神病理相关的脑域中存在相似的异常改变,但TEHI个体还表现出特定的额外变化。这些变化不仅限于脑结构层面,还涉及特定的基因表达模式,暗示着心理韧性不仅是病理状态的缺失,而且涉及大脑对创伤的一种积极适应性和补偿性改变。
这样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韧性的形成可能是一个大脑主动补偿的过程,这就为进一步理解PTSD的发病机制和心理韧性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为PTS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袁敏兰介绍:“以后我们会据此研究新的治疗方式。”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李凌江也表示,张伟团队的上述研究提示心理韧性的形成可能涉及大脑主动修复创伤带来的病理性损害以及适应性的网络调控过程,为增强心理韧性、预防和治疗PTSD提供了崭新思路。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编辑 李钰仪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