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十年之赌:没有基金能战胜指数,结果出人意料!

巴菲特十年之赌:没有基金能战胜指数,结果出人意料!
2022年11月09日 19:49 多元思维财经

《巴菲特法则》

巴菲特在2016年的致股东信中,首次提到了他的十年赌约。

下面,我来给大家详细讲讲这个赌约的来龙去脉,以及从赌注最后的结果中得到的启示。

本文较长,但绝对有用,建议你耐心看完。

美国有一个由亚马逊资助设立的叫Long Bets的网站,它是个非营利性组织,管理长期赌注。任何人呢,都可以在网站上提出一个命题,然后等待一个持相反观点的人,在赌注的另一端下注。而双方会各自指定一家慈善组织作为他们赌局获胜的受益人,正反方都可以在Long Bets网站上写一篇短文来为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这个命题会被验证是否成立,当赌局结束时,Long Bets会将全部金额支付给获胜的慈善组织。

Long Bets很有意思,给大家举两个上面的例子,让大家直观地感受一下,上面都有什么样的赌局。

2002年,企业家米切尔·卡普尔(Mitch·Kapor)宣称,“到2029年时,没有任何电脑,或者是机器智能够通过图灵测试”,而发明家雷·库兹威尔(Ray·Kurzweil)则采取相反的观点。双方为各自的观点押注了10,000美元。

图灵测试简单来说,就是让计算机与人类裁判隔开,让计算机来冒充人类和人类裁判对话,人类裁判则根据对话来判断对方是人类还是计算机,如果人类裁判判断的正确率不够高,就算是程序通过了图灵测试。

而图灵测试早在2014年6月8日就被一个叫做尤金·古斯特曼的聊天机器人通过了。

第二个例子:主人公是微软的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他宣称到2030年及以后,无人驾驶飞机才能够运送乘客。而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二人各自的赌注为1,000美金。巴菲特则是加入了埃里克·施密特的赌注,就是赌在2030年以前,无人驾驶飞机就能够运送乘客。距离这个赌局答案的揭晓还有8年时间,让我们拭目以待!

现在,让我们来说说本文的重头戏,也就是巴菲特设下的赌局,在2005年,巴菲特宣称,从整体来看,由专业人员进行的主动投资,在多年时间内的表现,会落后于选择被动投资的业余人员。什么意思呢?以基金来举例子吧,基金分为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其中主动型的基金投资的股票就是基金经理自己主动挑选的,而被动型基金投资的一般是投资于某个固定指数的基金,比如中国股市上的沪深300、中证500或者上证50等等。巴菲特的意思是说,在扣除手续费、管理费等一系列费用后,从长期的角度看,并且从整体上看,买主动型基金的投资者,获得的回报一定会低于买被动型基金的投资者。

巴菲特为这个命题下了50万美金的赌注,并宣称任何一名职业投资人,都可以选择至少5只,多了不限的主动型基金,在10年的期限内,只要这5只主动基金的平均表现,能够超过只收取象征性低手续费的标普500指数基金的表现,就可以赢得赌注。美国的标普500指数,你就可以理解成中国的沪深300指数。

巴菲特的这个赌注,想表达什么呢?本质上是巴菲特质疑基金经理的作用,他认为从整体上看,主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所谓“专业”的选股能力,对投资者而言没有任何增益效果,钱投给你还不如投给指数,你并不能为我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更多收益,这相当于对投资经理的专业权威提出了质疑啊!

等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职业经理人回应这个赌注,这可是为了他们自己的职业权威提供辩护,难道都没有人应战的吗?最后,终于有一个职业投资经理人站了出来,他叫泰德-西德斯(Ted·Seides),泰德是管理FOF(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s,简称FOF)的职业经理人,即是指泰德的投资标的,不是单个的股票,而是某个基金,他提供的服务是遴选基金经理的能力,他帮投资者选出好的基金经理并分散投资。换句话说,泰德的基金,是投资了多只主动型基金-的基金。

泰德仔细挑选了5只基金。在未来10年期间,这5只基金的表现会进行平均,然后和巴菲特选择的标普500指数进行比较。而泰德选择的5只基金,穿透到最后,是把资金投资到100多只主动型基金内,这意味着泰德基金的表现,不会因为某一个基金经理人表现的好坏而受到特别的影响。

十年赌约的最终结果

10年赌约的结果如图所示,这五只进最初起步迅速,在2008年中全都跑赢了指数基金,但随后就急转直下,在随后的9年里,这些主动基金的整体表现都是落后于指数基金的。8.5%的收益率对长期内的股市来说是很典型的,而且在这10年间,股市的表现没有非常亢奋,也没有非常疲软。换句话说,这10年间的股市表现是具有代表性的。

并且我们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管理基础基金的100多名经理人而言,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经济动机去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此外,由于同样是根据表现获得报酬,泰德选择的5位FOF的经理,同样有动机尽可能选择最好的基金。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遴选出的基金经理都是最优秀、最聪明的那一批人。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非常之惨淡。但是,其中所有的基金和FOF都收取了与业绩表现完全无关的巨额固定手续费,使得经理们在10年里都能做到旱涝保收。

当时主动基金的费率机制是“2/20”,指收取规模2%的固定年费,即使投资出现亏损;另外从利润中提成20%,且即便以后再亏损,投资者也无法追回这部分提成。

在这种不公平的安排下,只要基金的操盘手有能力积累大量的资金,那么这些经理人中的很多人就会变得非常富有,即使他们的投资表现不佳。

这次赌局暴露了对主动基金投资者而言,令人绝望的结果,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还会反反复复出现相似的情况。

而下面我将解释这其中的本质原因:

许多非常聪明的人,打算在证券市场上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我们将其称为主动投资者。

与他们相对的是被动投资者,按照定义,他们寻求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总的来说,他们的仓位分布大致接近指数基金的仓位分布。因此,总体市场的另一部分,即主动投资者也必须获得市场平均收益。

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果总体中一部分的平均值,等于总体的平均值,那么总体中另一部分的平均值,也必然等于总体的平均值。这没错吧?

然而,这些主动投资者承担的成本比被动投资者高得多。因此,总的来说,在扣除这些成本后,他们总体的投资收益将比被动投资者差。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富人还总喜欢雇佣昂贵的投资顾问呢?

究其原因,是有钱人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在生活中理所当然地应该获得最好的食物、教育、娱乐、住房、医疗等等。他们认为,用自己的钱买到的东西,应该比其他普通大众买到的更优质才对。

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财富确实可以换来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对金融“精英”们而言,包括富有的个人、机构、养老基金等,他们很难恭顺地去投资那些对普通人来说也毫无门槛的金融产品或服务,这让他们感觉降低了自己的身价。富人的这种不情愿古来如此,未曾改变,即使便宜的很明显是最好的,他们也会视若无睹,这是人性导致的,而人性是亘古不变的。

人类的行为和人性一样不会改变。富有的个人、养老基金、投资机构等等仍然会认为,他们理应获得一些额外的、更好的投资建议。而那些或巧妙或隐晦地利用了这种心理的投资顾问们,将会变得非常富有。

有一句格言很好地描述了这种情况:“当一个有钱的人遇到一个有经验的人时,有经验的人会得到钱,而有钱的人会得到经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