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21保险①:哪些“顶层设计”在保险业掀起波涛大浪?

复盘2021保险①:哪些“顶层设计”在保险业掀起波涛大浪?
2021年12月30日 19:49 A智慧保官微

2021年,一个被铭记史册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从第一个百年迈向第二个百年;

这一年,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一年,我们见证历史,勇敢创新;

这一年,我们开启新征程。

2021年,于保险业而言,亦是跌宕起伏的一年。从年初的“开门红”盛况,到随后的行业遇冷,在转型与发展之间,保险业跌宕前行。

也是这一年,保险业决心革故鼎新,淘汰粗放发展模式,摒弃陈旧亦步亦趋,探索新方向的心早已扎根发芽。

2021年进入倒计时之际,保险也到了收官之时。为铭记那些重要时刻,『A智慧保』从宏观政策出发,以16个热点记录2021年的跌宕起伏。

热点一

新旧重疾“交接棒”

回首2021年,发生在人身保险领域的改变,“重疾险”一定是绕不过去的存在。自2月1日起,新规要求旧版重疾定义下的保险产品全面下架,监管给保险公司留下的过渡期正式结束,市场上所有的重疾险产品都换成新版重疾定义下的产品,一场翻新行动在重疾险市场掀起。

正是这份新规的实施,让重疾险市场大变。在新规发布后,由于新版重疾险规定要求,将检出率高的部分类型甲状腺癌剔除重疾范畴,这样一些类似的改变随即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重疾险炒停潮。

在各种宣传下,一时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挤入这波“炒停售”中,开始在毫无考察的情况下购买重疾险产品。虽然监管也在提醒消费者理性,警告那些借新规胡乱宣传的人,但这并未阻止新规之前重疾险销售的火热。

可是,年初的增长曲线有多华丽,随后的下滑就有多惨烈。由于在人身险公司的销售中重疾险占很大一部分,所以,在2021年“开门红”之后,人身险公司就走上了保费下降的道路。新业务价值下降,新单保费下降,各家人身险保费增长出现乏力,而这背后的原因,重疾险的变化,是其中之一。

直面事实,重振才是正道。谁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谁就会在市场上走得更稳健、更从容。

热点二

互联网人身险“变局

2021年人身险领域影响最大的政策,莫过于互联网人身险新规的发布。从10月22日银保监会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如何在互联网人身险市场突围就成为行业的热点话题。

作为保险公司展业的一条重要渠道,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虽然占比不多,但从各家保险公司实际操作看,线上化的模式已是很多公司的战略布局。无论是代理人销售,还是线上线下结合,互联网已是保险公司不可缺少的存在。

然而,互联网人身险新规的发布,让“混搭”的销售模式开始清晰化。“互联网专属”,该遵守的规矩都需遵守。当然,除此之外,新规也将互联网渠道可销售的人身险产品类型设限。

正是因为更加明确的规定,让很多险企犯了难。产品下架、退出渠道、产品转型,乃至多家中介机构、中小险企走向“绝境”。新规实施后的互联网人身险市场,不仅竞争格局即将重塑,就连产品结构也迎来了翻新。

可以说,2021年,这场由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带来的改变,仍在持续发酵。随着多家险企宣布暂停相关业务,保险市场上的竞争或将转至另一个方向。

热点三

车险综改“周年记”

要说2021年的财险市场有啥大事,车险综改当然不可回避。自2020年9月19日开始,车险市场拉开综合改革的序幕。作为截至目前车险市场最大的一次调整,2021年车险保费长期负增长,而承保亏损上演。

数据显示,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单月车险保费同比增速下滑态势明显。除2020年2月受新冠疫情影响,车险保费收入减少,基数相对较小,以至于在2021年2月,车险保费增速出现同比上升。其他月份,车险保费增速均是负数。

尤其是2021年9月,车险保费竟然出现18.79%的下降幅度,成为综改以来单月车险下降最大的一个月。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自然离不开车险综改开启的一波“冲业绩”。

从实施效果看,监管定下的“降价、增保、提质”目标基本实现。而且,在车险综改的过程中,很多中小险企面临压力,这也倒逼财险公司纷纷踏上了转型之路,例如,调整业务结构、缩减车险占比、转向新能源车险等。

当然,车险综改整顿的目的,也让市场看到了效果。多家险企分支机构被停新、车险违规处罚加大,“高压模式”下的车险市场,很多人不敢再“造次”。而当下的车险市场,随着综改的纵深推进,慢慢迎来新的面貌。

单从保费看,10月的车险终于迎来正增长,10月单月车险保费收入633亿元,同比增长2.26%,开始书写新历史。

热点四

网络互助“寿终正寝”

2021年1月15日,美团互助发布关停公告:“因业务调整,美团互助将于2021年1月31日24点正式关停;3月24日,轻松互助宣布关停”;3月26日,水滴互助也发布公告称平台于3月31日18点正式终止互助计划……

一波又一波的网络互助关停消息,让2021年的保险“热搜”又多了一个“网络互助”。随着2021年12月28日,第一大互助平台相互宝宣布即将关闭的消息,这让网络互助还是落得“寿终正寝”的结局。

谈及网络互助,其实大家都已不陌生。尤其是在2018年下半年,“相互保”面市以及后续变身相互宝,并以累积上亿人的规模迅速跻身网络互助“老大”之位后,网络互助掀起了一波热潮。

然而,随着风向的转变,网络互助开始被监管点名,被行业争议,慢慢走上没落。

细数2021年退场的网络互助平台,就达到9家,曾经风头十足的美团互助、轻松互助、水滴互助、悟空互助、小米互助、360互助皆在争议中慢慢退出。目前,只剩下最大的相互宝“独守空房”,最终时间将定格在2022年1月28日。

于网络互助而言,2021年是可以铭记的年份。

热点五

百万医疗“换新脸”

要说2021年的健康险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许短期健康险中百万医疗险能体现出来。

1月11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短期健康保险不得保证续保,不得使用“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等易与长期健康保险混淆的词句,严禁保险公司异化产品设计。而正是这一规定,让归属于短期健康险的百万医疗险被打脸。

众所周知,百万医疗险,一个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健康险产品,也因互联网的迅速传播,成为一代“网红产品”。但在百万医疗险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

监管发布的通知中就指出了短期健康险存在的四大问题,即部分产品缺乏定价基础,保额虚高;部分公司销售行为不规范,把短期健康险当作长期健康险销售,一旦赔付率超过预期就停售产品,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利益;核保理赔不规范;无序竞争。而这些同样是百万医疗险存在的问题。

为此,银保监会要求,“不符合《通知》,2021年5月1日前停止销售”,让混乱的百万医疗险市场有了一些改变。

从当下销售的百万医疗险看,在保险条款中,“不保证续保”字样被明显标记。

热点六

能源车险“划时代”

2021年,车险经营面临更大的艰难性,而年末新能源车险上线给行业带来了一丝希望。

此前,因为国内对于新能源车的保障存在统一的标准,而且,面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很多保险公司对此“避之不及”,原因无外乎风险性大、保障成本高等。

此次针对新能源车险的专属条款发布后,对于新能源车是否会是未来车险的另一个机会,行业持有多种态度。无论如何,12月27日,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正式上线,这个仅用了5个月时间就迅速从征求意见到落地的“新生儿“,为车险市场填补了一大缺口,也让市场看到了行业求变应变的效率。

尤其是在新能源车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新能源车主的专属保障需求,并倒逼险企车险业务做出创新,此次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快速落地,可谓一大突破。随着保险对新能源汽车保障的越来越成熟,车险市场也将呈现另一番景象。

热点七

独代模式“试水”

2021年,寿险渠道改革行至深水区,面对个险代理人队伍清虚、脱落,新单业务、保费规模下滑的阵痛,头部险企皆将打造高素质代理人团队视为转型破题的路径。

然而,就在传统代理人面临困局时,一种创新的营销制度——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打破现有的格局。大家保险、信泰人寿等险企纷纷试水,就连老牌寿险机构新华保险也表示正在尝试开展独代制度。一场由“独代”模式引发的销售体制变革,如星星之火,开始扩展。

关于“独代”制度,从2020年监管首提“加快建立独立个人代理人制度”,到专门针对“独代”制度下发《关于发展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有关事项的通知》,再到今年险企纷纷“试水”,“独代”这种营销模式,已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留下了印记。

作为一种新模式,对“独代”模式依旧陌生的中国保险市场,依旧采取谨慎的态度。未来,“独代”能走多远,只有市场能够给出答案。

热点八

河南暴雨“开绿通”

除了新冠疫情的反复,2021年最大的一场自然灾害莫过于河南特大级暴雨。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致使河南当地经济损失超千亿,对管理风险的保险机构而言也是一次大考。

7月份的河南暴雨灾害造成了超1481万人受到损伤,直接经济损失逾1337亿元。单看车险的赔付,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预计整个保险行业的车险最终赔付金额可能要达到70亿元。同时,除车险外,企财险、家财险、农险等险种的赔付金额也出现大幅增长。

但面对巨灾,别无他法,只有携手前行。在一系列救灾行动中,保险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河南受灾地区人群送去了保障。

有数据显示,7月17日至8月25日,河南保险业共接到理赔报案51.32万件,初步估损124.04亿元,已决赔付34.6万件,已决赔款68.85亿元,整体件数结案率已达67%。其中,人身意外险(含意外医疗)件数结案率76%,车险件数结案率86%,农险件数结案率76%,特别是全损秋粮作物赔款进度超过了94%。

热点九

骗保花样“升级”

保险诈骗络绎不绝,2021年的保险骗保更是花样百出。谈及2021年最令行业痛恨的事,莫过于骗保。

回首2021年的骗保事件,可谓是一个“丰富多彩”, 组团演戏、内外勾结、伪造司法鉴定书,更有甚者还将“合作之手”伸入了公安乃至司法机关。

在利益的驱使下,人心难测。就在组织化、产业化、隐蔽化的保险诈骗下,多家保险公司深受其害、叫苦连连。虽然银保监会、行业组织、保险公司、公安机关等多方联手反保险欺诈、打击恶意骗保,但一时难以绝杀的骗保黑产依旧猖狂。

在3月底银保监会发布做好2021年大数据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通知之后,4月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反保险欺诈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并酝酿出台了2021-2023年工作规划。

建立健全意外险风险名单行业共享机制、组织建立反欺诈行业交流平台、制定反欺诈行业组织的制度规范……一系列工作在规划中。

热点十

保险业“十四五”规划 

2021年,历史时点交汇的一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是承前,更是启后。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起点。

这一年,不仅国家定下了“十四五”的发展目标,保险业同样在描绘着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根据保险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保险标准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保险标准体系结构健全;保险标准质量水平明显提高,标准化普及推广效果良好,标准实施成效显著;保险业干部职工标准化意识和素养显著提升;保险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增强,支撑保险业发展的标准化基础更加坚实。

另外,从保险科技层面,保险业也定下了在“十四五”期间的保险科技“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推动行业平均业务线上化率超过90%,推动行业平均承保自动化率超过70%,核保自动化率超过80%,理赔自动化率超过40%。

“十四五”,一个新的开始,于国而言是起点,于保险而言,同样是向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热点十一

养老布局“潮流”

养老,常谈常新。2021年的养老出现了新热潮。

随着泰康之家全国布局的开启,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发展,养老产业的火热,让保险业的很多人看到了这块巨大的蓝海市场。

除泰康外,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太平人寿、大家保险等头部人身险公司纷纷加入到建立大型养老社区行列。重资产投资养老社区,似乎一时间成为行业的热点,引发了各种讨论。

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在探索中。

12月24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通知》,要求养老保险机构强化养老属性,清理压降养老特点不明显的业务,终止或剥离与养老无关的保险资管业务,压降清理现有的短期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保险机构开展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转型与产品创新。

保险下的新型养老格局,正在形成。

热点十二

保险资金“开闸门

险资“开闸”似乎是2021年下半年非常明显的态势。

从银保监会下发《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到《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信用评级要求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再到《关于保险资金参与证券出借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于险资在资本市场上动作的一点点“松绑”,或许早已是默认的事。

11月17日,银保监会还发布了《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领域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其中在多处给予了险资更大的自主权。

例如,取消保险机构参与证券交易的服务券商和托管人数量限制,减少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频率,进一步鼓励保险机构自主投资标准化产品;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由非保险类金融机构实际控制的股权投资基金,取消保险资金投资单只创业投资基金的募集规模限制等。

而这样做的目的,监管明确表示,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防范相关领域风险。

其实,作为一种长期性、稳定性的资金,保险资金对于稳定资本市场,激活市场活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热点十三

对外开放“再提速”

外开放的脚步一直在加快,2021年也是如此。

12月27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明确保险中介市场对外开放有关措施的通知》,大幅取消了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的准入限制,不再要求股东经营年限、总资产等条件。而且,该通知还进一步降低了外资保险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境内外资保险集团公司投资设立的保险中介机构经营相关保险中介业务。

从财险到寿险、再保险,再到保险中介,对外开放的速度又一次提升。而这一次,随着保险中介领域的对外开放,让保险中介市场的竞争更加充分。

回首过往,自2018年初,一场来自监管上层的吹风会吹开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后,对外开放成为了时下最受关注,且在一直加速推进的大事。尤其是2021年,恰逢中国加入WTO 20周年,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时刻,又为对外开放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其实,相比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一直走在前列,此前已经开放了外资独资寿险公司,稍早前则不再限制保险资管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这样一系列对外开放行动的加速,也让中国保险市场变得更“国际化”。

热点十四

声誉管理“上日程”

2月18日,《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对外披露,令银行保险机构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正是这份文件,让险企对于自己的声誉管理有了新认知。

其实,谈及2021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大事,曾经流传于网站上的“实名举报”可谓是拉响了保险业对声誉的进一步关注。虽然在保险业举报事件时时有,但这样公开且发酵迅速的举报,掀起了保险业对于内在经营管理的一种思考。

近年来,随着金融日益下沉,日渐繁杂,产品创新不断迭代和快速扩张,金融已经深嵌于市场、社会之中,抵达庞大的富裕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但正是这样的发展,让金融业的声誉风险变得越来越脆弱。

实名举报、恶意诋毁、造谣生事等事件频频发生,由此带来的声誉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以银行保险为主的金融机构,一场声誉风险事件可能将其拉入“无底洞”。

热点十五

代理人佣金制“被调研”

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往往滋生更大的贪婪。在保险圈,促使千万代理人行走在偌大保险市场的动力,有爱与责任,有情怀,还有佣金本身。作为保险从业人员主要的收入来源,保险的佣金制度体现在每家公司的营销“基本法”,关乎整体营销体系的存续。

而就是这么重要的制度,在2021年迎来了监管的调研。

据悉,为了矫正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政策,银保监会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提供佣金制度有关材料的函》,全面启动人身保险行业佣金制度调研工作。

从调研内容看,无论是营销队伍,还是佣金分配,亦或是代理人渠道存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都体现了对个人代理人营销体制革新的迹象。而且,调研主要集中于各人身保险公司的营销队伍组织架构、营销员佣金分配机制、代理人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公司的应对措施、佣金制度改革建议和需要关注的风险等内容。

面对这样一项深入代理人“工资分配”的调研,这一监管动作无论是从“给予合同以外利益”、“销售误导”等乱象问题的解决,还是从推动人身险向高质量发展看,均会对人身险未来的展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热点十六

  惠民保“弄潮儿” 

回首2021年保险市场,带着光环的明星产品当然要数“惠民保”这一具有政策与商业双重属性的保险产品。自2020年“惠民保”席卷而来,这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就凭借地方政府站台,保险公司守护迅速登上了保险头条。

而2021年,这一款产品也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共上线 136 款“惠民保”产品,包括114个城市级项目、16个省级项目和6个全国性项目,全国总参保人数为7000万人,总参保率约为5%,累计保费规模为120亿元,参与保险机构超50家。预计全年参保人数有望过亿人。

单看2021年初至10月份,各省份新推出的“惠民保”产品数量就已达80款,占现有“惠民保”产品数量的58%。可见,“惠民保”的发展速度之快。

当然,速度快是一方面,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人们对保障内容的重视,“惠民保”在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升级,进入“惠民保2.0”时代。例如,2021版“北京京惠保”新增了100万元医保外住院自费费用责任,将特药目录由17种增加到60种,将原来的18种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扩充至24种,还新增加了30万元质子重离子治疗保障。与“北京京惠保”同一天升级的还有中国太保主承保的2021年款“惠衢保”。 

从人数增速、产品上线和升级来看, “惠民保”成为保险业当之无愧的“弄潮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