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亿估值泡沫 虚胖的京东金融

1900亿估值泡沫 虚胖的京东金融
2018年03月16日 21:27 明天财讯

撑不起估值

市场日前爆出京东金融即将成功融资的消息。《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披露,目前京东金融计划融资130亿,领投方包括了中金、中粮等超大型LP,额度约占100亿。券商中国还透露,该笔融资计划于本月底签署法律文件,4月完成打款。

以最新融资额推算,京东金融估值将达到1650-1900亿元。这是京东金融2017年二季度末正式重组交割独立运作以来,第一次启动融资。

不过,所谓估值1900亿怎么来的呢,从券商中国披露的融资材料来看,京东金融采取 PS 法(市销率估值法)来进行估值的。在2017年并没有未盈利、自身“造血”现金流为负的情况下,京东金融采用P/S估值法可以最大化自身估值,但是也极具争议:因为一级市场按这种估值方法显然存在极大泡沫

缺乏说服力的估值模型

京东金融采用的P/S估值法,即市销率估值法,京东金融最后估值超过了1900亿。但稍微了解财务模型的人都知道,这种估值方法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只看收入来估值,于是导致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无法反映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即使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只要收入不变,估值依然不变。

举个稍微极端的例子:一家公司一年销售收入100亿,但是成本却有200亿,如果按照所在行业的均值,例如3倍P/S来估,这家公司估值能达到300亿的规模。然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这家公司马上资不抵债就要破产了。

所以说,一般在看公司估值的时候仅仅依靠P/S值是极其粗糙的,更应该看盈利情况来综合评估公司价值。那么京东金融的盈利情况到底如何?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京东金融从2013年10月开始独立运营,至今已建立起十大业务板块——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支付、保险、证券、农村金融、金融科技等,在公司金融和个人金融进行双重布局,发展金融科技。

经过漫长的业务发展和几次融资,京东金融于2017年6月30日,完成重组交割,财务数据不再纳入京东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从京东独立出来。

2018年1月,刘强东通过内部邮件高调宣布了京东金融实现了单季盈利。京东金融也通过媒体释放出消息表示,说自己的消费金融业务已经实现了2017年整体盈利。但这并不能改变在2013年到2017年漫长的5年时间里,京东金融是连年亏损的基本事实。有数据显示,2014-2016年,京东金融分别取得净利润-3.24万元、-143.27万元和-5.68亿元。

再来看京东金融的收入构成。券商中国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京东金融的营业收入为103.3亿元,较2016年的44.65亿元同比增长131.35%。而其中,消费金融板块贡献营收为最大头,52.8亿元的营收占比51%。剩下依次为支付业务营收16亿元,占比15.49%;供应链金融营收15亿,占比14.52%;财富管理12.3亿元,占比11.91%。

可以看到,京东金融主要的利润来源还是消费金融板块,也就是非常传统的利用京东自带电商场景做消费信贷,但是京东金融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金融科技”的金融业务战略思路,不断去“金融化”、强“科技化”。

所以,从其战略布局来看,京东金融管理层丝毫没有要将这块最赚钱的优势业务继续做大做强之意,而是更多的提及“无界”、“平台”、“基础设施”等大而空的概念。在混乱的战略布局之下,京东金融未来的盈利能力要被打上大大的问号。

另外,京东金融的估值模型参照了腾讯、阿里巴巴、Facebook等大型互联网公司P/S值,但是仅从用户数比较,腾讯用户9.63亿,阿里巴巴5.15亿活跃用户,Facebook11亿活跃用户,而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7月底京东金融累计服务超过1.5亿个人用户和50万家企业用户。由此可知,与这些“科技独角兽“相比,从数据上看存在较大差异,京东金融用它们的P/S值来给自己估值,显然有失公允。

过去不乏这样的估值例子。2016年乐视网曾按照腾讯的P/S给自己估值,价值2500亿元,彼时的乐视网还是创业板耀眼新星,不过如今已经陨落在债务的泥潭中了。

混乱的战略布局

除了盈利水平尚未展现出实力,京东金融的战略布局也让人眼花缭乱。

成立仅仅4年后,京东金融已建立了十大业务板块,分别是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支付、保险、证券、金融科技、农村金融等,涵盖融资、资产管理、支付、多元化金融和数据运用服务五大主流互联网金融领域。但在众多业务中,却没有一款明星产品。

京东金融一直强调要做平台,京东在2015年正式提出了“金融科技”的金融业务战略思路,此后逐渐转型平台业务。就在日前,京东金融又对旗下的企业级数据服务平台京东稻田进行了一轮重大更新。

但去“金融化”,强“科技化”的京东金融,目前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仍然是消费金融业务,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场景之一当然是京东白条,尽管京东金融推出平台业务试水,但就目前来看,京东金融并未从中获得丰厚收益。金融属性依然显露在京东金融的身上。

此外,刘强东和京东金融CEO陈生强的各自表态,时不时前后矛盾,让人看的云里雾里。

此前,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曾表示,未来我们不会成为一家金融公司,中国并不缺一家新的金融机构,我们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技术上面。但根据券商中国报道,京东金融新一轮融资主要用于并购金融牌照、技术研发和市场投入等。

刘强东在2017年集团年会上曾表示,未来京东有计划进入证券、征信、银行、保险领域,并通过自主申请或投资入股的形式获取相应的牌照。不过,在今年1月,刘强东又在达沃斯改口,称京东金融不会主动谋求金融牌照,没有谋求自己做银行、证券、传统金融那一套东西,但未来如果有需要还是会申请金融牌照,这是为了业务能够合规开展。

至少目前看来,强调要做平台的京东金融并未放弃金融牌照的卡位战,对牌照的获取,依然意味浓浓的金融属性。

目前,京东金融已经拥有第三方支付、小贷、保理、基金销售、保险经纪等金融业务的牌照,但与BAT相比,京东金融并无优势。京东金融依然渴望补齐牌照短板,在京东金融中营收占比最大的消费金融业务中,已经上线的个人征信业务“小白信用”以及京东保险平台,京东金融目前都还没有这些业务的相关牌照,获取更多的金融牌照,才能持续深入金融业务领域,提升利润水平。

相较于BAT,牌照依然是京东金融的短板,或许,这也是京东金融持续强调其服务平台属性的原因。申请金融牌照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对于目前才刚刚来时盈利的京东金融而言,要拿到银行牌照,需要申请主体企业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而消费金融牌照,需要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而京东,刚刚单季度盈利,距离申请消费金融牌照还有近两年的时间。

近期,京东金融又提出无界金融,但不管战略布局如何花哨,金融牌照一时无法尽快收入囊中,也意味着京东金融一些业务发展受限。通过平台模式先盈利,横向拓展成为京东金融的唯一选择,这样的模式中,就上线了一些无关金融的项目。

盈利心切与急速扩张都在集体推动这个金融新贵,为撑起这千亿估值一路狂奔,甚至可能偏离可既定的发展路线。

·END·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