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海粟,很多人想到的多是著名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但刘海粟在书法上的成就也足以载入艺术史。迄今国内最大规模刘海粟书法大展"百年吞吐",自从10月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以来,吸引了上万名书法爱好者,200多件展品几乎囊括了刘海粟所有书法力作,引领观众读懂他的传奇人生。
"百年吞吐----刘海粟书法大展"汇集了超过220件书法作品及380余件文献、图片资料,全面展现刘海粟先生百年艺术生涯的辉煌成就。
刘海粟最长书法手卷《临散氏盘铭》,他曾反复临摹。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一般认为,散氏盘是西周晚期,大约周厉王时期的器物,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无论是从字数、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散氏盘》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散氏盘的内底上铸有铭文,共19行、357字,铭文内容与土地转让相关,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同时,散氏盘也有极高的书法价值,金文本身就具有古朴厚重、线条流畅的特点。《散氏盘》的铭文更是将这种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笔画沉稳磅礴、线条粗细得当、字形布局古朴优雅,无疑是大篆的典范之作。这种风格不仅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中国书法学习中有一句话,叫“书从篆入”,意思是想要写好书法,就必须要先学好篆书,这算是中国书法学习的一个古训,历代书家都有类似的言论。因为篆书看似简单,却是书法的基础笔法,蕴含了中锋用笔的技巧。如果篆书过关,中锋有力,书法的线条质感就完全不同。一个字的厚重,饱满,力量都是从中锋历练而来的。
刘海粟早年拜康有为为师, 自然也继承了老师“学书必从篆入”的书学思想。康有为晚年一再强调,让刘海粟要去临大篆,主要就是指散氏盘。刘海粟曾表白自己“爱琅琊石鼓,毫端郁勃,敛元气,奔吾腕。”故此,他能将所得金石之精髓融贯于诸体之中,这是他开启自我书法风格的密钥之所在。
著名艺术史学者、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终身教授 白谦慎,认为“他临得非常用心,用笔非常浑厚,而且非常精准,这是非常令人感到震撼的事情。同时他在临摹的后面还抄录了各种文字对散氏盘的解释,反映出他对金石学传统的重视,这件作品今天能展出对于整个了解刘海粟先生晚年书风的变化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了解他在篆书方面的成就也是极为重要的作品。刘海粟先生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应该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那么,刘海粟为何拜康有为为师呢?1922年,刘海粟与吴昌硕、王一亭等画家一起举办“天马会”的画展时,这个展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康有为。 康有为不仅是个政治家,他在艺术上也是一个有着强烈主张的变法者。他将金石与书法相结合,发展出了一种极具辨识度的“康体”书法。 康有为对“天马会”展览评价非常高,夸赞这次画展让他在衰微的中国画坛看到了新气象。
就是在这次画展中,刘海粟与康有为结识。 两人一见如故,康有为主动提出要收刘海粟为徒,教他诗文和书法。康有为对刘海粟的书法训练是非常严格的,他手把手地教刘海粟如何悬腕、执笔,甚至每一个细微的姿势都要细细纠正。这种严谨的训练,让刘海粟的书法技艺迅速提升,他很快掌握了康体书法的精髓,能模仿康体至真假难辨,甚至到了可以为康氏代笔的程度。
刘海粟女儿刘蟾告诉记者:“康先生要做慈善赈灾,他来不及写,年纪大,就让我父亲帮着写,这里也展现了我父亲的'康体'基本上达到了康先生的要求、水平,所以才可以让他代笔。康先生字体的基础打实,所以他后来画的笔法都是很浑厚,我父亲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断磨练、一直在变化。”
作为刘海粟美术馆一年一度的学术研究大展,"百年吞吐----刘海粟书法大展'",动用了全馆所有展厅来呈现这一重磅展览,回溯刘海粟百年人生学习书法艺术的历程,全面、立体、鲜活地呈现刘海粟书法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展现中国书法的独特文化魅力。
本次展览总策展人、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认为“这个展览回顾了刘海粟书法百年吞吐的艺术人生,从母怀习字到勤学磨砺,从拜康有为为师到转益多师,从逆境踔发到顺意挥洒,最终臻至人书俱老境界。展览就是一部刘海粟先生学习书法艺术的人生励志故事。读懂了刘海粟就读懂了刘海粟书法。”
展览将持续到明年1月15日。
编辑: 章海燕
责编: 顾怡玫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