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 | 季克良入选“中国品牌70年70人”候选名单

荣誉 | 季克良入选“中国品牌70年70人”候选名单
2019年12月06日 15:28 ANYONGXIN

谁为中国赢得尊敬?

12月18日,“中国品牌70年70人”榜单将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的2019(第十四届)品牌年度人物峰会上揭晓。据峰会主办方品牌联盟消息,被誉为“茅台酒魂”的季克良高票入围“中国品牌70年70人”候选人名单。

已是80岁高龄的季克良,最近在忙些什么?2018年8月24日,贵州省国资委下发通知,季克良卸任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一职。彻底退休了,但满头银发的他偶尔还会出现在茅台学院、各种品鉴专题活动的讲堂上。2018年10月,茅台重阳下沙的第一天,季克良还亲自来到了制酒车间,拿起木锨上阵指导……12月18日,为中国国酒品牌做出重大贡献的季克良,有望亲临在北京举行的2019品牌年度人物峰会。

结缘茅台

曾经有人找了份报纸,想佐证季克良与茅台的渊源:1939年《新华日报》刊登了一则茅台酒的广告,那天,季克良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普通家庭。

虽然先有茅台后有季克良,但季克良的掌舵成就了茅台,这位国酒大师已然成为了中国酒业的传奇。

1960年代,是茅台酒厂最为凋敝的时期。1962年,茅台酒厂第一次出现亏损。1963年,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茅台不再是第一名。评委反复比对后得出结论:茅台酒的质量确实下降了!

质量波动引发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恢复质量的举措开动了,其中就包括抽调大学生。季克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同班同学徐英——他后来的妻子,来到了茅台酒厂。

到酒厂之前,季克良是不喝酒的。去到茅台镇,需要经过遵义,当时身上只有一块多钱的季克良,花了三毛六分钱,喝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杯茅台酒。

扎根茅台

初到茅台,季克良被下放到车间。从凌晨两三点,一直工作到下午两三点。工作太累时,有人劝他装病请个长假,但他还是选择面对现实,勤勤恳恳工作。

茅台酒厂不乏酿酒工艺和敬业的酒师。季克良进厂那年,酒师李兴发率领的科研小组,归纳得出了茅台酒的三种典型酒体,即酱香、窖底香、醇甜。翌年,季克良将其整理为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并在1965年的“全国第一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宣读,在全国掀起勾兑热潮。

1970年代,茅台酒厂始终坚持生产。据说有个制酒班,只剩下一个人,仍在坚持起糟、掏糟、上甑、下甑、收糟……季克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做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继承传统酿酒工艺的基础上,把茅台带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二是深入挖掘茅台的酒文化与红色基因,成功打造了茅台的品牌。

在酒厂十年磨一剑,季克良提出了提高茅台酒质量的九条经验,后来又相继提出了《提高酱香型酒质量的十条措施》《茅台酒传统工艺的总结》《贵州省茅台酒传统工艺标准》等。有人称季克良为“神秘茅台破解者”,因为他既从技术层面补足了茅台的酿造工艺,又用科学理论解读了它。

酒厂早上有品酒会,酒好不好,季克良用鼻子就能闻出来。按照一位车间主任的话说:“他对生产上的每个环节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瞒得住他。”为了保持嗅觉的灵敏,多年来他一直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

他很少在工作上生气。他认为:“生气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不如冷静下来,慢慢说。”

优质茅台

2004年,茅台产量首次突破10000吨。季克良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那年,他65岁。

在季克良进酒厂之前,万吨的目标就已经提出来了。直到1984年,800吨扩改建工程开始后,科学的砌窖方法得到推广,大大减少了烧包现象和浪费。1989年,征求技术骨干的意见后,季克良归纳整理了20条原因,采取了50多条措施,彻底解决了二次酒掉排的问题,让酒厂每年保证质量的同时可以增产7%。

1991年,当上厂长的季克良定下了发展2000吨的稳健目标,却招来非议,有人要求换掉他。当时,离茅台酒万吨的目标还很遥远。有人提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多建厂子生产茅台酒。季克良却坚持:“离开茅台镇,就不能生产茅台酒。”

在季克良的心中,产量要增,但必须保证质量。他的理论是:“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工作量服从质量。”实际上,在规范化、科学化之后,茅台酒厂的产能大大提升。在增产的同时,质量上坚决不让步。也许,这才是国人偏爱喝茅台酒的原因。

对于自己的贡献,季克良总是轻描淡写:“我在茅台的51年里,没有虚度年华。我很认真地对待国家和组织分配给我的工作。”

信息来源:头条新闻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