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振兴?说实话,我不看好

县中振兴?说实话,我不看好
2025年03月07日 12:26 首席商业参谋

放下唯分数论,才会是弯道超车的良机。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了“县中振兴”计划,引起了不少关注。

我国有近60%的高中生就读于县级中学,但县域教育长期面临师资流失、资源匮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困境。据怀部长介绍,教育部将在今年优化县中布局、师资配备,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中,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

计划的初衷值得肯定——它直面了教育公平这一社会痛点,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资源调配弥合城乡教育鸿沟。然而,县域教育的沉疴痼疾远非单一政策所能根治,其背后折射的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与制度创新的深层博弈。

说实话,这一计划看起来很可能无法解决县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系统性困境:县中振兴要面对的三个深层次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生源。

以目前的信息看,“县中振兴”计划主要聚焦高中阶段。但县域教育的危机实则贯穿整个教育周期。学前教育阶段,尽管官方数据显示入园率达91.1%,但乡村幼儿园普遍存在“保教分离”、师资专业化不足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县域中小学面临“空心化”——优质教师向城市流动,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这种基础教育生态的断裂,导致大量县中学生进入高中时已存在知识结构断层。即便高中阶段投入巨资改善硬件、提高教师待遇,也难以弥补前12年累积的学习能力差距。正如某县中校长所言:“我们接收的学生中,30%连初中数学基础公式都无法熟练运用,这样的生源质量如何与城市重点中学竞争?”

第二个问题自然是师资。计划中提及的“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引优秀教师下沉”等举措,本质上仍是传统的“资源再分配”逻辑。但现实困境在于:县域经济承载力有限,单纯提高待遇无法扭转教师职业发展的“空间剥夺感”。一位从县中跳槽至省城中学的教师坦言:“在县中任教十年,我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填鸭式’阶段,缺乏教研交流平台,职业成长几乎停滞。”

第三个问题最关键,是目前中学教育的“唯分数论”评价机制。县域教育的下坡路,已经有好长时间了,各地方也在不断尝试改革。但在当前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和环境氛围下,这些改革最终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提高分数—加大应试训练—加剧资源消耗”的恶性循环中去。毫无疑问,资源、生源、师资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县中,是绝无可能在这样一场赛跑中名列前茅。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只是简单地加大资源投入,给县中配备更好的老师,那么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短期来说,这些措施可能能给县域教育带来一些数据上的提升,但却无法帮助县域构建可持续的教育生态。

超级中学幻象:真的是适合县中的范本吗?

生源、师资、分数,似乎每次讨论学校教育的时候,总绕不过这些话题。这背后其实反应出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社会普遍认为的中学教育的最佳范例,就是那些生源好、师资佳、考分高的学校——最典型的,便是那些超级中学。

因此,当人们开始讨论“教育公平”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把这些光鲜亮丽的超级中学作为县中的改革目标。

但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这种思路存在根本性矛盾。超级中学的本质是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产物——它们通过跨区域“掐尖招生”汇聚优质生源,依赖高强度军事化管理创造升学神话。而县中的核心使命是服务本地乡村学生,其生源结构、家庭支持系统与超级中学存在本质差异。强行移植这种模式,可能加剧两个恶果:一是县域内部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少数“重点县中”集中,造成二次失衡;二是将教育简化为“考试工厂”,加剧学生心理问题与社会适应性危机。

县域教育的真正出路或许在于构建差异化价值体系——给就读县中的学生构筑不同的人生道路,而非只盯着分数不放。湖南某县中就做过这方面的探索:该校将乡土文化课程纳入必修体系,在正常的教学体系之外,开设“非遗技艺传承”“生态农业实践”等特色课程,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又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比例达18%,远超当地平均水平。这其实就提示我们:县中振兴不应局限于对城市教育模式的拙劣模仿,而更应该把力气花在挖掘地方禀赋,将“劣势”转化为“特色”。例如,利用县域地缘优势开展劳动教育、生态教育,或结合本地产业需求开设职业启蒙课程,构建“升学—就业—创业”多元通道。

AI赋能:也许会是“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怀部长还提到了“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也颇受关注。而AI赋能,或许才是“县中振兴”绝佳的弯道超车的机会。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会给目前的教育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打破教育资源的地域局限。学生完全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突破师资的局限性,获得个性化的学习辅导——这样做的成本要远比聘请一个优秀老师来县中低得多,同时,由于能够根据学生特性进行针对性规划和辅导,学习效率也能大幅提升。教师端同样能受益匪浅。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承担绝大多数教师的标准化工作,比如作业批改、知识点讲解等重复性工作,使得教师可把精力放在更高价值的育人活动。

不过,上述这些只是技术应用层面的改变,人工智能或许能推动教育改革走得更远。

县中的“失败”,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即,县中的生源、师资和资源都无法支撑学生通过高分考试走出县域,走向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会改变社会对于“世俗成功”的看法。毕竟,在人工智能的海量知识面前,那些中学教育中要求学生反复刷、反复记忆的知识点根本只是沧海一粟,人类的教育使命亟需重塑。

这,就是县中弯道超车的契机。

前文说过,现在中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唯分数论,为了高考哪怕多考一分,就要求学生投入无休止的时间去拼搏去努力。这也是那些超级中学光鲜背后的核心逻辑,而这些中学也就此陷入了“卷-出成绩-更卷”的自我恶性循环之中。

而县中呢,就没有这样的负担,在新技术爆发式革命的前夜,能够轻装上阵。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与其花很多资源给县中挖几个优秀的师资、提一提平均分,倒不如来个彻底的思维转变,在全国范围内搞一些县中试点,通过AI赋能,彻底改变目前中学教育的恶性循环怪圈,给当地切切实实地培养一些能够符合未来时代要求的人才。这可能才是更符合实际的县中改革方向,或许,也会是未来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向吧。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