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拉响对中国的战略进攻号角后,全球各国纷纷在对华政策上做出微妙调整。在此背景下,德国外长借助访华之机向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红线”要求。对此,中国外交部表明了中方立场。对此,中方再次向外界释放出强烈信号:中国有足够的能力以合作应对挑战,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
众所周知,德国长期以来是欧盟中与中国关系密切的经济体之一,近来却在对华政策上却逐渐倾向于采取更为谨慎的立场。德国外长贝尔博克临行前的讲话表明,越发表明德国对中方的强硬立场。尽管贝尔博克认为中德合作是建立在“公平、透明”以及“互惠”的基础上,德国对中国的期望又非常明确。
她同时强调,德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胁迫”行为,暗指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中可能采取的强硬手段,尤其是有关人权和地缘政治等问题。这些表态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为了强化合作,但无形中给中德关系设定了某些“红线”。
面对德国列出的所谓“红线”,中国给出了直接回应。中方首先强调,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平等相待的外交原则,同时对外部对华施压的做法予以回击。在回应德国对“经济胁迫”的指责时,中方指出,许多西方国家应该先管好自己的事务,避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引用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讲话,就是“我们愿意与任何有诚意的国家开展合作,但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威胁与胁迫。”
似乎是为了响应德国的威胁,在贝尔博克访华之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会见六国外长时,重申了美国对于中国崛起的警惕,并敦促这些盟友共同加强与中国的对抗。其实,美国的“围堵”策略并不新鲜,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西方对中国的围堵已不仅仅局限于贸易和军事层面。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应对来自外部的压力,尤其是德国等欧洲大国在经济合作中的要求,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总体来看,德国近年来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在默克尔辞去总理职务后,德国的外交立场逐渐趋于保守,特别是在对华政策上,德国在维持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中国在人权、民主等领域的批评。然而,德国当局在中国提出要求的同时,必须认清的一个事实是:中德关系不仅仅是关于气候合作,更关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地位。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格局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已不再是西方所能轻易左右的对象。可以确定,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保护自身利益,同时推动全球合作共赢的局面。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