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礼的冤与不冤

朱新礼的冤与不冤
2019年12月26日 19:42 生态资本论

朱新礼的债务风波还在持续发酵。

近日,判决信息网显示,民生信托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冻结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实控人朱新礼及其名下企业的股权。

据悉,上述案件的执行过程中,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向本案的申请执行人民生信托及被执行人朱新礼送达议价通知书,本案被执行人朱新礼持有的北京正和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正和岛”)0.9%的股权已于司法网络平台公开拍卖。

生态资本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论汇源存在的各种问题,(详情请戳《汇源果汁退化史》),而这篇文章,我们想着重谈一谈朱新礼其人。

曾经的“守望者”

时间回溯到1992年。

那一年,朱新礼辞去公职,接手了一个负债千万元、停产三年、已经倒闭的县办罐头厂。

厂子死了,工人们生计艰难。想要盘活,就要输血,可是银行贷款走不通,没有优质资产。

朱新礼想了个办法,叫补偿贸易。

所谓补偿贸易,就是由政府机构背书,从国外进口设备,再出口产品抵扣设备费用。朱新礼说这是“用外国人的设备去挣外国人的钱。”

1993年初,朱新礼只身前往德国参加食品展,签下500万美元浓缩果汁出口合同,由此掘得第一桶金,此后,汇源浓缩果汁相继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朱新礼也因此一度被封为农业“守望者”,帮助数百万农民“脱贫致富”。

然而,朱新礼并没有止步于此。1994年10月,朱新礼带领30人的队伍来到北京顺义安营扎寨,正式创办了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将业务版图渐次铺开,并斥7000万元的“重金”中标了央视新闻联播5秒标版广告权。

这个大胆的决定一下子打开了汇源在全国的知名度,1998年,汇源开始面向全国布局建厂,成为享誉全国的“国民品牌”。

不到十年时间,朱新礼通过资本跳板,让汇源的资产增值50倍以上。

到了2000年汇源以23%的市场份额,成功占据了果汁行业榜首的位置!

“牵手”资本

朱新礼并不满足于现状,对于他来说虽然汇源已经成为了行业第一,但依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01年朱新礼开始“牵手”资本,让汇源开启了快速扩张的大门!

与德隆的合作,让外界窥见朱新礼的铁腕。2000年前后,规模的快速扩张一度让汇源资金紧张,而此时正是德隆的最辉煌时期,唐万新带领的德隆成为资产超过1200亿的金融帝国,因其产业整合梦,成为朱新礼的最佳合作对象。

2001年,双方合资成立北京汇源,德隆以5.1亿现金持股51%,汇源以技术和设备投入,持股49%。

正当合作如火如荼开展时,德隆危机显现,为了护盘,2002年底,唐万新已经累计从汇源借走资金3.8亿元。

不甘愿做提款机的朱新礼,2003年初开始筹划回购事宜。谈判初期,对方态度含糊,出尔反尔,今天同意,明天又反悔了。

为了打破僵局,朱新礼当机立断,提出与德隆对赌,“要么你买我的49%,要么我买你的51%。一个星期,谁拿得出现钱谁来买!”

在外界看来,朱新礼这笔交易,冒了很大风险。之前,德隆靠一系列资本运作成功吃下许多公司,唐万新也声名在外,筹资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与之相比,朱新礼只是一个从村里走出的农民企业家,玩资本,还是个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

朱新礼心中却很笃定,德隆控股的5.1亿资本中,仍有2.1亿没到账,加上后来借走的3.8亿,自己只要筹到2亿元就可以。

提出对赌时,朱新礼其实已经摸透对方底细,深陷资金链危机的德隆,已很难在果汁这一副产业上抽身。背水一战的他,在协议签署后第二天,就从北京顺义县筹得所需资金。

与德隆“分手”后,朱新礼并没有对资本产生抵触心理,相反,他发现汇源果汁要想再上一层楼,只能借助资本的力量。所以,很快他就开始寻觅下一个合作伙伴。

2005年汇源与台湾统一集团签订了合资协议,统一集团以303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了汇源5%的股权,合资建立了“中国汇源果汁控股”。

合资公司成立后,汇源的估值也如愿以偿的提升了400%!

向全球产业巨头开放股权,对任何一个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这个过程都是充满凶险意味的。但朱新礼为什么这样做呢?他其实有着强烈的希望借助这些巨头来做强汇源的决心。

通过资本跳板,不断抬高身价,已经成为业界公认朱新礼的高明之处。

步伐太快

朱新礼为了发展不惜出让控股权,为了摆脱危机,也可以不惜对赌,敢冒输了就有可能完全失去汇源的风险。

当然,朱新礼的转折点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失败事件。

当时的并购失败很大原因是因为此次并购被舆论渲染为“民族品牌被洋品牌打败”,朱新礼则被说成了卖国贼。

朱新礼自己则说,他从来没想过要卖掉汇源,他解释称:“就算是可口可乐当年收购汇源果汁,我们也会与其签订合同,合同中规定可口可乐如果成功收购汇源果汁,它在中国与在全球的果汁销售都要优先使用汇源上游提供的果汁原料,这样可以促进汇源上游的水果加工,如果这个收购案能成功,预计现今汇源的果汁年加工已经超过1000万吨以上。”

他分明也有自己的理想,不只是一心想着“卖企业”的生意人。可惜,他用巧妙的资本方式开创了汇源的故事,最后却栽倒在急转直下的时势面前。

说他冤,确实有点,因为企业并购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怎么能被民众情绪所绑架呢?

若说他不冤,也有充足的理由,这理由就是:他明知道自己每一步选择背后可能付出的代价,却还是这么选择了。

朱新礼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最为直接的导火索是公司在投融资领域的失败,外界传言汇源这几年四处借钱,光从P2P平台先锋系就已经借了20多亿元,并且早已逾期,并伴有高额利息。

一位熟悉朱新礼的知情人士透露,朱新礼之所以陷入一系列债务风波,表面原因是2008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集团被否后,朱新礼重整的业务团队运营效果不佳,导致公司扭盈为亏,最终欠下逾百亿债务。

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朱新礼投入巨额资金布局果蔬种植产业欲打造全产业链企业,但在去杠杆与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新环境下,朱新礼未及时做出业务调整,反而依靠借新还旧与资金期限错配“解困”,最终导致个人与企业双双陷入债务泥沼。

这一点通过公开的信息也可以佐证,汇源集团先后在全国逾15个省投资约30个农业产业园区。仅在湖北钟祥建设一个生态绿色产业园,投资规模就达到142亿元。当时,他以港股上市公司汇源果汁的经营现金流与业绩增长作为支持,给上游产业布局持续“输血”。

当时有人建议朱新礼应将产业链布局步伐慢下来,因为上游产业投资额太大,导致上市公司资金压力过大,但朱新礼觉得若能建立全产业链的果汁生产制造销售企业,其估值与个人成就还会更高。

朱新礼当时的解困做法是,通过招募职业经理人团队改善公司业绩增长,带动汇源果汁发挥更强的资金造血功能,为上游产业布局提供资金。但这个做法,最终由于与汇源果汁的家族式管理起了冲突而未能奏效。

后来,为了解决上游产业布局资金缺口,朱新礼在未经董事会批准与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的情况下,向关联企业北京汇源饮料提供约42.82亿元人民币短期贷款,违反港交所相关上市规则,导致汇源果汁股票从去年4月起被勒令停牌至今。

朱新礼的路径,更像一面镜子,或许可以带给民营企业些许启示。

(本文在生态资本论和中国生态资本网同步更新,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生态资本网;微信公号转载请注明来源:生态资本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