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不可赦的瑞幸,真的一无是处么?

罪不可赦的瑞幸,真的一无是处么?
2020年05月29日 18:58 易简财经

易简财经

瑞幸造假,罪不可赦。对中概股在世界投资者心中的印象都有不同的损害。

作为一个闪电上市的企业,瑞幸甚至被讽刺,并不是做咖啡的。

虽然这家企业并不值得同情。但瑞幸兢兢业业的员工们,还有给瑞幸供应各类产品的供应商们,都是无辜的。

造假可恨,但瑞幸夺命狂奔的这几年,确确实实提高了我国整体咖啡消费的渗透率,那些从前不喝咖啡的人,因为一张免费券,进入咖啡的世界。

甚至有些咖啡大神,是通过瑞幸,才认识咖啡,走进咖啡,爱上咖啡,从而从事咖啡行业工作的。

在瑞幸发展的过程中,客观上,也确实促进了咖啡产业链整体发展。

那么今天,就借着瑞幸退市的话题,详细聊聊跟咖啡产业链相关的几个话题。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一杯咖啡是如何诞生的?详细分解从咖啡豆种植、采摘、加工、直到一杯意式咖啡制作的全流程。

问题2,这条咖啡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主要玩家有哪些?有哪几个巨头盘桓在整条产业链上?他们对咖啡产业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问题3,不同品种的咖啡,不同形态的咖啡,他们各自的市场情况如何?

一杯咖啡是如何诞生的?

第一环节,种植

从一粒种子种下去,直到能产出这样的红果子,即标志着咖啡树盛产期的到来。

收割后红果子,就可以进入初加工阶段。

种植阶段,决定了咖啡品质。选种好不好,生长发育的环境适不适宜,决定了豆子品质的基础。食材好,烘焙师和咖啡师才有用武之地。豆子不好,后面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出一杯好喝的咖啡。

第二环节——初加工(生豆)

从咖啡田摘回的咖啡果,耽误不得,必须当天立即送到处理厂,剔除发育不全的小果子、未熟青果子、熟烂的黑果子,保留成熟的红果子。

去壳取豆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咖啡果子的构造,咖啡豆本质不是豆子,而是咖啡果的种子。从外到内可分为果皮、果肉、果胶层、羊皮层(即硬质的种壳)、银皮(薄如纸的种皮)和种子(咖啡豆)。这个种子就是我们要保留的咖啡豆。

经过水洗法或日晒法加工,将红果子的外皮一层一层的褪去,最后留下的部分称之为——生豆。

最常用的四大取豆方法,日晒、半日晒、半水洗、水洗。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取豆成本也各不一致。目的都是把咖啡果子的果皮、果肉和果胶层一层一层除去,最后取出两颗有羊皮层包裹的咖啡豆。再进行干燥熟成,稳定豆性。到这里就完成了,可用于出口的生豆。

第三环节——深加工(烘焙)

决定咖啡的味道,8成靠生豆的品质,2成靠烘焙。烘焙要考虑豆子的尺寸、含水量、果肉厚实程度、豆子成熟度。

同一颗树的果子,大小不一,放在同一个炉子里烘焙,会因受热不均产生不一样的烘焙效果。

烘焙的过程中,咖啡生豆体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最主要的三种化学反应分别是焦糖化反应、美拉德反应、斯特雷可降解反应。

咖啡生豆中所富含的大量风味物质,包括糖类物质发生的焦糖化反应,烘焙程度越深,糖类甜度降低,咖啡的苦味加重。另外咖啡豆内的糖类与蛋白质发生所谓的美拉德反应,使得咖啡豆颜色变褐变深。

这些化学反应在咖啡烘焙时受热催化,最后产生800多种不同的易挥发的芬香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咖啡风味的最主要来源。这也就是为什么刚刚烘焙完的咖啡生豆,会浓香四溢。

在显微镜下看烘焙完冷却的咖啡豆,其物质组织结构是整齐排列的一个个六边形,类似蜂窝中的结构,这些长得像小房子的结构中,主要藏着的,就是咖啡所独有的风味物质。

随着咖啡豆被撵磨成粉末状,整齐的化学结构被打破,撵磨程度越细,风味物质扩散的越多。

烘焙完后的咖啡豆,就是我们常见的咖啡熟豆。在这之后,咖啡的各种形态,都属于产品创新了。

第四环节——产品创新

根据咖啡产品的不同形态,分为速溶(即溶)咖啡、挂耳咖啡、胶囊咖啡、咖啡豆等等。速溶咖啡就是通过特殊工艺用萃取过的咖啡,经过干燥,制作而成的可溶于水的颗粒,速溶咖啡本质上是【冻干粉】,且因为制作工艺,会导致大量风味物质流失,为弥补这些损失,只有添加大量的食品添加剂作为补充。

而挂耳咖啡、胶囊咖啡,都是将咖啡豆研磨成粉末,放在特定的包装内,方便用户萃取制作咖啡。最能保持咖啡风味的形态,无疑是完整的烘焙过的咖啡豆了。

客户自行研磨后,使用咖啡机或手冲方式萃取,能较好的保留咖啡风味,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些年,现磨咖啡会如此风靡。

咖啡产业链

这条咖啡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主要玩家有哪些?有哪几个巨头盘桓在整条产业链上?他们对咖啡产业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从一杯咖啡诞生的全过程,就能清晰的俯瞰咖啡产业链的全貌。

在这条产业链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星巴克、COSTA、雀巢、瑞幸、我国的创新品牌M2M、三顿半等等。他们各自在自己的环节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价值。

而在这条产业链上,真正的王者,并不为消费者所熟知。他们是这三大组织——SCAA、SCAE、SCA。

商业界有句名言,四流企业拼价格,三流企业拼产品,二流企业拼品牌,一流企业定标准。这三大世界级的咖啡行业协会,就是咖啡这个巨大产业链上,制定标准的机构。

这三大咖啡组织,在咖啡行业内设定和维护咖啡质量标准,提供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其他商业服务,确定咖啡师评定标准,对咖啡师进行考核,颁发咖啡师证书等。

要知道,对于食品的感觉,主观占比程度较大,非常难以统一。可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为什么,食品饮料难以出现全球化普及的产品。而这三大协会,最大的贡献在于,将非标准化的产品,尽可能的进行了标准化。成千上万种咖啡豆,风味物质含量各不相同,SCA们用这张风味轮,对味道进行了一一标注。

一杯咖啡好不好,用干香气(Fragrance)、湿香气(Aroma)、酸度(Acidity)、醇厚度(Body)、回甘(Aftertaste)、味道(Flavor)等指标来综合打分评定,这个分数,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口味,变成了可量化的KPI指标。有了KPI,咖啡工业化就有了着力点。

三大组织,以其对咖啡行业的控制力,可以轻易的引导行业偏好,根据利益相关者,引导行业供给与需求。比如,牙买加蓝山咖啡豆,行业均价达到50美元/磅,约折合300块/斤,远高于普通咖啡豆价格,而蓝山咖啡的主产区,仅限于牙买加蓝山地区,该区域产量被几大庄园控制,这些庄园主与行业协会,是否存在高度的利益输送关系,大家可以想想。

除了咖啡豆之外,在咖啡产业链上,还有咖啡机、咖啡豆制品、咖啡周边等延伸产业链,今天就不一一展开。

咖啡,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近些年,很多消费者为了追求高大上的感觉,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质,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实际上是落入了产业链巨头的舆论陷阱。这里,我主张,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咖啡市场分析?

首先,按豆种和品种分类。最重要的三大品类是Arabica(阿拉比卡)Robusta(罗布斯塔)和Liberica(利比里亚)这三种豆,这个分类依据,在英文中是species。就好像茶中,大类分为红茶、绿茶、黑茶这几种。

铁皮卡(Typica)、波旁(Bourbon)就像绿茶中的铁观音和碧螺春的名称。

在豆种下,是品种。最主要的阿拉比卡种下,我们常见的品种有,铁皮卡(Typica)、波旁(Bourbon)、新世界(Mundo Novo)、瑰夏(Geisha)、卡蒂姆(Catimor)等等。

下次去买咖啡的时候,就可以豪气的对咖啡店老板来一句,给我来一斤波旁。在茶文化的世界里,这句话就好像,老板,给我来一斤碧螺春。除此之外常见的分类,就是按产区和产地分类,比如蓝山咖啡、印尼咖啡、埃塞尔比亚咖啡、越南咖啡、云南咖啡等等,其实按产地的划分,本质上是根据产区经纬度、温度、土壤、海拔等种植环境作为划分依据。

那我们去咖啡店里常听到的分类,拿铁、摩卡、卡布奇诺、美式这些,是什么分类呢?

其实星爸爸里的分类,全都是基于意式咖啡而来,意式咖啡,是咖啡制作的一种工艺,方法是以极热但非沸腾的热水,借由高压冲过研磨成很细的咖啡粉末来冲出咖啡。由于这种方式发明于意大利,因此被称之为意式咖啡。

意式咖啡的精髓是ESPRESSO,即意识浓缩咖啡,摩卡就是一份ESPRESSO+一份巧克力+一份牛奶混合,拿铁就是一份ESPRESSO+5份牛奶混合,美式就是一份ESPRESSO+一份水混合而成。

最近比较流行的猫屎咖啡。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非常好奇,为什么会有食品饮料以“屎”命名的,猫屎咖啡,真的和猫的屎有关么?一开始以为是商家的噱头,等我详细了解后,没成想还真跟猫的“屎”有关。

荷兰殖民印度尼西亚的时候,大量种植咖啡树。殖民者为提高出口量,禁止当地老百姓使用咖啡豆制作咖啡。而印尼当地有一种猫——苏门答腊麝香猫,会自己爬到咖啡树上寻找熟透了的樱桃咖啡果实为食,咖啡果在猫胃里完成发酵后,破坏了蛋白质,产生短肽和更多的自由氨基酸,咖啡豆不能被消化,被排泄出来。

当地老百姓无意间发现,猫屎中无法消化的咖啡豆,用来制作咖啡,口味非常独特。慢慢的,这种从猫屎里扒拉出来的咖啡豆,在荷兰、英国等地开始流行。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供给,于是印尼的麝香猫就迎来了苦不堪言的岁月。他们被集中养殖,专门用于生产猫屎咖啡,日常主要工作就是吃咖啡果,拉咖啡豆。很多照片可以看到椰子猫被囚禁在肮脏的笼子里,消化系统紊乱,便血。

同时,伴有神经质症状:包括不停来回踱步、发狂转圈、摇头晃脑、撕咬同伴,甚至撕咬自己的身体。一般一只麝香猫可以产三年猫屎咖啡,但三年之后,这只猫已经被折磨的消化系统紊乱,神经兮兮,奄奄一息,很难重返野外生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