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赴美IPO:“P2P一哥”转型了,镰刀还在吗?

陆金所赴美IPO:“P2P一哥”转型了,镰刀还在吗?
2020年10月13日 19:36 易简财经

褪去“P2P一哥”光环后的陆金所,还能给资本市场讲述怎样的故事?

曾经的P2P一哥陆金所,也要赴美上市了

10月8日,陆金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说明书,申请在纽交所上市,代码为"LU"。

承销商团队相当豪华,包括高盛、美银、瑞银、汇丰和平安证券(香港)等。

业绩也很靓丽,2017年至2019年,陆金所总收入分别为278.2亿元、405.0亿元和478.3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31.1%;净利润分别为60.3亿元、135.8亿元和133.2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48.65%。

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总收入为256.8亿元,净利润为72.7亿元,净利率为28.3%。

募资方面,虽然陆金所并未对外披露招股规模,但外界推测,其IPO募集资金或将达到20-30亿美元,有望成为美股市场最大的金融科技IPO。

然而,资本市场更关注的,不是过去取得的“辉煌”,而是这些成绩能否持续,陆金所未来还有什么故事可讲,有多大的想象空间等。

撕掉“P2P”标签的陆金所,还剩下什么?

陆金所,创立于2011年。

过去,其曾因“中国平安的亲儿子”、“P2P一哥”两大标签,风光无限。

2015年第三季度,陆金所的P2P业务规模,超越美国网贷鼻祖LendingClub,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P2P平台,备受资本宠爱。

2015年至2019年,陆金所完成三轮股权融资,莱恩资本、摩根大通、麦格理集团等明星投行均在列,IPO前其估值已达380亿美元。

如今,这一核心业务,正在被清空。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年底,陆金所将P2P业务拆离,由旗下平台陆金服负责。

2017年至2019年,陆金所网贷存量资产,分别为3364亿元、1869亿元、1033亿元,占客户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72.9%、50.6%、29.8%。

截至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网贷存量资产规模仅剩478亿元,占比12.8%。

两年半时间,陆金所将自家网贷业务规模,降低了85.8%。

在招股书中,陆金所称,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其不再为投资者提供B2C产品,并在2019年8月停止提供对等产品,最迟到2022年P2P资产全部清退完毕。

那么,撕掉P2P这一标签的陆金所,还剩下什么?没了“全星球最大的网贷平台”这个定位,陆金所还能给华尔街讲述怎样的故事?

披着金融科技外衣的放贷公司

平安给陆金所贴了一个新的标签,金融科技。

在招股书上,陆金所将其定位为中国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服务平台,主要为个人、小企业主和工薪阶层提供贷款,并为中产阶级和富裕人群提供量身定制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其主要业务有2大块,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其中,零售信贷由平安普惠提供,财富管理由陆金所平台实现。

零售信贷,包括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提供技术援助、还款提醒、贷款数据管理、收款服务等。简单来说就是撮合贷款达成,并帮助出资方提高放款后的管理效率。财富管理,则是向中产及富裕投资人推荐理财产品。

说白了,就是放贷+卖理财。

有业内人士指出,其实零售信贷和P2P本质上是差不多的,最大的区别就是资金来源不同,零售信贷的资金来源是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零售信贷带来收入207.54亿元,同比增长9.1%,占总收入的80.8%。

而财富管理业务贡献的收入才6.9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53.15%,占总收入比重仅为2.7%。并且,财富管理的交易服务费里,还有40.5%来自存量网贷产品。

也就是说,虽然陆金所白纸黑字写的是2大块业务,实际上就是一条腿走路,披着金融科技的外衣,其实换汤不换药,说到底还是一家放贷公司。

有意思的是,市面上还有不少声音,将陆金所对标蚂蚁金服、京东数科。

虽然三者同为金融科技独角兽,在研发的投入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却相差甚远。

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的研发费用为57.20亿元,同比增长22.77%,同期京东数科技术支出达16.19亿元,而陆金所研发费用为8.49亿元,同比还下降了1.74%。

还有高利贷隐患和捆绑销售之嫌

虽然从业绩数据来看,陆金所的盈利能力相当硬核,但是仅靠放贷业务单腿行走,其面临的政策风险,还是大了点。

小编在聚投诉网[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站上输入“陆金所”进行搜索,发现用户投诉的关键词,大多集中在“高额保险费用”、“服务费”、“担保费”、“不合理费用”、“高利贷”等。

根据最高法划定的年化利率红线: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资金年化利率,或在红线以内,但通过陆金所贷款的时候,平台还会收取服务费,搭售保险,左加一点右加一点,其综合年化利率,就开始在红线的边缘徘徊了。

以肖女士为例,网签20万,分36期,每月还9684.24元,还了30期后肖女士才发现还款含有服务费和保险费,每月服务费2060元,保险费是1320元,总计需还34.86万元,年化利率超过24%。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8月20日,最高法发布最新修订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利率上限为四倍同期LPR限额。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0年9月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以此计算,相较24%和36%,年化利率大幅度下调。

陆金所的擦边球,需要更加谨慎了。

此外,还有几位律师人士告诉小编,保险合同和借款合同,完全就是两个不相关的法律行为,搭售保险等费用,相当于变相要借款人在利息之外额外承担融资成本,可能涉嫌捆绑销售,九民纪要第51条里面有个关键,就是这些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等是否合理。不过,具体还要看双方签订的协议。

九民会议纪要第51条变相利息的认定: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借款人认为金融机构以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管理费等为名变相收取利息,金融机构或者由其指定的人收取的相关费用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提供服务的实际情况确定借款人应否支付或者酌减相关费用。

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在美跌破1美元

更重要的是,陆金所精心为自己包装的“金融科技”这个故事,在华尔街也并不新鲜。

有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在美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达到了15家。在国内网贷行业即将落下帷幕的情况下,转型金融科技成为这些互金公司的共同选择。

然而,就目前来看,这并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宜人金科(原名:宜人贷),从17年的高点53.08美元,一路暴跌,跌到现在仅3美元一股;

信也科技(原名:拍拍贷),也从17年的13.19美元,跌至如今的不到2美元一股;

还有品钛、简普科技、小赢科技等多家公司,更是跌破1美元,处于退市的边缘。

此外,受国际关系等宏观环境,及中概股在美遭遇信任危机和严监管等多重因素影响,自去年11月以来,阿里、京东等多家企业都选择回港回A。

根据Wind数据,今年1-9月,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数量为30家,截至10月7日,其中有13家公司收盘跌破了发行价。

由此来看,陆金所面临的上市环境,并不乐观,再叠加互金中概股先头部队股价的下跌和市值的缩水,市场恐怕对陆金所上市后的股价表现,难有太大的想象空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