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基金和股票的投资方式类似,入场时机是至关重要的。最完美的状态是在基金净值最低时满仓进场,在最高位一次性卖出。赚到最大差额的同时降低资金的时间成本。
但是美国华尔街有一句话,“要精准的踩点入市,比接住空中的飞刀还难”,说的就是这样的选择和投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基金定投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固定的时间把固定的金额投进固定的基金,以求尽量减弱基金净值高低波动带来的影响,分摊成本,降低市场风险。因此有人称基金定投为“懒人投资”、“傻瓜投资”。
然而很多投资者会发现,在实际操作的过程面临很多疑惑。资金投进去1-2周,甚至1-2月竟然都没什么变化,到底应该怎么操作赚钱呢?到底是月初买、月中买还是月末买呢?每次又要买多少?
其实,“懒人投资”并非撒手不管和一成不变,想要赚钱,必须要把握基金定投的关键几步。
基金定投的“微笑曲线”
人们一说起定投,就必定会提起“微笑曲线”。“微笑曲线”讲明白了定投原理。
基金定投的核心就在于分批购买、分散随机,让投资者不再有“择时”的困惑,长期定投也能平均投资成本,使得收益曲线不会像股市那样震荡起伏,从而相对降低投资成本。
下图例子是从2007年11月开始的每月定投(月初投资)和一次性投资的收益率对比,可以看到,投资者如果坚持在市场低迷时保持定投,那么当市场回升时,投资者就能“笑到最后”,而一次性投资还无法“笑起来”,依然处于亏损中。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表现仅供参考,不代表对于未来表现的预测或保证。
数据来源:Wind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例子显示了定投的原理——抓住最便宜的时刻。当你以固定金额进行投资时,在低位时会购入更多的份额,而高价位购入较少的份额,从而相对降低了平均持仓成本,等到价格回归到中高位时,利润就出现了。
基金定投误区不能踩
对于很多股民和基民来说,能够抓住底部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定投就是这个难题的一种有效解法,基金定投最大优点就是弱化了入市时机的选择,不强调进入的时点,而是重在坚持。但需要清楚的是,定投只是弱化了择时,但是随意的选择进入时点却会拉低定投的效率。
误区一:定投就是定期定额,一成不变
熔断期间、股灾期间,避开这个市场剧烈震荡的时期,停止定投,而改为观望,这种根据市场进行调整的定投方式会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
误区二:定投就是撒手不管
很多人定投是看准了定投的宣传语“傻瓜式投资”,觉得只要按照要求投了钱就坐等收益上门,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比如,即使你在2014年年中开始定投,完全开始于牛市的起点,但是如果在5000点没有自己的判断,而放任定投收益不管,那么很可能只能获得的是“纸面富贵”。
所以,做好定投,要从一而终,因为投资本来就非易事。
基金定投的关键几步
所以到底怎么样才能避开误区,赚到钱呢?到底是这个月的月初买、月中买还是月末买呢?每次又要买多少?
我们需要掌握这些小技巧!
决定资金量
定投的本质是长期的坚持投资,所以定投的资金要具有有计划、分批次的特点。一般定投的资金来源应该是每月工资、被动收入等可预期的稳定来源,并且要严格按照“不轻易使用”的原则来规划定投资金量,即规划出的定投资金最好是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的资金,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使用。具体到占用工资收入的比例,这个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决定。
把握定投周期
建议可以选在发工资或者收到房租的第二天进行定期定投;如果有时间关注市场,跟着市场走显然更加有效。定投间隔的时间也如此,可以按照“每月”或者“每周”来进行,如果想要进阶的话则可以参考股市大盘、板块轮动等动态调整。
懂得止盈退出
当接近微笑曲线的顶峰时,这时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和果断的决心,适时的退出市场能够保证收益,但是关于定投的止盈有很多说法,根据自己投资的目标不一样,止盈退出点的判断方式也有所不同。
目标达成法,顾名思义,就是定投的收益已经达到了你心中的收益目标,比如已经收益率超过20%,则一次性赎回止盈。
指数区间法,即根据对市场的判断,如果跟踪指数涨到了一定区间,则止盈,比如我们上面举过的例子,从07年高点开始的定投一直到15年的高点停止,但是如果此时不止盈,而认为“上证一万点”,则最终的收益可能就不尽相同了。
价值衡量法,这种方式其实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基金定投,要求投资者能够对市场有自己的认识,对于价值有自己的判断,会自行进行加码或者减码的操作。
没有一种投资方式是完美的,定投也不例外。
有人说,基金定投是一项懒人的投资方式。如果只是想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保存在定投账户里,那基金定投绝对不如放在工资卡里安全。
定投虽然可以分散风险,但是不能杜绝风险。基金定投相对便于操作,但一定需要学会判断市场,至少学会以上所提到的关键操作。
所以,定投不一定适合懒人投资,当选择定投这种方式去理财时,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到定投在短期存在亏损风险,微信曲线背后是长期坚持和市场判断的结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