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界顶级投资大咖送您60条投后管理与退出经验

创投界顶级投资大咖送您60条投后管理与退出经验
2019年04月16日 10:37 清科沙丘投研院

什么是投后管理?什么是好的退出?优秀的投后管理和退出会带来怎样的效应?投资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这些问题,倪正东、符绩勋、陈玮、吴彬等创投界顶级投资大咖,结合多年的创投经验,分享了他们的认知与体会。他们的答案看似简单,却把最深刻的道理讲得清晰、透彻。

我们整理了60条关于投后管理与退出的精华,希望你能在紧凑的阅读中学习投后管理与退出的方法,并深度探寻投资的意义。

哪怕只有其中一条能够让你受用或者引发你的思考,这便是此文对你的意义。

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沙丘学院创始院长 倪正东

Q:对于投后管理,您更倾向于放养式,还是会参与企业发展?

倪正东:我一般不太去参与被投资公司的管理,他们需要我做点什么,我会帮他们出点主意。比如他们需要找个人商量,我就跟他商量,他们需要我帮他融资,我就帮他去融资等等。

Q:好的公司不需要太多的投后管理

倪正东:我们做过研究,就是你的增值服务和业绩是成反比的,或者说没有直接关系。如果那个公司特别需要你,说明公司经营得不怎么样。真正帮你赚钱的公司,都是不需要投资人特别帮忙的,因为创始人能够带领团队跳过各种坑。

Q:如何看待退出?

倪正东:退出就像打德扑,最后30分钟非常重要,往往是最后三把牌改变了行业格局。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 符绩勋

Q:对于投后管理,您会做到多深?

符绩勋:每个企业的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很多时候项目初期就是投钱,然后需要在战略层面提供一些思考和看法。有时候我也会进入参与到管理层的协调,解决大家之间可能的矛盾。

东方富海董事长、创始合伙人 陈玮

Q:如何让投资人变成细分行业的“研究员”?

陈玮:我们专业基金团队一般有10—15人,每个专业基金的投资人一般会研究两个行业,而且每个季度或者每半年要跟团队做分享。你所研究的行业有什么新趋势,谁是最头部的,中国和美国分别怎么样,你都要非常清楚。这样,我们就把每个人都逼到了某个领域去做深入的研究。

Q:对项目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采用哪些投后服务策略?

陈玮:投资人对早期项目可能会操心比较多。我们天使基金每个月都会去拜访被投企业,为他们做贴身服务;对于成长期的项目就是规范服务,要有未来的退出安排,尽可能让它少犯错误,不要留下硬伤;对于成熟期的项目,我们要想办法建一个生态体系。比如他的客户,人力资源上下游这些东西,看看在我们的平台上能否帮他解决。

Q:站在退出的角度,如何对企业进行分类?

陈玮:凡是身处行业龙头,每年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管理团队优秀,以IPO退出的企业,就作为A类企业;在细分市场是龙头地位,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管理团队还不错的,退出比较明确的——可能是并购或IPO,就按B类企业对待;行业和管理团队一般,成长不稳定,退出方式也不明确的,我们会放到C类;行业一塌糊涂,企业严重亏损,管理团队流失,退出无望的项目,就是D类项目。

Q:如何对这些不同的企业进行投后管理

陈玮:我们的管理原则是确保A、强化B、提升C、处理D。所以做投后管理,一定要判断清楚企业的价值。

Q:退出可控吗?

陈玮:现在中国很多GP都采用“5+2”制度。七年的时间,我们能保证整个投资出去又退出吗?我不知道,LP也不知道。一般情况下,基金的投资期三年就结束了,后面都是退出期,但是在中国退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能控制投资,控制不了退出。

Q:在中国,退出有多难?

陈玮:在中国,总体来说退出并不是很顺畅,而且相比IPO或者并购退出的难度,更难的是你不确定什么时候能退出。因为IPO和并购退出主要是基于中国资本市场,如果资本市场不好,无论哪种退出方式都会非常难。

前海母基金执行合伙人、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陈文正

Q:如何看待退出的主战场?

陈文正:对于退出,我觉得A股还是主战场。A股门槛提高了,不到8000万不能上,但是在中国这种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所以我觉得A股的IPO政策会发生变化。

Q:如何通过并购实现退出?

陈文正:原来很多并购基金,通过和上市公司合作,来为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服务。现在国内开始出现一种专业化的管理人,就是通过投资来控股一家公司,然后改善这家公司,实现价值提升,再来寻求投资退出。

高特佳投资集团主管合伙人 胡雪峰

Q:投资人如何做到适度管理

胡雪峰:定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而且,定位不要受干扰。

Q:什么是投资灰度?

胡雪峰:投资灰度,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其实有很多管理问题是没法界定的,比如,你管还是我管?管还是不管?怎么管合适?这都是灰度问题,这就要靠对企业的高度责任感去补台补漏。

Q:好的项目不需要退出?

胡雪峰:如果投的是一个价值每年都在快速增长的项目,为什么要退?退出后,还能找到这种项目吗?找不着。你账上是放着资产好,还是守着现金好?肯定是手握股权,手握资产更好。

Q:对于退出渠道的选择?

胡雪峰:首选是IPO,但这是小概率事件;主选是并购,只要前面布局了很多,手上的牌多,那退出选择空间就会非常大;次选是回购,我们在所有的合同条款里都会签回购退出;还有技术设计,比如选择退股或者退LP份额。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 吴世春

Q:投资和投后有什么内在关系吗?

吴世春:我觉得投资逻辑跟投后管理是一脉相承的,你有什么样的投资逻辑,你就会用什么样的投后管理去服务他们。

Q:具体如何做投后?

吴世春:我总结的投后管理主要有两招,一是主动思考创业者的需求,去帮助他们;二是在这里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就是所谓的飞轮效应。

Q:投后管理的真谛是什么?

吴世春:投后管理没有一个特别科学、合理性的方法论,就是靠着燃烧自己,把大家聚在一起,用心去帮助创业者。

Q:如何理解投后管理中的“管”?

吴世春:我们要真诚地去帮助创业者成长,而不是去管理他们。管是管不了的,你老想着去管他们的财务,去管他们的方向,这是没有用的,我还没见过哪个项目特别是中早期项目,靠管理能把创业者从错误的方向上拉回来。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 李浩

Q:投资人什么时候应该考虑退出?

李浩:第一,当你没有办法帮助企业再成长的时候;第二,当企业需要你退出的时候。

Q:如何评判投后管理是否优秀?

李浩:就是看你和创始人之间的信任是否大于资本纽带的因素。作为一个好的合伙人和好的项目负责人,你要知道你在项目中得到的认可,主要是来源于你跟项目建立的信任和所做的贡献,还是仅仅来源于你代表一个机构。如果仅仅代表一个机构,说明你的个人能力在很多方面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Q:优秀投后管理的体现以及带来的效应?

李浩:你即使把股权退出了,创始人还希望你能留在董事会继续发挥作用,他有好事的时候,比如他看到一个新的投资机会,他不落下你,因为他觉得应该这样做。

道生资本创始合伙人 吴彬

Q:如何做投后管理

吴彬:在道生资本,我们的小伙伴至少要拿出1/3的时间深入到企业内部去历练、去帮助。投资人进入企业,有时候看着好像是投后管理,其实是在帮创业者经营公司发展,当然这个“帮”的心态不要自以为是,是双方沟通以后,对产品、市场或法律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

Q:担心投后执行不好怎么办?

吴彬:做投资就是修行,投前和投后要互相辅佐。如果担心投后执行不好,有些基本经营可能会违反股东利益,那么投前就要约定好。

Q:投后管理中,投资人容易遇到哪些问题?

吴彬:首先是股权结构不合理,早期公司股权设计太慷慨。第二是股权稀释、创始人的主权问题。大家要有约定俗成的一致行动人协议,加大创始股东的投票权权重。同时要把控融资节奏,避免低价融资。另外,在创业早期,要合理设置期权的预留,从而有效吸引、激励和保留员工。

Q:投后管理中,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吴彬:一是后续融资。要设置融资服务岗位,为需要下一轮融资的项目提供资本对接服务;

二是业务资源对接和人才对接。你投资一家企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平台在战斗,一定要有平台化思维;

三是战略方向。定期召开董事会/股东会,尽可能达成一致的经营管理思路及企业管理形式,完成企业蜕变;

四是帮助创始人提升个人能力。创业者的能力才是公司价值成长的关键。

普华集团董事长 曹国熊

Q:关于管理中的取舍?

曹国熊:每个人都是有一个管理半径的,你能够管理的最核心的几个人,最后也只能够覆盖这几个赛道。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取舍,知道边界感,有所为有所不为。机会非常多,有些机会我们注定要失去,就让它失去好了,你把属于你的机会给抓住就可以了。

Q:为什么说退出很难?

曹国熊:因为你永远找不到最高的点,可能你对这个创始人非常有信心,但他可能会做一些错误的决策,或者整个风口的时机已经过去了,没有机会了。

Q:关于退出方式的选择?

曹国熊:退出方式包括IPO、借壳、并购、回购、清算、股权转让这几种。

Q:如何看待IPO退出?

曹国熊:IPO是少数但很重要的退出途径,目前最主流的退出还是在国内、香港和美国。另外,IPO退出按照数量算其实也是不科学的,应该是要按退出金额算。因为在A股退出的时候,它的议价空间实在太大了。

Q:如何看待借壳退出?

曹国熊:借壳是背着包袱在走,要有承受能力。一般来说,在借壳过程中会有两个团队,并且这两个团队是背靠背的,互相不知道,其实就是AB方案。可能这个团队在做IPO,但另外一个团队是在走借壳这条路,因为各种谈判的过程中变数非常大。

Q:对于并购退出的理解?

曹国熊:现在上市公司有很多并购方式,比如直接并购,或者设立子公司专门去做产业并购,或者跟其他的投资机构一起设立并购基金和产业基金等。在国外,并购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在国内,非常成功的并购案例还不多。

Q:如何看待股权转让?

曹国熊:股权转让就是在各个过程之中卖老股,有卖的好的,但也有很多遗憾的,恰到好处的退出点并不好找。

Q:如何看待回购退出?

曹国熊:回购退出是不得已也是机会。通常所谓的回购,如果早期的话其实是创业失败之后又换到一个新的公司,然后把前面这家公司的股权移一部分到新的公司,表示大家彼此的一个联系和感情,很少有人能够掏出真金白银真正把它回购过来。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机会就是,原来你有20%的股权,到新的公司以后给你留10%,然后你再投一点钱,又变成20%左右的股权。

Q:如何看待清算退出?

曹国熊:清算是投资失败的退出方式,一般拿不回来任何的钱,无非是给一个公司画一个句号。如果你投资做得久了,到了公司做差的阶段,我自己心里就已经把它归零了。

Q:关于退出时点的把握?

曹国熊:退出时点是一个很难把握的点,可能我需要很多的失败之后,才能够总结出来哪个时点是最佳的,我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尽力把公司推到一个它自己能够hold住的最佳状态。

华盖资本创始人、董事长 许小林

Q:目前,中国的“募投管退”处于什么水平?

许小林:中国私募股权历经多年的发展,在募资和投资方面,现在已经达到了大学水平。但是在投后管理和退出方面的研究和积累,现在可能还处在初中水平甚至小学水平。而投后管理和退出,才是真正关系到基金投资回报的重要环节。

会投的是徒弟,会退的才是师傅。一个基金可能三年以内就可以完成投资,但是投后管理和退出可能需要七年到十年的周期,只有基金到期的时候,你才真正能评价这个基金的好坏。在这一点上除了靠时间积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我认为投资在“募、投、管、退”这四个环节里面超不过20%,真正赚钱的都是靠你投后和你选的退出时机,而不完全是靠你所谓的眼光。那些所谓靠眼光赚钱的投资人和创始人,都是在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你花多大的力气,就产生多大的收益。

Q:如何客观的评价一家基金的退出业绩?

许小林:有些机构并不提供真实的退出数据。还有一些机构,它的基金周期没有到完全退出的时候,所以它只能被迫用已经IPO的项目数据,这是一个非常片面的退出。

比如一个基金投了30个项目,只有五个项目IPO,这五个项目里面只有三个项目正好在统计的那一年里,那这三个项目就决定了机构那一年在IPO退出上的权重,但是它实际上没法代表基金的完整业绩。

基金最完整的业绩是什么?比如基金有10亿规模,历经五年或者七年的周期,等到完整的基金退出以后,整体基金的现金回报。

晨晖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 晏小平

Q:退出和投后管理的关系?

晏小平:对于一个基金而言,短期基金是五到七年,长期基金大概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在这样漫长的基金周期中,投资人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服务、增值、赋能,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的有效退出。

Q:如何理解IPO退出?

晏小平:无论是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市场最主流的高回报方式都是IPO。不过,IPO的优劣势也非常明显,优势就是高回报,有较好的流通性;劣势就是像过独木桥,门槛很高、审核很严、周期很长等等。

Q:如何理解并购退出?

晏小平:这几年,并购退出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主流的方式,上市公司对并购的需求是越来越强烈,而且市场机制对并购政策的倾斜也越来越好。在退市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导致很多有买壳、卖壳或者保壳需求的A股上市公司,主要靠资产重组来推动企业发展。

Q:如何理解股权转让?

晏小平:第一是隔轮退,比如我投资了A轮,接下来的一轮我会继续跟,然后再下一轮的时候,我要考虑退出,也许退一半也许少退一点;第二是产业投资人去收购。在这一点上,BAT是很活跃的。比如阿里巴巴全资收购饿了么,就是典型的产业投资人去做收购。现在这类退出机会越来越多了。

Q:如何理解回购和清算?

晏小平:回购是最后的安全垫,唯一的不确定性就是,公司如果出现比较大的风险,没有了回购能力,即使有回购条款,也很难保证你的收益。

关于清算,按照公司破产清算的规则,对于剩余资产,首先是债务人优先分配,而真正的股东能拿回的钱已经是微乎其微了。

Q:如何权衡退出方式?

晏小平:作为基金管理人,从IPO利益最大化来说,只要企业符合预期,尽量往IPO的方向走。但是一旦有不达预期的情况,我们要尽可能的止损,最终选择相对多赢的局面。

Q:投资决策前是否考虑好退出?

晏小平:对于中后期的投资,在投资之前,应该把退出作为一种策略上的考虑。但是对于早期投资,投资人看到的是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和愿景,所以至少从策略上不会过早的去考虑退出。

Q:退出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晏小平:经济周期与产业周期、政策监管和法律法规、证券市场活跃程度以及私募股权基金存续期。作为管理人,一定要把项目分门别类去管理,不能寄希望于所有的项目都能够IPO或者并购,尽量要抓住一些比较早的退出机会。

Q:如何看待投后管理中的“二八原则”?

晏小平:很多基金对于投后管理都是“二八原则”,即80%的精力帮助头部企业做服务、支撑,帮助他们发展得更好。而对于相对较弱的企业,也许存在行业的周期问题,我们需要给他一点时间,多反省、多想一些办法,投资人在关键点上给予一定的支撑就好。

Q:有很多LP会进行基金份额转让,当我们去拿转让份额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条款,以方便我们之后退出?

晏小平:当你去谈的时候,整个基金的组合最好是基本过了投资期,或者说投资的项目基本要过半以上,这样才能看清楚这个基金未来的收益项目的表现。如果这个基金才投了两三个项目,建议这种基金你要少介入,这跟你去参与一个新的基金是一样的。

Q:二级市场比一级市场更容易退出,但是为什么没有一级市场的投资那么热门?

晏小平:为什么二级市场的投资很难做好?其实跟人性很有关的,人性是很难博弈的。二级市场的股票稍微涨一点,你就会抛,稍微跌一点你就要斩仓,这样是很难挣到钱的。

但是对于一级市场来说,会被动的让你去规避人性的一些问题,你是被动的做长线投资,你只要选到好的GP,好的基金产品,投进去以后更多的是等待,基金退出一个项目就分你一个项目的回报,如果基金清盘就会把钱分给你。当然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也是保护你的一个办法。

Q:为什么说退出是一门艺术?

晏小平:因为退出包含了投资人对时机的判断,对行业周期冷暖的认知,对公司运营发展阶段的了解,对公司融资节奏的把握,对LP负责任的态度等等。有些项目的退出,不一定是创始人的利益最大化,却应该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综合利益最大化。

分享投资创始人 白文涛

Q:如何看待投后服务与管理

白文涛:只投不管,只投不赋能,只投不服务,是不会有好收成的。就像你把种子扔在荒野里,它也能长出苗来,而收成大概率不好。实话实说,没有哪个伟大的企业是靠投资人的服务和赋能才变得伟大的。但是如果投资人不对所投企业做投后管理,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投资人。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矛盾,但一定是并存的。

Q:如何进行退出?

白文涛:做一个好的投资人,投好很重要,退好更重要。关于退出,不一定非得等到企业IPO才退,可能在中间的过程中,你觉得对LP的回报差不多了,企业也成长到一定程度了,那你就可以通过并购或者是溢价转让等方式退出。如果等到上市,我们可能会挣得更多倍数,但是时间周期更长,资本的IRR回报未必会更好。

复星国际高级副总裁、复星全球合伙人、复星创富董事长 唐斌

Q:如何理解投后管理中的“工匠精神”?

唐斌:我们讲的工匠精神主要是在投后管理方面。为什么要提工匠精神?很多投资人大学毕业后到了一个单位,总觉得浑身是劲,拿着十八般武艺,总想着去杀敌,弄点儿项目。其实最好的成长是在存量项目中的成长。

我们的新人进来之后,我们一般会要求他在中后台,在尽调方面,在存量项目的管理方面,先参与,先去看看红灯项目是怎么造成的,就是先去看看一些不好的项目。你知道不好的项目之后,你会知道什么叫敬畏,什么叫失败。这样,你在做新项目时才会更为稳健。

Q:企业最好的管理是什么?

唐斌:一个企业,最好的管理是通过文化进行管理,通过价值观进行管理。关于价值观,我们也是在不断进化的。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李朝应

Q:战略投资人和财务投资人对退出的要求有什么不一样?

李朝应:财务投资人很少去排斥新的投资人,但是战略投资人通常是会排斥的。战略投资人很少要求你一定要三到四年就上市,是否上市对他来说没那么重要,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上市公司。但是财务投资人就会非常焦虑,你一定要三年四年就能上市,一定要有一个回购条款,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投资未来能够退出并获得一定的回报。

Q:投资项目退出的方式有哪些?

李朝应:第一种是IPO退出,这应该是大家最期待的,因为IPO之后,公司的股票就进入了公开市场的流动性;

第二种是并购。现在有很多的项目都是通过并购退出的,尤其是已经上市的公司介入到一些项目里面直接并购,它就可以给到大笔套现的资金,也可以给到大笔的股份;

第三种是转让退出。转让退出和并购退出是不一样的,并购退出基本上是公司整体出售,而且往往是卖了一个比较好的价格,而转让退出是指你自己转让退出了;

第四种是回购。回购退出往往是迫不得已的退出方式,基本上就是兜底了,因为这个时候基本上是IPO没着落,并购找不到,转让没人要,只好让大股东或者整个公司来买了。

Q:对于项目退出方式,相关的考虑有哪些?

李朝应:我们有多种退出方式,但是究竟选哪一种,很多时候不是小股投资的投资人能决定的,往往是综合了各种力量和因素,形成的一个最终的商业判断。有时候你投的公司特别好,年年都在涨,你肯定是不希望通过并购或者是转让退出的,你是希望它IPO的。但有时候公司发展得不怎么样了,你就想赶紧找个接盘侠,无论是并购还是转让,就是想把它尽快退出。

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 毛丞宇

Q:对投后的理解?

毛丞宇:当年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大家没有投后服务的概念。当时的想法是,投一个企业如果需要你一直服务,那基本上已经是投错了。

但是,竞争趋势使得投后服务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个服务的概念最早可能是李开复带动的,那时候创新工场成立了类似于像孵化器一样的投资,然后提供了很多增值服务,同时又占了很多的股份,投后服务的概念就这样慢慢地在竞争的推动下成立了。现在,大家已经把投后服务做成一种标准化的配置了。

幂度发起人、追梦者基金创始合伙人 朱波

Q:投后管理的哲学是什么?

朱波:我奉行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创始人有需要再找我,所以我给创始人定了三条规矩,碰见这三件事,半夜三更都可以找我。

第一,公司的创始团队有可能发生裂变,一定要在事情萌芽状态时告诉我,我要救火,我会把他拉回来,因为我说服人的能力是极强的;第二,公司的钱撑不到五个月,一定要告诉我,我会想办法救他;第三,当公司的产品发生了重大的分歧时,一定要跟我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