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赚500亿,打脸狗不理!这家农民开的小破店,凭什么火了20年?

年赚500亿,打脸狗不理!这家农民开的小破店,凭什么火了20年?
2021年01月09日 09:00 大猫财经Pro猫哥

作者|云摇

来源| 金错刀(ID:ijincuodao)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

这家土里土气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店,早已经遍布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小吃NO.1”!

沙县小吃如今在全国有近9万家店,是肯德基的5倍,麦当劳的10倍。

沙县小吃全国分布图

麦当劳全国分布图

可以没吃过肯德基和麦当劳,但只有吃过沙县小吃才算是一个合格的打工人。

而且沙县小吃不仅在中国火,2018年,开到日本后,店内两层近 40 个座位瞬间坐满,日本民众顶着烈日排起长队,堪比网红奶茶店。

不仅仅是日本人民,对沙县小吃的热情,谁都比不过美国人民。

沙县小吃开到美国后,开业第一天,仅仅营业了 3 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被迫关门。

而且和老干妈一样,我们看来很low的沙县小吃,在国外属于高端餐厅,拌面3美元,蒸饺6美元。

在葡萄牙,当地的经理说,沙县小吃属于中高端餐厅。

20几年来,看似平平无奇的沙县小吃,早已经暗暗成长为小吃届的王者。

最土的小吃店

门店却是麦当劳的10倍

沙县小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土。

无论是时髦的大都市,还是小县城,沙县小吃的招牌都是大红大黄配色,几个大字配上贪吃豆的logo,就能开门营业。

而最开始的沙县小吃比这还土。

四根竹竿,撑一块塑料布,两个煤炉,伴只扁肉锅,就是沙县小吃的雏形。

最开始的沙县小吃,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

1992年,躲债在外的邓世奇在厦门摆了个路边摊,仅有一块斑驳的小黑板,上书歪歪扭扭的四个大字:沙县小吃。

他给小摊的定位是:一元吃饱,三元吃好。

因为便宜又好吃,小摊很快就火爆起来,一碗拌面卖1块钱,1天卖三四百碗。

后来他凑钱开了第一家门店,沿袭一元进店,3元吃饱,8元吃好的特色,很快就得到了附近工人们的青睐,虽然便宜,但流水量大,每天能卖五六百块。

短短几年,他就在厦门开了4家分店,这事传回村里,大家纷纷效仿。

毕竟在贫困的山村里,除了种地,做点小吃几乎是每家每户的拿手活,很快,更多的沙县人背起鸳鸯锅拎着木槌,奔向城市。

那个时候,赚到钱的沙县人回到家乡,还债的还债,盖房的盖房。

当时也不办理证照,开小吃店的门槛极低,工商局抓到只罚款 500 元,并不妨碍经营。

沙县小吃开始了野蛮生长。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福州城里最多时有 2000 余家沙县小吃。

福州市场饱和后,村民们开始往闽南厦门、泉州、漳州等地扩张,最后迅速占领省内市场。

后来沙县小吃更是迎来了后台最硬的爸爸——沙县政府。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沙县小吃成了正儿八经的国企。

1997 年,为了推广沙县小吃,沙县政府成立了“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小吃办”,为沙县小吃的发展保驾护航。

除了小吃办,沙县政府还在全国有 29 个城市设立了沙县小吃驻外联络处。

新人不会找店面,联络处会指导;新人上岗,政府培训;店面有纠纷,联络处会调解。

联络处,成为沙县小吃的情报中心。

除了出力,政府还出钱。

2004 年沙县小吃打入上海市场时,开一家店,县政府补贴 1000 元。2007 年,沙县小吃打入北京市场,前 100 家店,每家店铺补贴 3000 元。

在全沙县人的努力下,沙县小吃快速向全国扩张。

沙县小吃,“穷人”的深夜食堂

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沙县小吃开遍全国的最强武器,就是四个字:“大众路线”。

有知乎博主说:沙县小吃,就是穷人的深夜食堂。

吃沙县小吃的人,很多就是吃不起麦当劳肯德基的人。

比起其他快餐店动辄几十甚至上百的价格,沙县小吃大部分的产品都只要几块钱。

凭借产品单价10元左右的价格优势,抓住了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

没有收入的学生、外出打工的体力劳动者,乃至写字楼里工作的中产阶级,都是沙县小吃的常客。

能以很低的价格,就能吃到一顿热气腾腾、营养美味、口味多元的饱饭,是对一天辛苦劳作的最大慰藉。

沙县小吃在全国各地,承袭了本地经营到深夜的习惯,到了北方,门前的灯十一二点依旧亮着。

对劳作良久、刚刚下工的人们来说,沙县小吃才是穷人的深夜食堂,是一个城市的归属感。

那沙县小吃凭什么能卖这么便宜呢?

主要是沙县小吃几个爆款产品的独特搭配。

一个样式的菜品可以既可深加工,又可组合销售,产品之间相互搭配,提高菜品的丰富程度,还能降低食物的坏品率。

比如,一口大锅里煮上50个鸭腿,可以做成鸭腿饭、鸭腿面、鸭腿粉,顾客进门几分钟就能热腾腾的端上来。

批量化生产的同时还能兼顾多样化品类,实现控成本与提利润的双重目标。

沙县小吃能走向全国还有一个原因是:口味本土化。

很多吃过沙县小吃的人都说,不同城市的沙县小吃味道不一样,这是因为沙县小吃会根据地方调解口味。

鲁菜偏咸,青岛的沙县小吃便多放盐;滇菜嗜辣,昆明的沙县小吃里常加红辣酱。

有些店除了扁肉、蒸饺等地道沙县小吃外,还卖炒菜、炒饭等食物,所以沙县小吃在进入新市场时,总能在最短时间克服水土不服。

沙县小吃能够快速铺满中国,除了本身的口味和价格,还在于其开店的门槛低。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大部分的沙县小吃都是夫妻店,很多都是老公下厨,老婆收账。

很多学历不高的务工人员,投入个5、6万,就能在学校、社区等人流较大的地方,开个24平的小店。

这个模式容易复制,在福建可以开,在长沙也可以,在北上广深也可以。

所以沙县小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并不是口号而已。

20几年不涨价

就是它最好的服务

有人喜欢沙县小吃,也有人吐槽它。

人们对沙县小吃最大的吐槽就是服务不好,饭菜口味不稳定。

其中最狠的是,在消费升级的今天,沙县小吃已经配不上现在的消费者了。

确实,现在消费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食物追求精致,对价格的要求也不那么敏感了。

很多装修豪华,餐品精致,花样服务,价格奇高的网红餐厅成了人们的新宠。

很多以平价,亲民发家的餐饮企业也开始冲击高端市场。

像以平价小火锅起家的呷哺,装修越来越像网红快餐店。

内部装修一改原来的流水线风格,加入了更多文化元素,试图从原有的快餐向轻正餐过渡。

2016年,呷哺还推出了高端品牌“凑凑”,对标海底捞,进军高端市场。

呷哺的这些努力中,凑凑在适应市场,寄托了呷哺去低端化的希望,但消费者买单吗?

如今的呷哺被吐槽的最多是,平价火锅之王,不再平价了。

几年前,呷哺的小料还是4元一位,底料2元,人均30就能吃饱。

而现在锅底从4元到6元、9元,特殊的更是要16元,不断挑战消费者的底线。

呷哺成功的底层逻辑是快和价格低廉,一旦打破这个逻辑,即便再怎么说品牌升级,消费者也不那么容易买单。

还有之前火到经常排队的意式餐厅巴贝拉,在刚刚有大批顾客的时候,就开始涨价以凸显自己的风格。

但本来三流的口味,非要给自己定位米其林的价格,最终消失在市场上。

与他们不同的是,萨莉亚餐厅,从一开始就靠十几元的意面,三十元的披萨圈粉,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价格仍然没变。

便宜又好吃成了萨莉亚的灵魂标签,牢牢地印在顾客脑海中。

而沙县小吃同样如此,很多人说沙县小吃没有服务,可刀哥觉得,能坚持二十几年不涨价,就是沙县小吃最好的服务。

毕竟沙县小吃从一开始就定位鲜明,低价就是他的强价值锚。

结语:

还记得年初狗不理被骂上热搜,作为一家百年老店,为什么会引来那么多骂声呢?

因为狗不理一开始是一家亲民的,正宗的,价格实惠,面向普通大众的包子铺。

本来1块钱的包子,非要卖到几十块钱,消费者怎么可能买单。

顾客也不是傻子,同等价位完全可以选择更高端的餐厅。

沙县小吃确实有很多不足,产品单一,口味多变,服务粗糙,环境简陋。

但能坚持这么多年不涨价这一点,就足够让更多的“打工人”走进他的店里。

就像网友说的:沙县小吃店面虽小,也不够华丽,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统一的装修风格,相对统一的消费价格,总有沙县的气息。

吃老本的老字号没有未来,守初心的小吃店却能暖人心。

毕竟,市井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