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万字长文揭肿瘤治疗黑幕、大咖称常规体检毫无意义,我们听谁的?

医生万字长文揭肿瘤治疗黑幕、大咖称常规体检毫无意义,我们听谁的?
2021年05月07日 07:30 大猫财经Pro猫哥

作者|猫妹

来源| 大猫好规划(ID:damaoplan)

生死无小事。

大家最怕的大病,莫过于癌症。

但对于癌症,你仔细想过吗?

癌症到底可不可以对抗?

我们得了癌症倾家荡产去治疗,到底值不值?

最近,正好看了两篇文章,读完以后,想和大家聊聊关于癌症这件事。

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生张煜发表了名为《写给我挚爱的国家和众多的肿瘤患者及家属——请与我一起呼吁,请求国家早日设立医疗红线,遏制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医疗行为》的长文。

文中揭露公立医院肿瘤科室实际操作时的种种不规范:

医生给出的诊疗方案中,存在故意夸大病情并采用辅助化疗、没有依据下加用未被批准的药物、在化疗中替换药物等等。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尤其是文中提到的“肿瘤治疗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效果不佳,去了医院医生就是为了赚钱,最后很可能人没了,钱也没了。

很遗憾,这种印象并不完全是凭空想象,现实中诸如此类的真实事例不断在发生着,并且每一个真实事例都很可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碎甚至返贫。”

真可谓字字扎心。

让很多钱没少花、人没了的肿瘤患者家属心有戚戚焉。

里面的案例“一位医生怎样让患者花费增加十倍并且更早死亡”,更引发很多人的恐慌。

“结果就是患者被吃干抹净,当钱花完之后实在筹不到钱,X医生开始不闻不问”。

这比“钱花了、人没了”更吓人。

最近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先生早几年在公共场合的一篇演讲,又被旧文重发,里面的有些观点也被提炼出来放到标题上。

文章里的一些话:

“韩启德又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数据:我国40岁以上高血压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和脑卒中)发生率最高统计为15%左右。降低30%发生率,即降为10.5%,也就是100个40岁以上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只有4~5个人受益,还有可能存在药物副作用,加上服药的经济负担。

“他以美国一项研究为例,这项研究涉及7.6万例病人,55岁~74岁的男性,一半人每年测一次PSA(前列腺癌的一种筛查方法),一半人不做检查,结果怎么样呢?筛查组发现前列腺癌每1万人中有108人,对照组只有97人,前者增加了12%,也就是说PSA筛查以后发现的病人增加了。但是13年以后,结果是,这两组检查和不检查,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没有任何差别。

有研究表明,除去老年人,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死亡率并没有影响。

单看这几句话,还是挺悲观的。

先从韩启德先生的演讲谈起。

其实,很多说法,要讲求前因后果。

在韩启德先生的《医学的温度》这本书里,其实可以理解先生所说的背景。猫妹截取一段序言,大家可以看一下。 

可以说,韩启德先生的站位,更高。

从医者仁心的角度出发,讲求的是温度,从全民医疗的角度出发,讲求的是效率。

“我们现在的医疗出了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韩启德说,“在宗教强盛,科学幼弱的时代,人们把魔法信为医学,在科学强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们把医学误当作魔法。”

首先,我们要正视一点,那就是,医生不是万能的,治疗不是万能的。

尤其是在癌症晚期患者身上,治疗的效果确实不明显。典型的钱花了、人没了,这事儿太正常了。

绝大多数癌症晚期患者,治疗和不治疗的结果最终都是通向死亡,差别无非是,多活一段时间。

一段是多久,可能是个把月,可能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

如果单纯从生命延续的时间看,那么对患者亲属来说,确实存在“值不值得”的问题。几万、几十万花了,就是为了多活几个月。

如果从公共医疗效率来看,也存着效用差别。

“医疗费用”解决基本医疗问题时疗效非常好,而如果用在后期临床晚期病人身上,花很多钱但疗效很差。“同样的钱如果用在基本的医疗上,获益的人数就会非常多。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钱用到最合理的地方去”。

怎么叫把钱用到合理的地方?就是针对低概率事件要作出合理决策,从而降低危险因素,提高筛查干预措施的效率。

这也是为什么,医保对癌症晚期治疗费用的覆盖那么小,很多治疗需要自费。

这也是为什么,部分抗癌“神药”进医保的时候,引发了一些专家的担忧。

因为公共资源是稀缺的,如果在总额恒定的条件下,就存在互相挤占。

猫妹觉得,韩启德先生的初衷还是希望大家能对健康、疾病、治疗做出合理的预期、合理的决策,不要过度医疗、滥用,而不是啥事都听天由命,也不检查,也不治疗,直接躺平了,等待死亡

极端点,那人都是要死的,无非早晚。

但难就难在“合理”二字,尺度很难把握。

张煜医生揭露的当前肿瘤治疗中的“乱象”,存不存在?

不可否认的,有。但肯定不是普遍。

医生主观故意,还是客观能力不足导致的,还要不同的。大多数医生,抛开能力问题,还是心怀仁心。

作为吃瓜群众,不要让愤怒的心冲昏头脑。医患关系已经够紧张了,想学医的孩子已经够少了,不要再夸大矛盾对立了。

医学不是非黑即白,人体是复杂的,疾病是多样的,每个个体的细微差异,导致不同的判断。对于疾病治疗,虽然有指南,但指南不代表一切。而且,对医学界疾病的认识本身也在发展变化。比如肿瘤的治疗,理念方案也在更新,对医生的update的要求也很高,但实际上,大多数医生,忙于日常事务,一旦上班,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很多人应该看过这则故事。

退潮后,有个小男孩一次次弯腰捡起搁浅在沙滩上奋力挣扎的小鱼,将它们放回大海。他很认真,一只又一只。一位路人不理解:“这么多搁浅的鱼,你能全部救了吗?干嘛白费力气。”小男孩一边救鱼一边回答:“至少这条鱼得救了,它在乎。”然后将它扔回大海……

那么多鱼,哪条该救哪条不该救?鱼不知道,小男孩也不知道。

病人就是那一条条搁浅的鱼。

病人都想成为小男孩手里的鱼。

这也是为啥,很多人明明知道,钱花了人没了,也还想再试试,因为试了才有希望能成为那幸运的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

这也是为啥,大家有病了,都想往大城市跑,去大医院找名医生,一个看完还不够,还想多看几个,多找几个方案多听几个意见。

作为癌症患者家属,猫妹经历过无助、彷徨、怀疑、担忧……也看了不少患者家属在张煜文章下的评论,更多的还是叹息、无奈。为什么没早点发现,还有没有效果更好的药,还有没有办法减轻痛苦?

深深的无力感。

我们无法改变的太多,制度的,监管的,能力的……

我们能做的,好像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资料检索能力,具备一定的医学素养,能跟医生对话,以及,多准备点钱。

这也是为啥猫妹建议大家买百万医疗险,不是贩卖焦虑,而是即便人没了,钱还在。

想活的人,能少些负罪感,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存欲望导致了家人的困顿。

活着的人,能少些负罪感,至少已经尽力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