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大事!背后的新方向,你得看明白……

三个大事!背后的新方向,你得看明白……
2024年06月28日 17:02 大猫真探社猫哥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ID:caimao_shuangquan)

最近有三个事非常值得关注,他们背后,是一场非常必要的大调整。

第一个事,跟公募基金的薪水有关。

最近157位基金经理辞职了,数量不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募基金的薪水要做出限制了,现在的说法是最高290万。

一些基金已经开始退薪工作了,从2022年起,超出标准的薪酬要退还,8月份截止。

金融业的高工资人所共知,是过去几十年妥妥的金领行业。

2010年,金融业限薪先从银行开始。

当时薪水最高的是深发展银行的董事长纽曼,1741万,新规要求高管薪酬不得超过总薪酬的35%,后来纽曼就辞职了

又过了几年,券商也开始提这个问题了,当时关注比较多的,是中金,董监高一共领了1.68亿薪水,之后开始逐年限制,到现在也没结束,时不时传出来要大幅降薪的要求。

2020年,中金公司董监高中

有7位税前年薪超过1000万元

这么一来基金业就不能坐着不动了,2022年,基金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但是动作不大,结果连续两年的大幅亏损,让基民损失惨重,基金公司高层的高工资,惹了众怒。

2022年,基金行业亏损了1.1万亿

2023年,继续亏损4347亿,基民购买比较多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亏损8900亿,意见很大。

而管理这些基金的人,收入不受影响,高薪令人炫目。

已经进去的明星基金经理松松,年薪据说高达7000万,而收入过千万的基金经理数量非常多,还有一个不知真假的传说,说是某位明星经理一年的报销占了公司报销总额的一半,这就实在太夸张了。

更过分的是,公募基金的收入模式可称“神仙模式”。

他们的收入主要是根据基金规模提取管理费,跟挣不挣钱没关系,所以基金公司想要多挣钱,必须把规模迅速做大。

很多基金公司用的是造星战术,全公司之力推出一两个超级明星,然后用这些超级明星去疯狂扩大规模,不少经理以前管几十亿规模,后来迅速膨胀到几百亿、上千亿,规模上去了,业绩却越来越差

明星经理坤坤三年亏300多亿,他的公司两年亏1900多亿,这背后是多少家庭的血汗钱啊。

虽然亏得乱七八糟,但他所在的公司业绩爆棚,去年收入是125亿,净利润34亿,都是行业第一。

你说这合理吗?

第二个事,就是最近上面要求,“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

大白话说,就是“退金令”。

与此类似的,是2010年提出来、2020年重申了一遍的“退房令”,当时要求78家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

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发现他们老爱“扎堆”。

2008年之前他们是扎堆煤市,非常赚钱,但后来产生了罕见的煤电倒挂,于是这些资金又去了房地产。

在这种背景下,发出了央企的“退房令”,但这么一来,有些企业的收入、利润啥的都不如原来了,就有公司借着文旅项目、投资控股等等模式重回房地产,所以2020年重申了央企“聚焦主业”,严控“房地产行业参股投资”的意见,其实是给之前的政策打了补丁。

那为什么现在提出了“退金令”呢?

很简单啊,因为很多公司不让搞房地产后,他们就看上了金融,这让上面很担心

1、国有资产流失。

国资是我们经济的基本盘,很多公司觉得搞金融能吃肉,但他又没这个能力,通过各种渠道进来之后,发现搞得都是些高风险的项目,老挨打,这样国有资产就可能流失,这是不行的;

2、脱实向虚。

都知道金融挣钱,都往里冲,那这么一来,需要重资产投入的实业、制造业拿到的资源自然就少了,金融对就业、上下游产业的直接拉动能力是很有限的,但是实业不一样,一个大龙头起来了,能带动一个产业链上的公司一起都有好日子。

咋解决这个问题呢?

你不是哪挣钱去哪吗?那现在就把这些口子都堵上,让你专注主业、专注实业。

如果还有闲钱怎么办呢?

这两天也明确说了,要给予央企的创投基金更大的支持,鼓励他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就是要发挥长期耐心资本作用。

说白了,鼓励你干实体,当耐心资本,别再玩加杠杆的金融了。

这篇文章里已经提到了,就是在着手解决小银行的问题。

我们84%的银行都是这种村镇的小银行,2007年第一家设立,后来发展到3000多家,本来呢,是想让这些银行服务三农的,这是很多大银行够不到或者不愿意做的事,结果呢,搞了十几年发现问题不小:

1、很多银行不甘心服务十里八村,通过互联网银行,一个小银行实际上可以全国展业,他也没啥优势,就纷纷用高息吸引储蓄,最疯狂的时候,承诺18%的收益;

2、但他们的挣钱能力有限,所以息差跌倒了1.6%,基本都是亏的;

3、光亏损也就算了,很多小银行里还有不少坏人,大股东把这些银行搞成了提款机,借钱不还,更可怕的像之前某XCF集团,控制三家小银行,用一个APP,居然搞出来400多亿的大窟窿,最后还是地方兜底,这就完全跟设立他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所以,从去年开始,对这些小银行的整顿已经上了轨道。

其实,除了这三件事,还有一些事情值得关注。

  • 比如,现在很多银行的理财部门正在被排查

  • 比如,基金代销和基金评级的名单也出来了,不在名单上的以后搞不了这些业务;

  • 再比如,以前很多银行代销私募产品,以后,这些都不行了

……

这些事背后的大趋势是比较明显的——对金融业的大调整正在进行,以前能干的很多事以后不能干了,以前能挣的很多钱以后也不能挣了,想让钱流向哪里,也是很明确的。

  • 1、尝试不成功的,会逐步退出,比如有些小银行

  • 2、对于很多杀入金融业的冲动,会直接拦住,已经进来的,要退出,比如央企的退金令,鼓励他们脱虚向实

  • 3、对于很多存在风险的渠道,会被堵死的,比如银行卖私募

  • 4、通过对银行、券商、基金的限薪,降低这个行业的膨胀冲动,引导他们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这在基金行业是看得很清楚的。

前面说到,为了追求规模,很多基金公司都有造星运动,明星经理得拿业绩说话,所以很多基金经理的管理模式像押注似的,追涨杀跌、快进快出,押注成功就一鸣惊人,不成功就重头再来,反正都不是自己的钱,他们哪有压力?

因为有这些“神仙”存在,市场没有了压舱石,有资本的没耐心,有耐心的没资本,股市向好很困难。

对大公募的定位,就是压舱石,如果你觉得没意思,可以转私募,靠能力挣钱,限制不了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