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华为腾讯阿里,都有这一个共同特点

陈春花:华为腾讯阿里,都有这一个共同特点
2020年05月18日 18:30 经理人网

“比尔·盖茨说微软离死亡只有180天,但是华为明天就会死亡”。面对未来遥不可及同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危机,任正非总是如屡薄冰。

华为、腾讯、阿里这几家堪称伟大的中国企业,都是从一次次危机中淬炼出来,把应对危机变成企业经营的本能。

企业该如何与危机安然共处?这个问题可以从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正和岛首席管理学家陈春花新书《危机自救:企业逆境生存之道》中找到答案。

作 者:陈春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正和岛首席管理学家

编 辑:一 一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在每个危机时代,都会涌现出一批成功的企业。

当我从这些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寻找根源时,发现其实是一些常识。

这点让我非常兴奋,因为特殊时期、特殊手段造就的成功,其他企业很难复制学习。而常识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借鉴的方式。

1

优秀的管理者没有追随者

在危机中,没有地图可依靠,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在动荡与模糊之中,所以组织必须在危机中拥有自己的“指南针”。

这个指南针,正是领导者本人。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首先要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其次要有担当及高效的行动力,再次要具有经营意志力,最后要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1. 优秀企业把危机当作经营条件

最优秀的领导者并不要求别人为他服务,而是为共同目标服务。最优秀的领导者没有追随者,而是与大家一起奋斗。

这次疫情发生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来到武汉,随后做出专业理性的判断,把责任扛了下来,正是这样的表现。

在我所做的领先企业研究中,那些超过100年历史的公司都有着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总是把危机作为经营的条件而非制约因素,他们的领导者总是能够让自己的企业在危机中找到解决方案。

2. 为什么同样起点的两家公司,结果全然不同?

在持续的研究中,我常常发现,何以两家公司的外在环境相同,创业者的出身也类似,却在几年后有着全然不同的结果?

归根结底是领导者的经营意志力不同使然。

华人李文正家族的企业力宝集团,总资产超过200亿美元,是目前印尼最大的连锁集团。

此前接受采访时,李文正表示:“经历了印尼政治动荡、经济波动等各种时代大转变,我养成了高度的危机意识,感觉前程似乎总是风云莫测、祸福未卜。”

但是我也从中悟出:如果能够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时刻保持危机感,针对每件事情都深入分析,那么当你发现危机时,就是生机了。”

3. 谁都不应该认为疫情是个机会

与许多人说“非典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不同,马云自己从来不这么说。他有更高明的阐述:“非典时期,谁都不应该想到,这是一个机会,而应该想到,大家碰到什么麻烦,我们能够怎么帮助大家。”

在危机来临时,一家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仅可以帮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以帮产业合作伙伴、顾客以及遇到危机的人和机构。

比如这次疫情期间,阿里免去所有天猫商家2020年上半年的平台服务费;波司登捐赠15万件总价值3亿元的羽绒服。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员工获得集体认同感的重要因素,而这正是企业社会责任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越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越需要强调责任、担当,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管理能力。

2

企业生死成败

在于4个关键行动

事实上,危机一直都在,无论是资源、环境、技术、市场还是病毒,其实都处在不断被调整、被更新迭代之中。

危机最激烈之时,往往也是企业自我激活的最佳时机。如果企业只有在顺境下、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才能实现增长、获得绩效,这本身就是一种危机。

总结领先企业在危机中的实践,我发现在危机之中,有4个行动特别关键:

1. “慢悠悠”的企业,未来都活不了

在危机巨大的时候,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活下去?答案是,那些以效率取胜的企业。同样的事情,你比别人做得快、做得早就会变得主动;不同的事情,布局早就获得先机。

企业没遇到危机时,每位管理者都会说,要强内控、降成本、增效益。但在顺境之下,这3部分的工作并未真正落实到位,真正成为企业运营的习惯,还顺道掩盖了许多做不到位的东西。

所以在形势一片大好的环境里,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其实不堪一击。一旦危机来了,问题会一下子暴露出来。

2. 真正优秀的企业,不会去赌

危机带来许多不可预测性。这时企业面临的最大考验,不是能否预测正确,而是能否动态应变,做好一次次调整自己的准备。

真正优秀的企业,不会去赌、去预测,而是训练自己不断进化去应对变化。所以第二个关键行动是模式创新。

危机带来的变化,导致无论是业务模式、商业模式、运营模式还是工作模式都有可能需要创新。

比如倒逼企业重新设计商业模式和产业组合。在餐饮企业喜家德看来,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不一定要赚所有人的钱。所以研究卖什么产品很关键。病毒在高温下不容易生存,现在人们不太敢吃凉的了,就要多增加热的品种。

喜家德专注卖饺子几十年,从最开始推出外卖时就很谨慎。但在这个阶段,喜家德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强烈建议同行一定要加大力度研发适合做外卖的产品。因为这是救命稻草,不能被动等待。

3. 从关注竞争对手,转向关注自己

第三个关键行动是转换经营思维。能够帮助企业最快响应危机的,是自身的核心业务能力,也就是要以“我”为主,从平时的关注他人转变为关注自我。

在日常运营中,大部分企业习惯性地从“对手”的视角,来展开自己的经营活动。但在危机中,这点恰恰是需要彻底调整的。

我想转述曹德旺的观点来跟大家说,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一次采访中,曹德旺在回答中小企业困难时说:“哪个企业账面资金会超过3个月?我们整个企业预算就是,资金要控制在3个月以内,周转天数一般为100-120天,3个月是正常的。”

记者反问:“那挨不过3个月怎么办呢,倒闭吗?”曹德旺回答说:“挨不过3个月是你自己的事情,企业必须自救。”

在曹德旺看来,此次危机每个人都困难,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等政府来救,“真真正正的救助是自救,首先要想办法自己救自己。建议大家现在冷静一下,自立一点儿,想想企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尽最大努力去解决问题、渡过难关。”

好的管理者在环境好时,承认是行情助力;当环境不好时,只把环境当作经营条件,绝不是经营的借口。

4. 企业是被顾客淘汰的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指出,“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企业终极解决的都是顾客问题。

企业家必须设法满足顾客需求。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当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把物品转化为商品,才会有企业存在的价值。

我在《冬天的作为》一书中强调,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顾客在哪里。企业自身的产品并不会最终影响企业的前途或者成功,而是由顾客来最终决定。

所以能够让企业摆脱危机的外部力量是顾客,只要顾客和你站在一起,你就可以抵抗危机、获得生机。

很多时候,企业以为是被危机淘汰了,究其根本还是顾客淘汰了企业。

越来越多的成功属于那些有行动、懂顾客、愿变化的企业,而不是那些只关注规模、寻求稳定的企业。

3

危机中不靠裁员,靠什么?

在危机中,保有现金流才可以让企业获得应对危机的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企业把有效价值做到极致。

如何才能做到?有3点:

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破产的三星这样自救

面对危机时,降成本依然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企业自救方式。根本目的只有一个,保住现金流。

三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崛起的案例,总是给我极大帮助,我再次分享给大家。

1997年11月,亚洲金融危机风暴席卷韩国。在它发生1个月后,韩元迅速贬值,由850韩元兑1美元下跌到1500韩元兑1美元。

三星当时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了详尽分析,得出结论:三星已经倒闭了,光汇率损失就达到了30亿美元。但他告诉自己要活下来。有了活下来的强烈意愿后,三星开始制定结构调整行动计划,用1年的时间完成。

第一阶段是克服这种危机,让一家已经倒闭的公司活过来,包括确保现金流、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等,甚至规定了每一个行动的细节,比如减少公司司机数量,鼓励管理层自己开车;免掉大型会议的聚餐;专务人员乘飞机只坐经济舱;会议室不再放置饮料;工厂也不再发免费制服等等。

第二阶段是确保公司的竞争力,想办法转变业务模式,朝着真正有价值的方向做一些“加法”。就这样,亚洲金融危机后,三星反而一举成为全球消费电子的行业领袖。

所以,企业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显然要尽可能压缩投资支出,暂缓一切不必要的投资现金流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考虑出售一些非关键资产来自救。

而对于具有良好现金流的企业而言,我也依然建议重构自己的成本能力。

因为应对不确定性是一种常态能力。

2. “冬天”也不宜过于谨慎

如何在做业务“减法”的同时关注“加法”,是开辟现金来源的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

经历过2000年网络泡沫的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在此后的一次采访中曾说:“如果在‘冬天’里过分谨慎反而会丧失机会,对长远发展不利。”

在每一次危机中,都有企业能够快速评估业务价值,及时做好“加减法”。

比如,三星在挑战极限式降低成本的同时,却加大了芯片厂的投资,理由很简单:在行业低潮时期进入,可以在将来行业回暖时获得更高回报。如今看来,这无疑是一个最正确的决定。

顺丰就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借航空运价大跌之机,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包机5架的协议,专门用于运送快递,第一个将民营快递业带上天空,这让顺丰在服务时效性方面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干线,即便头一天下午6点取件,第二天一早也能收到。通过租飞机,顺丰实现了全天候、全年365天无节假日派送,为顺丰的“快”奠定了行业引领者的地位。

3. “最长的脚趾最先知道疼”

通常,一家公司资产的50%-90%都是无形的,包括员工、观念、顾客等。但现实中有多少公司认真地分析过这些资产,或者计划过如何保护这些资产呢?

多年前,我在讲课时曾问过:企业最重要的3项资产是什么?许多企业家和经理人参与了这个课程,但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出来。其实这3项资产是:员工、顾客和文化。

员工在一线,离顾客最近,也最熟悉公司,所以释放员工的能量,依靠员工的创造力,往往能够获得最直接的绩效。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一位经理去视察一家医院,他看到一位工人在拖地板,就问这位工人,地板干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这位工人解释说:“干净就是你不但可以看到地板的反光,而且可以在地板上看到电灯泡的影子。”

这次经历提醒了这位经理,只有那些干具体工作的人才最清楚怎样去满足顾客。

正如俗语所说,“最长的脚趾最先知道疼”,一线员工对市场、顾客的敏感度,有时会超过管理者。如果管理者愿意给员工授权,员工会贡献出很大的价值。

也许大家还记得,正是“非典”期间员工的建议,成就了京东。2003年以前,京东还和电商没有任何关系,是家主要卖CD光盘和刻录机的公司。

突如其来的“非典”,让京东21天亏掉了800多万。当时京东账面上有2000多万资金,只能撑3个月了。而传言“非典”至少要6个月才能过去。

不得已之下,刘强东把12家店全部关闭,大部分人员暂时回家,只有他自己和6名员工留守办公室。

其中某一天,一位留守员工突发奇想:“我们为什么不在网上卖东西呢?”刘强东觉得他的想法很好,于是大家开始每天泡在网上。因此许多年后,刘强东才会说,是“非典”成就了我,成就了京东。

所以在危机之中,优秀的企业会想办法留住员工、留住人才,甚至是借助危机,吸纳其他企业流动出来的优秀人才。

这些企业很清楚:企业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好的人才结构,企业持续发展完全取决于人才本身。

此外,还有3个企业在危机中自救的关键因素,比如极速调整认知,学会与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共处;优秀公司的4个底层逻辑;以及企业未来的5条变革之路等。篇幅关系,不一一展开。

危机会导致一些长久性的、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重构价值与格局。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

我相信:那些活在未来的人,所能做的就是与现在的自己作斗争。

来源丨正和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