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论”的三大逻辑错误

“中国产能过剩论”的三大逻辑错误
2024年04月30日 09:32 经理人网

所谓的“产能过剩”,只是美国遏制中国强大的目标手段。

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铁了心要用“中国产能过剩论”来打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想置中国电动汽车、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于死地。特别是作为经济学家的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以违背经济学家良知的方式,反复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但是,这一切正在沦为经济学笑话、国际笑话、时代笑话、历史笑话。就目前耶伦们发表的言论来看,“中国产能过剩论”至少存在三大逻辑错误。

第一个逻辑错误:产品出口就是产能过剩。耶伦们的逻辑是,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光伏、电池等产品,都需要出口到欧美市场,于是,就认为中国出现了产能过剩,就要求中国压缩产能。否则,就会伤害全世界的企业和工人。我们不禁要问,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飞机,出口的多还是自己使用的多,波音公司是不是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应当压缩产能呢?还有,欧美发达国家生产和制造的芯片,主要是出口还是自用,是不是也是产能过剩,应当压缩产能。其他的,还有很多很多,欧美国家生产的产品,都大量销售到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否都是产能过剩所致,都需要大量压缩产能呢?很显然,这是“双标”,也是“莫须有”,是面对中国新兴产业兴起,想用“产能过剩”的手段疯狂打压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并以此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只是,在逻辑上是错误的,甚至是致命错误,既不符合经济学原理,也不符合经济学逻辑。否则,按照耶伦们的逻辑,应当所有的国家都维持自产自销格局,企业和农业生产者等,也应当自给自足,回到原始社会中去,而不能进行商品流通、商品交易。否则,就是“产能过剩”。

第二个逻辑错误:技术先进就是产能过剩。在耶伦们指责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政府给予电动车、光伏等国内清洁能源产业相关补贴。耶伦声称,中国之所以会提供大量补贴,就是为了在这些行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而因为补贴变得廉价的中国产品,对美国及其盟友产生了负面影响。她甚至煞有介事地称,中国此举会扭曲全球市场,伤害全世界的企业和工人。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美国媒体彭博社不久前发表的一篇分析报告,对美国指责中国新能源汽车出现产能过剩提出质疑。报告显示,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绝大多数排名靠前的汽车出口商产能利用率均处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美欧面临的问题是企业效率不如中国企业,而不是中国“产能过剩”。报道还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产品出口占总产量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韩国等主要汽车生产国。如果中国确实存在“产能过剩”,可能会导致大量停车场挤满了未售出的新车。但彭博社综合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与行业协会数据分析,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并不高,无法得出“产能过剩”的结论。

今年1月,有数据显示,美国一辆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为60544美元,比燃油车高出约13000美元。有媒体统计过,在美国,4万美元以下的电动汽车选择仅为在售车型的1/10。问题显然不是出在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的补贴上,而是出在美国电动汽车等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上,出在美国企业生产的电动汽车等的成本过高上。不自找原因,却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也就难怪连欧洲网友都无法理解,《金融时报》网站相关报道下方的一条帖子这样写道:“起初说中国在绿色能源方面做得不够,现在突然指责他们做得太多。美国为什么不能闭嘴,而是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第三个逻辑错误:产能过剩美、中国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水平高、成本低、竞争力强,给美国企业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大,于是,就把责任推给中国,认为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产能过剩”,会伤害美国企业与工人。这种逻辑已经没有多少市场经济含义和经济学内涵。耶伦们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假装不懂。原因就在于,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最强劲的对手,必须对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打压,必须遏制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所谓的“产能过剩”,只是美国遏制中国强大的目标手段。显然,中国是不可能答应的,也是美国说了不算的。这种把经济逻辑扭曲为政治因果关系的行为,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这样的行为,即使放在“模糊经济学”中,也是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是“丑陋经济学”的一种表现形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