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舆论陷阱,抛开资产谈负债毫无实际意义

警惕舆论陷阱,抛开资产谈负债毫无实际意义
2024年05月16日 12:52 界面

伴随着各家国企陆续公布2023年财报,动辄万亿的资产负债让众企业陷入了“亏损”“资不抵债”“破产”“经营失败”的舆论泥淖之中。

“总负债超3万亿,14亿人养不起中国电力!”

“烟草、石化、铁路,齐齐亏损……”

“全世界都被中石油的巨额债务震惊了。”

其实不太理解,全世界咋这么大惊小怪。“震惊全球”的中国石油2023年末资产负债率是40.8%,今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39%,而老牌的全球知名国际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道达尔能源、英国石油(BP)2023年末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3.5%、53.6%、57.9%、69.5%,全部高于中国石油。

在大量互联网小号发出的语言混乱的短消息甚至干脆由AI自动生成的文章中,国有企业“频传噩耗”,看得人脊背发凉。一条条耸人听闻的爆炸性标题下鲜少看到要素完整的财务指标分析说明,更有甚者直接给一众企业扣上了窃国的帽子。偶尔有较真分析说明的博主,也被无情淹没在一个个抓人眼球的“震惊”“愤怒”和“!”中无人问津。

其实,负债是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仅一个负债数值对于考察企业经营状况并没有实际意义。同样是一万亿的负债,对小企业和大企业的概念完全不同,所以衡量企业的债务水平是否适度,通常不能用债务的绝对规模,要结合资产等数据来对比分析,也就是通常使用的资产负债率等相对指标。

以中国石油为例,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611.5亿元,同比增长8.3%;资产负债率40.8%,比上年末下降1.7个百分点,为近13年来最低,财务状况持续稳健。从第三方评级来看,国内外权威评级机构长期以来对中国石油均维持国家主权级信用评级,即认可中国石油的资产优质、现金充裕、信誉良好。

所以,中文互联网上这一波关于国有企业万亿负债的风起云涌,到底是误解之后的义愤填膺还是故意搅动网上舆论?如果是故意,那么这些充斥着阴谋论和假新闻的互联网小号是单纯为了博眼球吸引流量还是出于更复杂更深远的目的不遗余力地抹黑国有企业?

以能源企业为例,因为油价电价事关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企业背负大量关注无可厚非,但如果关注、误解和焦虑的合理情绪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成为造谣攻击企业甚至国家的抓手,就不得不令人警惕起来了。

从1973年的石油危机到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乃至当下的全球变局,无不提醒着我们能源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作为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作为其他领域安全的依托,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了,要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对以能源为代表的核心资源、核心行业有着高度的监管和多方面的要求。

只从“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这一方面来看,随着国内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为了充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内油田普遍进入了二次采油甚至三次采油,开发成本不断上升;对于资源丰富的超深层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也需要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注入,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渤海湾等重点盆地取得一批重大突破和重要发现,中国石化围绕塔里木盆地顺北新区带、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煤层气等地区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海油聚焦海上原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与此同时,这些能源企业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前哨先锋,既是中国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和话语权提升要据,也从能源来源、战略通道、合作机制、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全球发展环境巨变与全球思潮剧变互为表里,国际舆论交锋激烈频繁,境内境外国有企业都已经成为了舆论战的靶子。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切实承担好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是发展的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涉事相关既要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也要有破除谣言、答疑解惑的底气和耐心,从而更快更好地肩负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