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薛婧
近一段时间,哈尔滨星网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网动力)董事长刘辉很忙碌:选购设备、组建团队、融资、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哈尔滨新区对商业航天领域有积极的政策支持并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打造‘中国星谷’,加速推动商业航天供应链企业落户,大力支持商业航天研发成果落地转化。这样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刘辉说。
隆冬时节,哈尔滨新区产业投资集团围绕哈尔滨新区智能机器人岛建设抢前抓早:图纸会审、审核施工方案、工程量清单编制审核……
“为了保证智能机器人岛项目2025年3月1日复工,力争在2025年9月末具备装修和设备安装条件,各项工作必须早谋划早实施,为达到区委区政府既定的形象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哈尔滨新区产业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丁一说。
企业加快发展心切,政府推动建设志坚。在哈尔滨新区,一股政府、企业同向发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热潮涌动。
“我们坚持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理念,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力打造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地,不断激发攀高向新、以新迎新的澎湃动能。”哈尔滨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肖彬一语阐释这一热潮形成的核心所在。
星网动力研发团队正在准备推进系统测试
以改革破题 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哈尔滨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董方说,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和自创区哈尔滨片区全部在哈尔滨新区范围内,因此,新区统筹推进自贸区与自创区“双自联动”,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努力打造全省体制机制最灵活、资源供给最齐全、要素获得最便利的科创环境。
新区以深哈产业园为载体,对标对表、学习复制深圳创新发展经验,带土移植新型工业M0用地等135项改革举措,创新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等首创改革。深哈产业园被国家确定为科技赋能东北振兴示范样板,目前园区内集聚了华为鲲鹏、北科生物、思灵机器人、东软、奇安信、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代表性科技领军企业,数字经济、生物经济产业集聚度达79.6%。入园企业中,500强控股企业4家,上市公司控股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独角兽控股企业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
新区还组建了全省首个区级科技局、全省首个人才服务公司,探索推进综保区外保税维修试点、外籍专家签证便利化等改革。集聚各类投资机构206家,引进哈尔滨科技大市场,截至目前,累计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5.3亿元。
星网动力研发团队研发例会现场
2024年6月,哈尔滨新区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是新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是全国第一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专业促进机构。该中心包括进行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制定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与服务;公共政策咨询和政策研究;公共技术共享支持等功能。该中心成立以来,一直持续面向全国招揽各类人才。
与此同时,启动建设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通过为科技型企业进行权威全方位画像,实现对科技型企业精准配置科技扶持政策和金融机构融资服务,以创新金融手段为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科技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我们还在全省率先打造了‘科技经理人’工作室,组建全国第二个、全省第一个区级科技大市场。”哈尔滨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喆说,目前,新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科技经理人配套政策以及科技大市场的构建方案,并将于近期出台,从而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创新浓厚氛围。
聚集成果转化 锻造产业振兴硬核实力
2024年7月8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重大成果转化对接会在新区成功举办。会上,哈医大基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高旭团队全面展示了全人源抗体药物技术平台项目的最新成果,从抗体药物的特点优势、平台技术来源、项目专利成果、企业落地需求及用途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推介。目前,该团队在新区成功注册了玖康隆(哈尔滨)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又一项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成果在新区落地转化。
多年来,新区坚持充分依托我省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为我省探索出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的实践路径。
2023年底,哈工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落户新区,它作为省、市、校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既是哈工大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引进集聚高端人才的示范平台,也是哈工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承接先研院科技成果落地,哈尔滨新区专门规划了26万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建设“中国星谷”“智能机器人岛”等园区,解决了先研院企业产业化厂房需求。截至目前,先研院已孵化企业26家。
“我们还承办了国家‘十三五’科技成果路演等科技活动,常态化开展院士、教授、专家新区行,千方百计让更多的科研团队了解新区,将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新区产业化。”哈尔滨新区科技局局长王迪介绍,目前新区已打造国家级研发机构16个,建成省级以上孵化器34家。8个院士团队的20余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哈工大智能灵巧手、哈工程智能水下无人航行器等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在新区落地,2024年全年就地转化科技成果477项,占哈市的44%。
近年来,新区科技项目实现量的显著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建成投用,成为服务全国航天领域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国之重器;2024年新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78家,占全市的41%;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总量占哈市的39%;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量占哈市的30%。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已经成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工大卫星研发试验总部基地
发展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5年1月13日,“中国星谷”的“链主”企业——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大卫星)成功发射8颗卫星,至此,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完成10次发射,共发射24颗卫星。
据悉,工大卫星依托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院士团队组建,自2020年12月成立以来已进入国内商业卫星制造企业第一梯队,业务覆盖通信、导航、遥感、深空探测等诸多领域,在研卫星任务达百余颗,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工大卫星研发试验总部基地即将竣工投产,该基地将通过“5G+智慧制造”技术赋能,实现卫星柔性化、批量化、数字化智造技术的全面应用,具备年产180颗500公斤量级卫星的能力。今后,工大卫星将积极发挥卫星制造产业“链主”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助力龙江加速形成航天新质生产力。
“我们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打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王迪介绍,2024年年初,哈尔滨新区全面启动了“一岛一谷”特色产业园区的规划推进工作。“一岛”即智能机器人岛,将打造场景应用展示中心,推动工大博实、哈工大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共建黑龙江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引导宇树科技、科大讯飞等项目投产运营,力争到2026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一谷”即中国星谷,将围绕链主企业工大卫星,加速欧普笛、航天驭星等20余家商业航天供应链企业落户星谷,大力支持哈工大王常虹团队空间惯导技术等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力争到2026年,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智能机器人岛项目部人员在审查施工图纸
“我们将高标准建设智能机器人岛、中国星谷以及新材料产业园等新质生产力载体平台,创新实施企业定制模式筑巢引凤,推动智能机器人、商业航天、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融合集聚,同时带动新区、哈市以及全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王迪说。
中国星谷一期项目选址深哈产业园科创总部C2栋1~5层作为星谷大厦,建设航天产业数字化互动展厅和十万级超净公共服务实验室,用于航空产业产品展示和入驻企业产品研发。目前,工大卫星、星网动力等公司的优质项目已签约入驻星谷大厦。
智能机器人岛启动区一期已于2024年9月末开工建设,目标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地示范区、国内一流的智能机器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示范区、国际领先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该项目在土地出让阶段已开始招商工作,目前已有哈工大、哈工程等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1家确定入驻。在建设中,智能机器人岛的厂房尺度、荷载、空间要求等都将根据这21家企业量身建造,这也是新区根据企业需求实施定制化厂房建设的创新举措。
在新区,同样发挥“链主”作用的哈尔滨同创普润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超高纯金属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能全球领先。该公司主要建设了超高纯钛、铝、铜、锰等7条超高纯金属提纯铸造生产线以及超高纯材料分析检测研发中心。目前,7条产线已陆续试产,“新区智造”走向全球。
“江丰电子和同创集团打造的龙江学子创业园一期、二期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具有特色的电子材料及新材料产业园区,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与未来建设的三期项目一起形成百亿规模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新区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王迪介绍,不仅如此,2024年,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新材料科技产业化基地一期项目竣工验收,填补我国高性能轻量化、高精度结构件设计制造领域空白;新区航空航天产业获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区总产值比率已达23%。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