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唯一的信仰就是买房,何苦呢?

中国人唯一的信仰就是买房,何苦呢?
2018年02月05日 17:22 房太尉

“我们坚信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人生来平等,并被赋予了包括生命,自由以及对幸福追寻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引用了美国的《独立宣言》来诠释幸福。在男主角看来,追寻幸福就像是每个人天生的信仰。有的人一生追求幸福,也有人一生追求房子。有一位中国企业家说:“中国人买房像是一种宗教。”这话似乎有点道理,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买房的确是伴随一生的信仰。

父母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步入社会,很多人是在父母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信起了“买房教”。本来嘛,工作、生活的压力已经够大了。可家里人也跟我们施压:“趁早买房,安定下来,可不能这么晃悠着了。”而且,让我们听一次还不够,买房这事儿,每逢佳节倍“磨叽”。爸妈就像传教士一样,凡是得到机会,不管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聚会,一定马不停蹄地向你传播信仰。他们语气舒缓、态度和善,又让你完全不好意思残忍地拒绝与之沟通。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耐心,是他们逼你就范的最大诀窍。

直到有一天,你终于被说动了,买房对你不再是耳旁风,而是内化进了你的思想深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成为买房教的教徒了。为了给信仰“充值”,你还要打怪升级,经历至少五个难关。

第一关:首次买房

有了信仰,要闯的第一关就是首次买房,相当于纳投名状。买房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事,所以你需要给自己加上一些装备:足够的阅历——选房,丰厚的积蓄——首付,良好的信用——贷款。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时候,当你选定目标,做足准备之后才发现,看好的房子要么房价已经涨得离谱,不适合再买了;要么人气太旺,抢不到了。又或者,嗖然而至的“限购”、“限贷”政策把你的计划全部打乱,白忙活一场。买房能否成功,时也运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第二关:生子换房

不管怎么说吧,几经反复,咱还是买了房。拿着写有自己名字的房产证,心中涌现出满满的成就感。不过,住在每月吃掉自己几千块月供的房子里,却又要为钱包暗暗流泪。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房,就不愁找不到对象。不管在何时何地去相亲,底气都非常足。

随着工作年数增加,收入多了,还款压力不是那么大了,但问题马上又来了:要生孩子,应该换个大房子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每个家庭都那么多孩子,房子却那么小,也是过来了。但现在,当然不行了。现在中国人生育率低,根本原因就是养娃成本太高。

养娃不只是两口子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事。婚后,双方父母会以“过来人”的身份继续给你的生活提供“指引”,说好听的就是“干涉”。每隔一段时间,家人就会把换房需求提出来。这就像是唐僧给孙悟空念紧箍咒,毕竟都是一家人,任你有天大的本事,就是摘不下这铁圈。

“好吧,明天就看房去。”你必须接受。

第三难:孩子上学

“贪嗔痴”三毒之中,以“贪”为首。落实到现实生活,对子女过高的期盼,就是一种“贪”。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父母和老人琢磨着,得送孩子去个好学校吧。印度电影《起跑线》就把咱们中国人的学区难题拍出来了。影片的结尾,男女主角放弃了贵族学校,选择送孩子去一个普通的公立中学。中国的父母敢这么做吗?

可教育事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有了好学校并不能保证孩子能学习好。咱还得想着给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还要跟班主任老师处好关系,教孩子跟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一旦孩子在学校犯错误了,或者考试成绩有个闪失,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一时无法填补,不仅孩子心里不好受,当家长的必当心急如焚。这又犯了“八苦”中“求不得”之苦。

第四难:子女成家

考试、升学、毕业……当家长的好不容易熬到了头,看着子女长大成人。所谓“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做家长的怎能看着子女在社会上受苦受难。为了给子女一个安稳的生活,为了让孩子顺利成家,然后买房、养娃……家长一边替孩子攒着买房的钱,一边给孩子张罗相亲。

年轻人凭自己的本事难以买房,银行也顺势而为,推出了“接力贷”,让父母和子女共同申请贷款。为了一套房,搭进两代人。随着延迟退休政策推行,当家长的享福的计划就要不断推迟了,一边要不停地工作,一边要帮衬着子女,压力就更大了。再往后,子女没空带小孩,家长还得帮忙带孩子。就算孙辈上了幼儿园,可社会问题依然让人放心不下。

第五难:以房养老

退休了也有麻烦事。到了这一代人该领社保的时候,给社保缴费的下一辈越来越少,老年人却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社保资金不够,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在晚年有个好生活,自己辛苦一辈子攒下的房子,说不定还要抵押给银行。为了这么个买房的信仰,把一生献给社会、献给家人,换来的却是一套房子都没剩下。你说,咱何苦信仰这个东西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