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后的残酷真相:40%上不了普高的孩子,可能会沦为国际教育的韭菜

中考后的残酷真相:40%上不了普高的孩子,可能会沦为国际教育的韭菜
2024年06月22日 22:31 INSIGHT视界

上海中考终于落下了帷幕,又是一次分流大战。

今年上海中考人数又创了高峰,约24万学生参加中考,除了初二学生约13万人(仅参加17日历史科目考试),初三考生共计约11.8万,相比去年有所增加

有个值得注意的数据——

初三年级学生在册登记共有12.6万人,也就说有8000多名学生直接放弃中考,估计部分来自国际教育体系,部分则是直接放弃。

根据招生计划来看,普高招生为7万多人,各区难度不一,但整体普高率在40%左右。

今年的中考还有点特别::据说今年理工科非常难,文科考得比较容易。尤其是数学,是史上最难,不少孩子一出考场就开始崩溃大哭。

然而专注于中考数学研究的老师却告诉我们:数学题难度并没有显著增长,今年考题最大的变化是「不按套路走」。

比如往年18题多为几何图形的旋转翻折问题,是70-80%学生直接跳过的「地狱级难度」,但今年改为难度适中的函数问题,导致学生判断失误,按照做题惯性跳过,直接导致丢掉这4分。

同样地,22题平时是得分题,比较容易,但是今年变成需要学生自己构建一个图,很多学生很困扰、无从下手,花了很多时间。

最大的影响是留给最后一题25题第二问难题的时间不够,很多学霸都来不及做,白白丢掉分数。

其他科目上,物理也很难,理科全面崩盘;所幸英语和语文都和平时难度差不多,有人说难道这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又要来了?

每当中考后,我们也总会遇到一波家长火急火燎地来咨询:听说花钱就能出国上名校,还有没有国际高中能进的,能保证孩子未来读个名校回来找份工作?

不少学校也在此时加足了马力招生,这种情况会一直延续到9月。

说实话,走国际教育这条路,认知难度比有标准化模板的体制内要大得多。如果只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就转轨,没有认真思考过,那么大概率会在这个商业化到极致的市场里,沦为一一颗颗绿油油的韭菜。

国际教育是最考察家长认知的领域,今天,我们用三句话来总结下,理一理思路,至少能避开90%的坑。

■一年花了28万学费却被老师(销售)坑了的孩子。

第一句话:最好的学生在国际高中,最差的学生也在国际高中。

常有人误解,国际高中就是一群考不上普高的学渣去上的,我家小孩随便读读也能上个海外名校。

那可大错特错了,抱着这样的能力比不上欲望的心进入国际教育赛道,100%得被虐到哭。

谨记住这第一句话,基本就能洞察国际高中的本质了。

国际高中间的差异比公立学校要大得多,可以说是天差地别都不为过,远超你的想象。好的学校可以追赶全球知名的顶尖私校,差的学校可能连小县城的职高都不如。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有的国际高中孩子高一托福平均分就能达到105,什么概念?托福的词汇量是10000,而高考的词汇量是3000,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托福要想考到100分都不容易。

更别提那些牛娃们了,素养甚至赶超了大部分成年人。

而在有的国际高中,学校还处在打架斗殴都不会被开除的野蛮生长阶段。就像有个校长跟我说的:我们学校的意义就是让有的孩子不要出去祸害社会,影响治安。

所以,如果希望通过转换赛道,让一个学渣去变成学霸上名校,基本是0可能。

在入学层面上,好的国际高中在中考后基本已经进入招生最末尾了,一般来说,秋季学期的10月左右开放报考、面试、招生。

到中考后一般进入第四或第五轮招生了,名额极其有限,为了捡漏「学霸」,就像一个一梯队名校老师跟我说的那样:

「如果有学生放弃空出位置,我们也希望能优先招收已经走过了自主招生流程,在等待名单上候补的同学。

除非学生特别优秀,比如中考考了700分+,可以再安排自主招生流程,我们对英文的成绩也非常高,至少托福也要90分左右。」

所以,如果是中考成绩不理想再想匆匆忙忙进入一所国际高中名校,什么标准化考试成绩也没有,基本是不可能的。

简单来说:

进入9 年级,若越早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机会越多,则被录取概率越大;

中考后,想凭裸分入学,一梯队学校的入学分数比自招规定要高得多;二来因为一梯队学校竞争激烈,预录取名额爆满,入学希望也更渺茫。那么中考后转轨,还有什么可选的路径呢?

    若只想上某所特定学校,先报考一所学校,再尽快去梦校登记,同步申请梦校10升10或10升11转学;有学校海外校区招收10升11的学生,多多留意机会。但这条路有风险,只适合极少数抗风险压力很高的家庭。

    若中考分数非常高,可以冲部分一梯队民办学校,或者去报考非一梯队但全人教育的优质民办国际高中,这类学校会给孩子一些很不一样的求学优质体验,同时针对优秀学生会有奖学金政策;

    若中考不大理想,一些无需通过中考系统招收的靠谱国际高中,也很值得考虑,但是也会遇到很多坑,考验的是家庭的教育观。

    第二句话:海外名校录取率,要看懂数字的艺术。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疑惑:我确实是听过很多成绩很一般的普娃进了国际高中就被世界前三十大学录取了,难道是假的吗?当然不是。

    注意,我在上面说的是学渣,而非普娃。定义下普娃:成绩中下游,学习意愿不错,能完成老师交待的50%左右任务。

    对于普娃来说,国际教育仍然是一条很宽敞的路,可以有无数的可能与选择。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算过藤校&TOP10的中国学生录取率在0.5%左右,这是顶级牛娃的战场。但对于大多数都可以作为梦校的美国TOP30大学,2023届在录取超过了3000人次(每个人可以申请多所学校)。

    再看看英国顶级大学的录取。

    中国学生也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国际学生人数中最多的群体。在以剑桥为例,在2022年共提交了2169份申请,比去年增多了8%,占据了申请人数的28.7%。其中获得offer的中国学生有294人,占国际学生总offer数的29.5%,也比去年的26.1%提高了3.4%。

    对比高考来看,上海2023届高考人数为5.4万人,39所985大学在上海录取人数为3500人左右。

    上海本地名校在沪招生更是难,仅仅从比例上来看,高考的录取难度仍大得多。(非严谨研究,仅粗略供参考)。

    除却录取率很低的名校外,部分海外名校录取率更高了。

    比如英国G5之一的伦敦大学学院UCL每年光在上海就能500枚+录取,加拿大TOP1的大学多伦多大学发出近400个录取,更别提澳洲的大学了,孩子不是太差的的话,基本上都能保进。

    如果普娃在体制内卷不动了,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转到国际赛道是一条能上名校的路。

    但是名校如何来定义,就看用什么榜单了。前段时间我们写了QS大学排行榜,澳洲不少大学挤入了TOP30,赶超了世界最顶尖的大学,惹来了一阵热议。

    而在国际高中宣传中,也时常玩数字的游戏。

    A学校说自己60%学生进入USNEWS排名TOP30,而B学校则会宣传100%学生都能进入世界TOP30大学(或许其中澳洲大学占了99%,没有说澳洲不好的意思)。这个时候,不明真相的家长就会选B学校,被入学率唬住。

    给大家一个避坑的法宝: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与其看大学升学率,不如看学校的招生门槛,以及真正信任的好老师。

    第三句话:跟普高不同,国际高中是一个商业化驱动的市场。

    前两天跟朋友聊起来,说哪些学校办的好?

    朋友给了这样一个答复:那些不想赚钱,或者不着急赚钱的地方会走得更远。

    跟体制内不同,国际教育是一个商业化驱动的市场,所以有许多信息源头,不断地让家长获得看上去十分专业的学校评价、课程介绍和留学信息,但正如提供股票信息的平台背后往往会有一些老百姓不得而知的操纵目的一样——

    大部分这些教育信息,也都有着商业的目的。

    有次一个家长很感动:这个学校的老师人好好啊,还嘘寒问暖,大半夜给我们打电话分析利弊。老师朋友回:你就把我们当成想卖给你房子或奢侈品的销售就行了,能不能成交和转化就看销售给不给力了。

    至于进去后,那就不归销售管了。

    因为是一个商业化的市场,所以一切KPI导向就是「成交额」,而家长的钱包就是第一瞄准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方法层出不穷,买卖学生都是常态了。

    而当教育成为了一门生意,短平快最有效率,所以是否把孩子送进名校是唯一评价学校的最简易的指标(不管学生怎么来的)。

    当理解了这一点,家长们对于信息的判断很关键,而这离不开日常积累的认知能力,找到自己真正信任的人,不对孩子抱有超出能力之外的预期。

    最后,我们总结了一些给准初三和准初二学生的建议。

    准初三同学的时间规划👉🏻

    1、一定要抓紧10月开始的招考季,去试一试自己的梦校,这个阶段的录取率也相对较高,考上了心里有底,没考上也还有时间再接再厉。

    2、初三又要备考中考又要参加国际高中自主考试,时间管理能力要求很高,建议1月前尽可能拿到几个录取,心里有底。

    3、若在春节前或春招前能拿到自己喜欢学校的录取,那么 3月后根据情况进行中考备考(部分学校要求中考分数)或者国际课程提前适应(英文、IGCSE等课程)。

    若能在8年级定好是否想要进入体制外或者做好进入一梯队高中的打算,就多了一种新选择:提前转学进入。

    那么,在学习学科知识之外,8年级能做这样几件事:

    • 学好英文,可以从标化考试入手进行学习,或者用自己的方式多积累单词;同时多阅读,多听,多读英文书,一点点养成英文思维的方式;

    • 留一些时间给自己, 找到自己的兴趣,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探索热情并做一些小事去落实,这一点对申请国际高中以及自我定位极有帮助;

    • 多研究学校,报名访校参观,除了上海学校外,也可以关注海外、外地的学校。初升高的选择非常多,学校的文化、类型也非常不一样,这也是塑造自己三观最为关键的三年,与父母一起,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所。

    教育的本质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前提是理解了这三句话,把主动权放在自己手上。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谷雨星球,微信号: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