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锤:4+7中选药采购量扩增6倍,9000药品将遭临床替代

实锤:4+7中选药采购量扩增6倍,9000药品将遭临床替代
2019年11月01日 10:54 AI财经

本文来源于AI财经社旗下医疗大健康品牌“健识局”,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大批药品将遭临床替代。

10月30日,辽宁沈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总结该市全面启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以来,相关药品采购情况。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沈阳市25个中选药品采购量已经达到协议总量的136%。其中23个品规已经超量完成采购,采购量最少的两个也达到了协议采购量的77%。而此时距离3月份启动试点,才刚刚过去了7个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选药品的替代作用明显。中选药品采购总量达到5277万片(粒/支),是同一通用名下的未中选药品总采购量920万片(粒/支)的6倍,占到同通用名药品采购量的85%以上。

不止沈阳,从此前上海、广州等试点城市也都先后发布的带量采购实施情况来看,中选药品采购量占同通用名药品采购量的比例也都在80%以上。这一数据显然比改革最初设计的60%至70%更高。

业内人士认为,中选价格跌破地板价或为重要原因。可以看到,带量采购试点7个月,沈阳市已经减少采购金额9000多万元。而沈阳中选药以6倍的采购量,花费9813万元,相比未中选药品的8352万元,仅高出不到1500万元。

结合带量采购配套细则更加完善,临床控费、反腐风暴等监督手段的持续升级,以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落地,选购性价比更高的中选药品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的自主选择。

而在医改腾笼换鸟等总的宗旨调控下,伴随4+7扩围,未中选药品临床替代范围将很快扩大到全国。至少9000个药品将很快受到影响。

临床替代,多个试点80%市场已被夺走

中选药品临床替代效果早已显现。可以看到,沈阳之前,已有多省份公布带量采购“成绩单”,中选品种占同通用名的比例也是重要指标。

广州市公布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结果显示,截至8月底,该市中选品种采购总量约占计划采购量的80%,中选品种采购总量占到同通用名药品的88%。而金额仅占到57%,为医保和个人节约支出超1.6亿元。

据文汇报等媒体报道,截至8月25日,上海25个中选品种的采购总数量3.71亿(片/粒/支),采购总金额5.15亿元。使用量约占同品种药品总使用量的84%。

据天津日报消息,就在4+7中选价格“上线“首月,中选品种的采购量和采购金额,就已经占到了同通用名药品采购量的93.21%和73.67%。

成都此前公示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24点,中选药品采购总数量5240.85万(片/粒/支),采购金额6557.65万元,分别占同通用名药品采购量和采购金额的82.21%和50. 59%。

这意味着,25个中选品种已经在多数试点抢占了至少80%的市场,大大超过了预期的60%。

业内人士指出,4+7带量采购,医保方实现了从“被动支付“向”战略购买”转变。而在此过程中,“替代”是关键一环。

在此前的集中采购过程中,由于“只招不采”、“量价分离”,以及仿制药本身质量不过关等原因,无法实现替代,这也造成了部分原研药虽然过了专利保护期,却没有在中国遭遇“专利悬崖”。

在医保支持、保证回款等配套政策的护航之下,带量采购促使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释放出双向替代的威力,冲击了大批原研药、未过评仿制药市场。在此基础上,中国医药市场将正式进入优质低价时代。

全国扩围,至少9000药品将遭临床替代

截至10月31日,至少已有广东、江苏、山东、云南、浙江、山西、江西、内蒙古、河南、贵州、湖南、吉林、湖北、甘肃、海南、安徽共16省份宣布执行扩围时间表。

根据此前4+7城市试点经验,业界分析,中选药品的市场空间很可能会超过80%。这也意味着,与中选60个品规对应的至少9000个竞品,面临遭替代的命运。剩余市场的厮杀将异常激烈。

在市场空间萎缩,医保支付倒逼梯度降价的共同作用下,过专利期原研药价格将持续走低,而未过评仿制药的淘汰也将加快来临。

针对可以预见的变革,医药行业的战略调整早已启动。调整甚至裁撤销售团队,转而布局创新药、生物药、高端仿制药等成了较为集中的方向。

可以看到,继跨国药企,如辉瑞、赛诺菲销售团队下沉基层,以及诺华、默沙东等制药巨头陆续裁员近2万人的报道震动业界之后,近日又有传出知名跨国药企5名高管集体离职的消息。

据业界统计,2018年国内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到了420.68亿元,同比增长了32.19%。石药集团、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百济神州、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都已明确将转向创新药、生物药、高端仿制药等的研发。

分析人士指出,在年底4+7扩围正式落地之时,中国医药市场的震荡将更加剧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