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间,在延期了近一周时间后,遭遇丙二醇“黑天鹅”事件的麦趣尔,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财报。
出乎预料的是,麦趣尔的上半年营业收入约7.08亿元,同比增长了47.06%,似乎并没有受到这一事关食品安全的负面信息影响。反而是归属净利润,却亏损了约1.75亿元,同比下滑幅度更是达到了夸张的1700.99%。
对此,麦趣尔解释称,导致亏损的原因是监管部门发布通报后,公司停止纯牛奶生产,以及下架、封存、召回等过程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预计相关费用所造成的拖累。
尽管在9月2日麦趣尔已经恢复纯牛奶生产,但停产、下架期间所遭受的冲击,或许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尤其是,8月22日新疆监管部门发布了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麦趣尔确实构成了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的行为,没收违法所得36万元的同时,也开出了7315.1万元的罚单,大概率会导致麦趣尔后半年的财报依旧不太好看。
刚刚摘掉ST帽子才一年多的麦趣尔,是否又会因此重演曾经的退市风波?
一、违反食品安全法,麦趣尔或将重演“三聚氰胺”危机?
严格来讲,这一场丙二醇“黑天鹅”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又会是一场“三聚氰胺”式的危机。
据公开资料显示,丙二醇虽然是获批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常用于面条、饺子皮等生湿面制品和糕点之中,但从本质而言,其属于低毒类添加剂,并不允许添加进乳制品。而且长期食用的情况下,会导致乳酸无法及时排出,在血液和肾脏中大量累积导致中毒。
而纯牛奶的主要消费群体大都是青少年儿童,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参考曾经引起行业震荡的“三聚氰胺”事件中,企业破产、董事长判刑的三鹿,以及大量被波及的乳制品企业,即便麦趣尔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后续也被没收了全部不合格纯牛奶产品,但形象和信誉上的损失,或许仍无法得到有效阻止。
不过在社交媒体中,也有部分人群坚持这是“抛开剂量谈毒性”的流氓行为。这一群体声称,麦趣尔被抽检不合格的两款纯牛奶产品,检验结果约为0.32克/公斤的丙二醇含量,成年人每天喝4.7公斤、未成年人每天喝2.3公斤才会导致中毒和肾脏障碍,“不得使用”的检测评定过于严苛。
只是相比愤怒的家长和消费者,这些声音终究只是小众。而且后续国家监管部门的通报和处罚,也认定了麦趣尔在生产相关纯牛奶产品的前处理环节中,将原奶导入存储罐过程中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构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也算是为一场舆论争端下了定论。
其实在丙二醇事情曝光、发酵之前,麦趣尔就已经在遭受着品质和性价比方面的质疑。综合各方面信息,大概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1.奶源自给率偏低,外采率过高引发投资者担忧。
作为起家于蛋糕、面包等烘焙食品,2002年左右跨界进军乳制品的企业,麦趣尔在奶源供给方面并没有打造足够坚实的基础。
直到2021年年底,麦趣尔投入使用的自建牧场项目中,奶牛数量只有2000头左右。对奶源自给渠道的忽视,也逐渐造成了外采成本的居高不下,整个2021年,麦趣尔在原奶采购上的花费达到了4.17亿元,其中向合作社、养殖户等相对分散的奶源地采购原材料的金额,占据了全部采购成本的30%。
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就有投资者对麦趣尔在高外采率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和成本平衡,提出了疑问。在上半年财报披露后,麦趣尔的董秘也曾坦言,公司奶牛养殖尚处于初级阶段,牛群结构也在逐步调整过程中,奶源自给率还比较低。
根据财报信息,2022年上半年麦趣尔奶牛存栏5200头,约15%泌乳牛,日产奶30余吨,预计今年底可达到万头存栏。而头部企业伊利,在2021年就达到了约3.35万头成母牛的积累,原料奶产量更是接近38.5万吨。
2.产品结构单一,毛利率连年下滑售价“虚高”。
尽管麦趣尔在近些年以“网红牛奶”的身份成功上位,但截至目前其产品结构仍然相对单一。据不完全统计,占据麦趣尔总营收63.94%的乳制品,只有灭菌乳、调制乳、含乳饮料和发酵乳四大系列产品,对于近期热度不断走高的低温奶、生鲜奶,似乎并没有成熟的产品和布局。
而且麦趣尔纯牛奶的售价也高于同类产品,根据媒体报道,200ml麦趣尔纯牛奶的零售价在4元左右,而天润、金绿成等新疆本地乳制品品牌的同规格纯牛奶,售价大都低于3元。其中20盒装的麦趣尔纯牛奶,价格在69.8元左右,折合单价3.49元,远高于蒙牛售价43.9元、折合单价1.8元的24盒装200ml牛奶。
高售价的同时,麦趣尔乳制品的毛利率却是连年下滑。从2017年至2021年,其毛利率已经从40%下滑至14.8%,远低于行业平均值30%。
其背后,或许是麦趣尔对产品研发的轻视,以及对营销宣传的过度重视。
二、重营销轻研发的家族式企业,“无条件退款”成笑话?
可以说,麦趣尔的崛起道路上,线上经济红利和直播带货功不可没。
在2020年12月20日成功摘掉ST帽子,撤销退市风险警示之前,麦趣尔虽然有着20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但始终没能走出新疆的地域限制,在全国市场中辐射范围并不广阔。直到疫情发生后,线上经济的潜力得到大规模激发,麦趣尔才在2020年扭转此前连续两年巨额亏损的局面,并且通过网络渠道被全国消费者广泛认知。
此后麦趣尔更是坚持着网红路线,多次和李佳琦、薇娅等头部主播合作,一度成为新疆乳制品行业的标志企业。在2021年财报中,麦趣尔首次列出的电商直播费用就高达906.2万元,这一年的总营收,也首次突破10亿元关口,达到了11.46亿元。
只不过,营收获得突破式增长的同时,2021年麦趣尔的归属净利润只有1846万元,同比下跌65.01%。与之相应的,营业总成本也保持着和总营收相差无几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1.34亿元,2021年的销售费用也达到1.228亿元,同比增长了19.59%。
同时在成本持续走高之余,麦趣尔的研发费用却并没有明显增高。从2019年至2021年,麦趣尔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26.2万元、525.2万元、518.8万元,在营收高速增长的2021年,研发费用反而有所下降。
如此执着于快速发展,轻视长期沉淀的经营模式,固然是因为刚刚摆脱退市风险,需要业绩表现来提振投资市场信心,但某种意义上也导致了麦趣尔抗风险能力的降低。
就像是丙二醇事件爆发当日,麦趣尔的股价曾一度跌停,而后至7月15日跌至最低点6.5元。虽然8月中旬有一轮10%左右的连续高涨,但尚未恢复至去年年底的水准,就因为处罚决定书的发布再度大幅跌落。
而且对于股民和投资者而言,麦趣尔内部管理结构的隐患,以及在本次丙二醇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态度,也在不断拉低对麦趣尔的信任上限——
1.家族企业式股东结构,不利于长远发展规划。
根据天眼查的公开资料,麦趣尔的控股股东麦趣尔集团,其股东分别为李玉湖,以及其配偶王翠先、大儿子李勇、三儿子李刚,持股比例分别为20%、35%、30%、15%。其中李勇和王翠先,直接持有麦趣尔6.45%和0.55%的股权。
或许可以说,合计持股43.85%的李氏家族,实际控制着麦趣尔的企业运行,即便已经上市,仍保留着家族式企业的某些特征。尽管这样的管理结构能够保证充足的内部凝聚力,以及较高的决策执行力,但也很难吸引高端管理人才的加入,在企业决策上也容易失准,长期来看弊大于利。
2.无法兑现“无条件退款”承诺,部分受害消费者仍在排队。
丙二醇事件爆发后,麦趣尔曾在7月3日第一时间表态,将会立刻下架、封存,并承诺无条件退款,积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直到8月22日监管部门下达处罚决定书后,综合网络信息,依旧有大量受害消费者没能等到麦趣尔的“无条件退款”。
而且在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麦趣尔天猫旗舰店对于消费者退款要求,大都统一回复“因为商家没有充值保证金,所以不能退款”。在7月19日下午,麦趣尔天猫旗舰店更是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直接关店,消费者咨询平台时,被告知“由于商家已无钱款,平台会督促商家进行钱款充值及订单处理”。
截至8月底,仍有部分消费者在申请退款近1个月后,仍在继续排队等待退款。无论麦趣尔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拖延至今,无法兑现承诺的代价,最终都会由企业信誉来承担。
无论如何,还是希望麦趣尔能够妥善处理这些隐患和问题,不会再经历一遍被扣上ST帽子的事故了。
参考资料:
《麦趣尔不合格牛奶事件后续:奶源自给率低等诸多问题待解》——新黄河
《麦趣尔“装纯”,被罚7315.1万元》——财智头条
《被罚7315万元后,消费者还在排队等待麦趣尔天猫旗舰店退款》——银柿财经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