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贾 责编:贾宁
导读:AI变革。智能硬件机会、工程师红利、供应链优势……这些都是下一个10年的战略型机会。
这个判断,从哪里得来的?
近日,被称为“科技界春晚”的2025年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如期而至,再次成为全球科技爱好者瞩目的焦点。
今年的CES展会吸引了13万多名参会者,有48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包括323家世界500强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国参展商数量有1300多家,在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同时,这次展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也发表了主题演讲,宣布了英伟达在显卡、汽车技术芯片、软件和服务方面的各项成果。在演讲后的一次采访中,他反复提到AI与计算机图形学的融合,以及AI的巨大增长潜力。
在展会期间,埃隆·马斯克也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和展望,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未来已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本届CES展会有哪些亮点,黄仁勋和马斯克又有哪些观点,从中,我们能找到行业趋势、发展机会,以及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一个AI驱动的时代,一个人类与机器共生的时代。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你思考未来有启发和帮助。
一
CES指明了人工智能产业的2大趋势
过去十年,很多对产业和大众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产品,都是在CES上发布的。
从2023年起,AI就是CES的热门话题。相比过去,在今年的CES上,AI硬件落地的数量和深度都远超以往。可以说,本届CES是新一年AI硬件深度落地的一次预演。
1、智能硬件开始往更多场景延伸,其中提供陪伴和情绪价值正在成为AI硬件落地的重要逻辑。
由于具身智能技术的自然溢出,以及当代人对情绪价值需求的不断升高,再加上玩具市场供应链的成熟。AI陪伴玩具与机器人成了AI技术在消费端最早落地的应用领域之一。
由日本初创团队Yukai Engineering推出的Mirumi,在此次展会上获得了较多关注。Mirumi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伸出长长的胳膊,抱住你的包或者是你的胳膊,监测到人在旁边,就会进行对视或者其他反应,对人的触摸也有反馈。这个产品将在今年7月在日本上市,售价是70美元。
“吹气猫”Nékojita FuFu,这是一个是挂在杯子上,能够帮你吹凉咖啡的小玩具。同样来自Yukai Engineering公司。
它内置了风扇,由可充电电池供电,采用“Fu-ing System”的特殊算法,模拟人类呼吸,并提供“I've Got This!”(强力)和“Not Gonna Spill”(轻柔)等多种模式。它会调整吹气强度和节奏,在有效降低温度的同时,确保个性化的冷却体验。可以在三分钟内把88摄氏度的热水冷却至71摄氏度,五分钟内冷却至66摄氏度。这个产品将在2025年中期上市,售价约25美元。
日本Mixi公司推出的Romy,是一款水滴状的对话机器人,拥有150多种面部表情和动作,可以唱30首歌。Romy可以感知到人类的抚摸,会表达各种情绪。
它的功能还包括辅助模式下的OpenAI GPT-4o集成,能够提供包括烹饪食谱和其他关于家庭生活的一切答案。
TCL发布了一款叫做Ai Me的概念陪伴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头上的摄像头可以录制视频或使用人工智能识别物体。
初创公司Tombot展示了他们的下一代的机器宠物,全自动拉布拉多猎犬小狗机器人Jennie。它内置了各种传感器,这样就具备了听取呼唤和命令、发出宠物的声音、人脸识别和环境识别等功能,而且Jennie所有的技能可以通过APP升级。这让它一亮相就收到了超过7000台的预售订单,每台售价399美元。
ElliQ由以色列初创公司Intuition Robotics研发生产,由一个小型数字屏幕和一个台灯大小的独立设备组成。跟苹果的Siri和亚马逊的Alexa不同,ElliQ可以主动发起对话,和人类建立有意义的联系。除了分享当天的头条新闻、玩游戏和提醒用户服药之外,ElliQ还可以讲笑话,甚至讨论宗教、生命意义等复杂议题。
2、AI的进化,让这次CES变成了一个“大型眼镜展销会”。
AI能力加持下的AR眼镜,是本次CES大会的焦点。足够多的使用场景和足够好的体验感,是它火爆的两大原因。
就像手机从4G迭代到5G的过程一样,深度贴合日常生活场景的消费品,普及起来是最快的。我们马上就会迎来一个从普通眼镜向智能眼镜丝滑换代的过程。
2025年将是AI技术尤其是AI眼镜井喷的一年,眼镜变成“下一代随身电子设备”的时代已经来临。
Halliday是AI硬件公司Gyges Labs与上海美瞳公司Moody联合发布的全球首款主动式AI隐显眼镜。它是一款重 35 克的智能可穿戴眼镜,在镜框中隐藏了一块微型屏幕,外观却几乎与传统眼镜一模一样。
它的近眼显示模块,是世界上最小、最轻的近眼显示器。它能在用户镜框右上角模拟出3.5英寸的屏幕效果,同时又不会明显干扰正常视线。而且这项显示技术不受视力矫正的影响。还能提供实时翻译、导航、语音转文本等各种服务。
国内厂商Rokid展示了三款AR产品,其中AR眼镜Rokid Glasses吸引了不少目光。这款眼镜能在不影响视线的情况下,在镜片展示出清晰的虚拟界面,从而实现信息叠加显示。这意味着它可以直接显示字幕、翻译内容、导航AR界面等。
在AI能力方面,Rokid Glasses整合了通义千问大模型,具备物体识别、文字翻译、数学解题等功能。
它能快速计算食物卡路里含量,并即时显示;与外国友人交流时,自动翻译为文字。而且Rokid Glasses未来还将支持ChatGPT、Gemini等多种大模型,用户可自行选择。
雷鸟创新推出了AI拍摄眼镜雷鸟V3,他们与TCL合作开发的猎鹰影像系统,配合其它定制的光学镜头,可以拍摄4K照片和多种格式的视频。
整副眼镜的重量为39克,搭配充电盒后可实现30小时的续航。雷鸟创新还与阿里通义合作,打造了适用于智能眼镜的AI大模型,缩短AI响应时间的同时提升了识别准确率。雷鸟V3将来还会具备AI总结播报、音乐点播、扫码支付等功能。
雷神科技在CES2025上迈出了智能眼镜领域的第一步,推出了三款不同技术原理的产品。
AI+一切硬件,将成为2025年的关键趋势。如果说2023年和2024年是AI概念的爆发年,那么2025年很可能是AI应用的大规模落地年。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这届CES上展现出2个趋势:
第一,中国企业在AI应用上没有掉队。不管是AI眼镜、AI电脑、AI屏幕还是AI机器人,中国企业都是主要参与者。
第二,中国科技企业正在实现高价值出海。中国公司过去的优势在于强大的供应链,我们擅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今天,除了供应链优势、工程师红利,我们在技术方面底气也越来越强。
不管是国外的智能制造,还是国内的智能制造,当他们纷纷登上舞台的时候,背后是一股什么时代的浪潮,值得我们必须看到?
智能时代已经到来!
二
黄仁勋眼中的智能时代
AI与机器人的未来蓝图
在CES的公开演讲后的采访中,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提到了AI对图像生成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英伟达的核心任务,同时他坚定地看好智能机器人的市场前景。
他说:“机器人技术在多个领域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规模庞大的、渴望增长且必须增长的产业,它的市场规模高达50万亿美元。”
黄仁勋判断,2025年会是通用机器人元年,它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通用机器人所需的赋能技术正在汇聚。现在初创公司、大公司、工业企业、消费电子公司都开始涉足机器人的未来。10年或20年后,地球上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达到数十亿,甚至可能达到数百亿。
今天的机器人特别是具身机器人如此火爆,是因为AI出现了大语言模型,具备逻辑推理、决策能力。
通过黄仁勋的谈话内容,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预判:2025年是AI替代工作的重要一年,AI智能体将实现主动与人类互动,通过自主检索信息和调用工具来完成工作,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巨变。
三
马斯克眼中的智能时代
AI与人类命运的未来蓝图
在CES上,马斯克在接受曾担任微软首席战略官和政治顾问的马克-佩恩专访时,对未来做出了非常大胆甚至有些科幻色彩的预言。
1、关于AI
马斯克再次强调AI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AI将变得非常强大。
比如,他讲到,现在最新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在复杂测试中超过大多数人,比如人工智能通过医学考试的表现比80%的医生还好。人工智能在影像学诊断方面的准确性也胜过很多从业几十年的人,而且这种发展还在加速。
马斯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类已经用尽了全世界所有能收集到的书籍、互联网上所有文本和有意义的视频来训练AI。而AI把这些内容都“读”了,并转换成了信息片段,等于AI已经消化了人类现有的全部知识。
从去年起,所有真实世界里积累下来的数据几乎都被 AI 用光了。所以现在只能靠 AI 自己生成的合成数据来进行进一步的自我学习,比如 AI 写篇文章,自己给自己打分,反复迭代。在未来3到4年之内,所有不涉及物理操作的认知任务和脑力工作,人工智能都可以胜任。
2、关于人形机器人
于是,马斯克就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机器人因素,将成为未来人类生活的关键因素,AI不仅需要在数据中心思考,它还需要执行实际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要发展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有了它们,AI才能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世界,把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机器人领域,马斯克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他认为,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历史上最庞大的产品,每个人可能都需要拥有一个自己的机器人好伙伴,因此将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制造、提供产品和服务。
马斯克预测,将来世界上可能会有200亿至300亿台人形机器人,是人类的3-5倍。这不仅会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还会影响经济结构,到那个时候,货币或经济增长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借助机器人创造的巨大价值,人类社会会实现全民高收入,而不是普遍基本收入。
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判断,马斯克和黄仁勋达到惊人的一致。
猎豹董事长傅盛也参加了CES上黄仁勋的演讲。在此之前,笔记侠创始人柯洲访谈傅盛的时候,傅盛提及他为什么会打造AI机器人,因为市场永远需要人机共存。他相信,未来,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将是必然趋势;未来,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达到同等水平的时刻终将到来。
3、关于自动驾驶
马斯克也特别看好自动驾驶技术。他说,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正处于指数级的进步之中,在今年第二季度,也就是再过几个月,特斯拉的无人驾驶系统可以在安全指标上超越平均水平的人类驾驶员。最终,AI的驾驶能力会比人类安全10倍、甚至100倍,几乎不会出现交通事故。
特斯拉实现这些目标,不需要像其他公司那样依赖昂贵的激光雷达,特斯拉的AI系统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感知能力。他透露特斯拉的AI操作系统每天要处理超过1亿次的人工干预数据,这些数据在不断训练和完善AI系统,让它变得越来越安全。
4、关于脑机接口
马斯克说脑机接口将改变人类的进化方向。他提到Neuralink已经在三位患者体内植入了设备,而且都运行良好。Neuralink团队正在升级设备,增加电极数量,提升带宽和电池寿命。预计今年会为 20-30 位患者植入升级版设备。
Neuralink的第一个产品是帮助那些失去大脑与身体连接的人,比如四肢瘫痪患者。下一步是帮助盲人,即使一个人失去了双眼或视神经,或者天生失明,通过脑机接口也可以直接与大脑视觉皮层对接,让他们重见光明。马斯克说这项技术在猴子身上已经成功运行了两年。
马斯克讲到,他和团队长远的目标是提升人类的信息传输带宽。他提到人类在24小时里的平均输入输出还不到 1 比特/秒。而通过 Neuralink, 人类可以将输出能力提高1,000倍,甚至100万倍。这样一来,未来的每一个人类都能变成“超人”。
5、关于火星移民
火星殖民是马斯克最具远见的布局。马斯克说,spaceX会在2年内向火星发送第一艘无人飞船。地球和火星的轨道每两年都会同步一次,现在正处于同步点,下一个同步大概两年以后。
第一次登陆火星,spaceX首先要确保星际飞船安全着陆而不会坠毁,增加火星避免的陨石坑数量。如果成功着陆,下次他们可能就会派人登上火星。他描绘了一个场景,最终有成千上万艘的星舰前往火星。
但马斯克更关注的是火星殖民的可持续性,最重要的目标是要让火星上的人实现自给自足,也就是说如果来自地球的补给完全断绝,火星上的文明能够继续发展而不会灭亡。如果能做到这件事,那么人类文明的寿命就会大大延长。
马斯克说:“我们不能沦为只局限于一颗行星的平庸文明,即使我们暂时还无法走出太阳系,至少也要成功移民另一颗星球。这才是一个文明该有的追求。”马斯克的追求是地球文明必须成为多行星文明。这不是选择,这是必然。
马斯克预测了人类未来的黄金时代,AI是引擎,机器人是身体,自动驾驶是突破口,脑机接口是人类进化,火星殖民是保存火种。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社会的转型,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AI驱动的时代,一个人类与机器共生的时代。
我们不难看出,马斯克在专访中与黄仁勋同样提到了AI的颠覆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同样提到了未来将是机器人数量超过人类的时代。他总是这样激情澎湃地相信未来更美好,同时不断通过践行第一性原理去创造未来。让我们对他描述的“美丽新世界”拭目以待。
四
结语
正视差距,正视现实
通过本次CES大会和黄仁勋、马斯克的最新发言,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水平差距,我们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是更不能妄自尊大。
首先在AI基础层能力上,中国的智能算力规模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而且大量的智能算力处于闲置状态,不少地方建设的智能算力设施利用率偏低。
其次在技术层能力上,美国涉足大模型领域的核心企业,像微软、亚马逊、谷歌、特斯拉、OpenAI这些公司,都在基础层和技术层持续进行超大规模的巨额投入。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至今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在AI基础层和技术层的投入规模能够与美国的这些企业相提并论。
由于大模型的能力高度依赖于基础层的数据和算力支撑,基于基础层存在的显著差距,无论是通用大模型还是垂直领域大模型,中国与美国相比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最后,在应用层能力上,受益于其强大的AI大模型能力,美国的AI智能体产业化进程速度远远快于中国。美国的AI技术已广泛且深入地应用于研发、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在AI生物医药研发、AI高端智能制造应用等领域,美国始终引领全球发展潮流。
中国在应用层的综合实力与美国相比同样存在较大差距。尽管目前中国在应用领域与美国的差距尚未像基础层和技术层那样显著,但随着AI大模型产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未来中国与美国在应用层的差距可能会持续扩大。
有差距很正常,重要的是怎样去缩短差距,尽快赶上去。
怎样赶超呢?要往远处走,向高处看,向深处做。
坐在家里想,全是问题;走出家门看,全是答案。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