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年不油腻男
《华尔街日报》最近披露了丹尼尔·卡尼曼的死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文章着重剖析了卡尼曼的临终决定是否遵循了他一贯倡导的决策原则,并提出了关于死亡自主权的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之后,笔者另著专文,讲述了卡尼曼的另一则轶事,表明卡尼曼作为决策理论家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做到了不自欺,做到了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批评和质疑,而这些都是做出明智抉择的重要条件。
本文将探讨投资者可以从卡尼曼的临终决定中学到些什么,作为卡尼曼逝世一周年系列文章的收尾。
众所周知,卡尼曼的决策理论为经济学界和金融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洞见,其中涉及诸多维度,相关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本文仅限于讨论卡尼曼的临终决定能带给投资者哪些直接的启发,并且这些启发均符合卡尼曼的决策理论。
卡尼曼的研究阐述了认知偏见常常会损害我们的决策质量。人们过度厌恶损失,盲目从众,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不过,他的临终决定展现出了他与常人做决策的不同之处:通过理解和阐释这些认知偏见,他让自己的重大抉择变得更加明智。
这一点对投资者具有启发意义。我们都知道金融市场是认知偏见大量呈现的场所。市场的起起伏伏通常与经济基本面无关,而与集体心理有关,比如,恐惧、贪婪、过度自信和恐慌。大多数投资者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做决策更多基于情绪而非理性分析。
卡尼曼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观察,还提供了方法论。通过理解我们的偏见,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偏见。他的临终决定在实践中表明了这一原则:基于他的价值观和自身境况而非社会期待或情绪反应做出重大的个人抉择。
那么,“卡尼曼式的投资”会是什么样子呢?首先,它要求对自己绝对诚实。就像卡尼曼能够面对自己的衰老而不自欺,投资者也必须诚实地评估自己的风险容忍度,知识局限和情绪控制力。这种自我意识是进行良好投资的基础。
卡尼曼诚实评估了自己的身心状况,深知“峰终定律”对心理感受的影响。身心的衰败不是线性的,对人的心理冲击也不是线性的。投资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习惯将利空或利好导致的下跌或上涨做线性外推,以为跌的必将继续跌,涨的必将继续涨,没有为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变化及其心理冲击做好充分准备,导致未能在情绪极度乐观的时候止盈,而在情绪极度悲观的时候买入。
其次,它要求我们区分决策的过程和决策的结果。卡尼曼经常提到,人们很容易将两者的重要性搞混,认为决策的结果比决策的过程更重要。由于存在不可预知的因素,良好的决策过程有可能导致糟糕的决策结果,而糟糕的决策过程也有可能导致良好的决策结果。实际上,决策过程远比决策结果重要。
如果投资者不理解这一点,将有可能在投资上吃大亏。比如,因为碰巧知道某个内幕消息,某投资者在某只股票上大赚了好几倍。于是,他得出结论,靠内幕消息是赚快钱赚大钱最可靠的方式。他开始不停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内幕消息,然而,内幕消息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他有可能因为某一次相信了某一个内幕消息,赌上全部身家,最终全军覆没。
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还损失了时间成本。他本可以通过不断改进自己的决策过程,而让自己的决策结果越来越可靠,却因为相信获取内幕消息是唯一可靠的决策依据,而失去了自我进化的机会。
相反,如果决策过程没问题,结果却很糟糕,则很有可能是因为市场出现了短期的集体非理性行为,或者运气特别差。但长期来看,投资者因此存活下来或者持续赚钱的概率更大。
第三,它要求投资者建构投资体系,以保护自己免受情绪冲动的影响。卡尼曼知道,仅凭意志力很难克服认知偏见。聪明的投资者会建构起投资规则和结构,从而自动指导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比如,提前设定好日常投资计划、分散投资原则、退出策略,等等。
最后,卡尼曼认为,致力于避免重大损失比追求巨大收益更重要。他对损失厌恶的研究表明,相较于获得同样金额的收益,人们更厌恶录得同样金额的损失。在投资中,这意味着优先考虑风险管理比优先考虑获取巨额收益更重要,将糟糕的投资排除在外比寻找下一个几倍股更重要。
卡尼曼的临终决定表明,他的这些原则不仅仅是学术理论,还是我们做出重要决策的实践指南。他不仅是一位决策理论的研究者,更是遵循自己提出的决策理论的践行者。
对投资者而言,丹尼曼的洞见是很清晰的:理解我们的决策心理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实现成功投资的必备条件。市场总是不可预测,但我们的反应并非不可预测。从这个意义上讲,卡尼曼的临终决定给到我们的最重要的启发是:这或许是这位思想巨擘留给投资者最重要的礼物。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