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龙头业绩大幅下滑,公司市值跌没1300亿!管理层,涨薪了

疫苗龙头业绩大幅下滑,公司市值跌没1300亿!管理层,涨薪了
2024年05月20日 09:05 侃见财经

曾经想要“贱卖”资产的沃森生物,还是遭到了“报应”。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沃森的股价已经跌回了2017年时的水平,如果从最高位置算起,沃森生物跌幅已超过了85%,总市值蒸发超过了1300亿元。面对跌跌不休的股价,沃森的管理层并未给出任何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令市场失望的是,除了跌跌不休的股价,还有不断下滑的业绩。

据该公司此前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财报期内,沃森生物实现营收41.14亿元,同比下降19.12%;实现净利润4.19亿元,同比下降42.44%。

进入2024年之后,沃森生物的业绩继续恶化。

根据该公司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沃森生物实现营收为6亿元,同比下降28.02%;实现净利润为1413万元,同比下降91.79%。

值得注意的是糟糕的财报以及股价却没影响到管理层,根据财报显示,公司管理层的待遇不仅并未受到任何影响,还增长了。

财报显示,沃森生物创始人李云春先生,2019年的薪资为107.79万元;到了2022年其薪资就涨至402.74万元;2023年面对公司股价以及业绩“双降”的情况下,李云春先生的薪资继续上涨,达到了432.78万元。

公司总裁姜润生先生,根据财报显示,姜润生先生2019年薪资为105.39万元;2021年涨至340.79万元,2022年有所下降;2023年薪资却达到了372.42万元,创下了近年以来的新高。

侃见财经了解到,进入2021年之后,沃森的管理层就进行了密集的减持套现。根据粗略估算,自该公司上市后,创始人股东李云春及刘俊辉累计套现金额超过5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沃森生物目前是无实控人状态。

除了业绩、股价与高管的薪资“不匹配”,管理层也相当的“漠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当被问及针对股东回报有何措施时?

沃森生物管理层回答称,公司始终高度重视二级市场情况和股东的投资回报,近三年公司现金分红(含回购股份视同现金分红部分)总额超过4亿元,实际分红比例远高于相关要求的比例和一般水平。

此外,除了对于股价下跌的无动于衷以及业绩下滑的尴尬,在面对对投资者的回报时,2023年该公司却每10股派0.1元,与2022年持平。

当被投资者质疑“抠门”时,该公司将回购金额计算在内,并称高于相关要求的比例和一般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沃森2023年初按照回购公告最低下限回购了200万股,回购金额仅为7219.78万元。

“消失”的实控人

关于沃森生物,李云春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1978年,李云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生物学研究所,而这份工作,被李云春视为日后发展疫苗事业以及沃森的“底蕴”。

2001年1月,沃森生物成立,最初该公司包括李云春在内也只有四人。成立不久之后,沃森和云大科技合作进军疫苗行业,在这期间,沃森主要担任“研发中心”的角色,李云春也进入云大科技并负责销售业务。

李云春也曾表示,在做(疫苗)销售的人里面,自己的学历是最高的。

2010年11月,已经创业9年的沃森登陆创业板,上市当天股价高达158元,收盘价136.35元,创下了当时“创业板最贵股票”纪录。

根据当时招股书信息信息显示,李云春在沃森上市前持有公司20.06%的股份,刘俊辉持有沃森15.19%的股份,陈尔佳持有沃森10.98%的股份。

上市之后,李云春的股份降至15.05%,刘俊辉股份下降至11.39%,陈尔佳持有沃森的股份下降至8.32%。

自此,李云春、刘俊辉、陈尔佳开始了漫漫的减持之路。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刘俊辉的股权占比已经下降至3.37%,李云春的股权占比更是下降至1.69%,而陈尔佳已经从前十大股东列表里消失了,按照2023年9月末的持股,陈尔佳持股约为2278.43万股,股权占比为1.42%。

根据相关信息显示,自2016年开始,李云春就开始密集减持公司股份。

其中,2016年套现4.07亿元,2017年套现3.58亿,2018年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套现4.8亿元,2019年1月,李云春再次减持沃森股份1028万股,因未按规披露,还遭深交所下发监管函。

当然,李云春的减持并未因为监管函而停止,2021年李云春继续减持套现。直至2022年,经过一系列的减持之后,李云春的所持股份下降至1.7%。此后李云春股份下降至1.69%。

连续且密集的减持,李云春成功的完成了“转身”。

除了李云春以及其他创始人,沃森生物的其他高管也陷入到了减持套现的狂欢中。根据南都统计,2022年11月至2024年2月,包括财务总监、投资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营销总监在内的10名高管,减持套现共计1亿多元。

仅这一轮的减持,其中五人成为千万富翁,另外五人增加的身家从300多万至930多万元不等。

密集的减持背后,一众管理层都实现了财务自由,而沃森的投资者,则损失惨重,陷入到股价的“泥潭”之中。而沃森除了在2023年初有过一轮200万股的增持,此后便任由股价下跌,再无任何动作。

糟糕的管理层

如果说,沃森管理层的轮番大额减持,是沃森股价承压的原因之一。管理层的不作为以及此前数次贱卖公司资产,则性质更为恶劣。

他们的做法,最终倒逼市场用脚进行了投票。

而关于贱卖公司资产这件事,沃森显然也不只干了一次。

根据统计显示,2012年收购血制品企业河北大安股权,2014年至2016年先后卖出去,其不仅一分钱没有赚到,反而赔了不少。

2013年收购抗体药公司嘉和生物,公司产品有点进展之后,2018年沃森生物又将公司的控股权给卖掉了。

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2013年沃森先后从苏李红和苏忠海手中购买股权,收购宁波普诺、山东实杰、圣泰药业、重庆倍宁这几个疫苗销售公司,这些公司股权加起来,苏李红和苏忠海不过用了几千万元买来的,沃森生物却花了11亿元。

而这些高价买来的公司,最终还“踩雷”山东疫苗案件,损失惨重。

当然,沃森的迷幻操作不仅仅只是这些。

2020年12月,沃森生物公告称公司以11.4亿元转让上海润泽32.6%的股权,持有上海润泽的股权从之前的67.8%降至28.5%,同时放弃增资的优先认缴权,上海泽润将不再是其控股子公司。

要知道,上海泽润手握二价和九价HPV疫苗两大核心产品,并且当时二价HPV即将上市。也就是说,前期沃森生物花大力气搞研发的二价HPV即将进入回报期。另一方面,九价HPV也即将III期临床。在这个时候卖出上海泽润,显然有损于上市公司利益。

面对沃森操作,愤怒的投资人质问公司管理层以及李云春,“你们对二级市场股东有没有基本尊重?”“你们这些人不相信因果报应吗?”

而沃森生物董事长李云春对投资人的回应是,“你们可以质疑我们的水平,但是不可以质疑我们的人品!”。

最终这笔交易紧急叫停。

侃见财经通过梳理发现,沃森多次贱卖资产的背后都出现了杭州泰格的身影。而最终沃森也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说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2022年下半年开始,李云春终于“消停”,但公司管理层却开始了密集的减持。似乎他们已经提前知晓了公司的业绩的走向,并且李云春以及管理层似乎也没打算和公司以及中小股东“同甘共苦”。

根据最新财报显示,李云春、其他创始人以及公司管理层持股总和已经不超过10%,他们真正地做到了“将公司卖给市场”。

面对对公司业绩的下滑,公司核心管理层不仅没有反思,反而逐年调高了薪资待遇。

侃见财经认为,鉴于公司拉垮的业绩以及跌跌不休的股价,公司的管理层的做法,是否存在严重的“失职”行为的嫌疑?在业绩大,幅下滑之下,管理层又凭什么继续上调自己的薪资?且面对跌跌不休的股价,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高达41.12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25.69%,面对远高于一般同行的现金储备,公司为何不能进行回购?

当然,此前公司管理层的密集减持,已经给出了答案,只是苦了一众中小股东,他们也只能自认倒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