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3》能把你看哭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

《前任3》能把你看哭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
2018年01月09日 12:01 谷鬲

最近《前任3》着实火了一把,但是我们来纵观这部电影却发现有些讽刺。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感受,这是一部充分体现地域和人群割裂的片子:抖音上充斥着剧终后扒在影院座椅靠背上嚎啕大哭的姑娘小伙,而豆瓣网友则愤怒地质问“这部电影简直颠覆了我对电影市场的看法!”甚至于“这电影如果票房超妖猫传芳华的话,将是对中国电影最大的侮辱!”

我曾认为这个观点精准到位,然而看了“高观影水准”用户对《前任3》的质疑,以及那些二三四刷的拥趸们的反击后,我却开始质疑这个观点的不完备之处。这两类人之间,真的只是观影水平高低之别吗?

比如最典型的一处分歧是,影片中有一个专门用来赚眼泪的情节:陪伴多日后,女3发现男1依然无法割舍对女1的感情,就说我们走到这里吧,我知道你对我的好其实是对她的补偿,我能拥有你总感觉有愧,是她让你变成现在的样子又让我占了便宜云云。随后女3说,大叔,我再给你一次玩浪漫的机会,我从这里走到那个街角,如果这一路上你对我说出“我爱你”,我就立刻转身跑向你。最终男1什么也没说,女3走过街角后,痛哭失声。

不难发现《前任3》的受众群体普遍不到24岁、非本科学历、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的姑娘,构成了主力观影群体。

年轻人,丰富得过剩的是情绪、感受力和大把时间。却又还不太习惯接受冲击与重构,更不要提习惯于向甲方、房贷和生活下跪。既无生存之忧,又无责任之负,感情就是年轻人能够接触到的首个超出掌控范围的人生体验,是他们第一次大规模体验情绪波折和焦虑无助。是他们漫长而无聊的“非社会期”中,短暂而难忘的激素紊乱时刻。

因此,越是感情经历稀缺的,越容易陷入感伤,越容易沉迷“青春疼痛文学”,越需要在QQ空间写下“葬、殇”之类的情感表达。正因为没经历过什么伤痛,才会抱着手上的水泡哭天喊地,正因为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伤痛的,也就只能把情绪雷达都对准这一类人生际遇。

更何况,在悲哀中自我折磨有其独特的魅力。越是没故事,越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历尽沧桑,而怎么能证明一个既没发福又没秃顶连皱纹都没有的人很沧桑?拍拍胸口,伤痛都在这里啊。抖音和快手上充斥着类似的桥段——姑娘小伙把自己哭成泪人,朋友再将其配文上传:“艰辛委屈我都懂,不知道怎么安慰”、“有故事的人,他们还能回去吗”、“朋友说了好多话,我都想哭”。

情感也是可以通过大样本训练而学会控制的,遇人千面后自然放低索求情感的门槛,也更难被类似的故事打动。那些无法自拔的沉醉感,很可能会被上帝视角的旁观感所代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