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健 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首次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措写进了中央文件,为深化我国机制体制改革,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于如何贯彻《决定》精神,更好推动新质生产力更好发展,12月10日,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暨《中国经营报》创刊40周年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泽在论坛上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抓住‘新’和‘质’,以此构建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强化‘数实结合’向‘实数结合’思维的转向,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势,集聚主导型产业发展。”
强调“实数结合”
对于“新”的理解,于泽认为,“新”要体现在技术的创新、制造工艺的创新、生产流程的创新和新的生产要素。同时,更突出的是产品的创新,只有通过新的主导产品,才能引领经济新动能。基于以上维度,通过一系列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
在于泽看来,首先要抓住生产要素如何向新质生产力聚集这一重点问题,从制度、体制等各个维度进一步扩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他说:“当前对新质生产力的分析主要探讨如何提高生产的效率。这很重要,但是对于生产力而言,更需要思考如何去拓展产品的品类。换言之,如何能够找到未来‘新’的主导型的大规模产业,通过产业聚集进一步带动整体的产业升级。”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眼下,各个行业都在思考如何因时因势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此,于泽认为,应该从三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是要依托新质生产力,升级传统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一个提法值得关注,以前我们都在讲‘数实结合’,但是此次全会进一步强调‘实数结合’,也就是说,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更多地将数字技术导入实体领域。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数字技术扩大消费的潜力,从而创造有效益的投资。”
其次,于泽认为,发现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于泽特别提到了监管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关系。“只有推动监管体系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才能更好支持新兴产业,因此需要改善监管方式。”
最后,则应该努力集聚力量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要推动研发能力的提升,科研成果市场化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于泽表示。
助力国家舞台展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涌起,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国际竞争力的新引擎。对于新质生产力如何帮助企业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竞争优势,其中应该把握哪些关键要素等问题,于泽认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利用好两个大市场。“一是国际大市场,二是国内大市场。在国际大市场中,近年来其形态是不断发展的,从开始的产品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尤其到现在的产业链贸易,我国的优势也在不断形成。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主动开放推动创新要素跨境优化配置。比如,我们通过国内的便利化签证,通过国内的各项优质服务,吸引国际人才,把中国打造成为国际人才的高地,能够聚集国际上的各种先进科技、研发等资源。”
另一方面,于泽表示,要利用中国的产能,进一步引领未来的全球产业链发展。“目前,全球科技革命正在叠加逆全球化的进程。在以往的人类历史上,我们更多的是科技革命叠加全球化,而如果叠加逆全球化,非常容易导致产业链碎片化。基于以上大背景,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利用我国的产业优势把握未来全球产业链布局的主动权。”
于泽最后表示,只有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势,才能够进一步聚集推动主导型产业,进一步带动国内企业的发展,以此构建全球产业链上的链主型企业,进一步整合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发展。
(编辑:李晖 审核:何莎莎 校对:张国刚)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