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美酒生香。在首个“中国酒文化月”设立之际,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万千美酒正在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一场文化与文化的对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终聚合起磅薄的文化势能,以美酒文化赋能美酒产业,相伴美好生活,畅享美好生活。
以文立酒,酿造美好。红川酒业立足甘肃这片具有八千年历史、古老又厚重的土地上,一直以来将文化作为立企之本、发展之基、品牌之源,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以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诉说着的丰富的酒文化。
地域文化 承载千年韵味
自古以来,一方水土酿一方酒。红川酒厂地处甘肃唯一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长江流域——陇南市,这里有被称为“陇上江南”,毗邻酿酒大省四川,与“天府之国”的气候特征非常相似,与赤水河、岷江、沱江一道同属中国最适宜酿造白酒的黄金地带——长江上游名酒带,这里孕育了我国60%的国家级名酒,被誉为“酒神亲吻过的土地”。
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红川镇的先民在此耕种劳作,繁衍生息,聚群成村,村大为镇。植被茂盛的巍巍甸山、清流不已的涛涛甸河、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举目苍翠的无边绿色,这一切都证明生活在这里的红川人很早就知道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也足以证明红川酒的产区优势是不可多得的,在甘肃乃至全国都是极具竞争优势的。
万里丝绸路,千年红川酒;一杯红川酒,半部陇酒史。有着“陇酒之源”美誉的红川酒,其诞生、发展和壮大与所在地陇南成县的历史变迁是密不可分的。
陇南市成县被称为“千年古县”,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设立“成州”,置“同谷县”;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改成州为“成县”;1949年12月,成县解放。红川酒的发展脉络可从中寻得。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发轫,宋、元、明、清一路传承,红川酒有史可记、有据可循。《杜甫诗集》《成县新志》《辞海》《中国名食指南》这些典籍,正是因为有了红川酒的记载,才多了一丝醇香和芬芳。
在2006年国家商务部组织的“中华老字号”评选工程中,红川酒以悠久酿酒史,成为全国首批入选的35家白酒企业之一。
酿造文化 传承非遗工艺
红川酒的酿造注重纯手工工艺酿造技术,从手工剥窖、起窖、拌粮、上甑、摊晾、下曲到入窖都注重纯手工技艺。在不断引进现代先进设备的过程中,红川酒始终不忘纯手工酿造工艺,持续加强对红川酒纯手工技艺的保护工作。近年来,先后开发出红川、成州两大品牌六十余款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并在全国市场上逐渐取得一席之地,为保护和利用红川酒酿造技艺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
红川酒的酿造技艺于2017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诗酒文化 蕴含风雅别致
红川酒从诞生的那一天,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千年历史中,从来不乏文人墨客的颂赞,不乏诗词歌赋的吟诵,红川酒骨子里浸润着浓浓的“诗酒文化”。
诗圣杜甫饮罢红川酒,写下诗句“酿得万家合欢液,愿与苍生共醉歌”;宋代诗人贺铸评价红川酒“香闻十里春无价,醉饮三杯梦亦香”;清代陇上名士、书法家姚嗣云,为“春和涌”挥毫提写楹联“名驰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四十州”;近代著名国学大师、诗人冯国瑞曾实地考察了“红川烧酒”的酿造工艺,并在酒酣之际,吟成了《红川酒歌》二十韵,其中有“红川清隽源嘉陵,双流渟涵酒如渑。倾家酿待女儿嫁,一醉易谋无斗升”;上世纪90年代初,当代著名诗人公刘来成县考察杜甫行踪时,也曾莅临红川酒厂,写下了诗篇:“同谷一碗酒,客来照粲然。酩酊张果老,羽化谢红川”。
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红川酒的源远流长:“四条岭,溜溜坡,红川自古出烧锅;红川的烧锅罇子硬,赛过凤翔柳林镇”。
红色文化 铸就奋斗底色
1936年,一场血与火的洗礼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9月18日,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主力攻克成县县城,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游击队,宣传革命理念,播撒革命火种,并并在红川南场召开“扩红”会议,八百多名健儿参加红军,当地民众敬献红川美酒,留下“红川美酒犒红军”的佳话。
2017年,红川酒业联合新华社、中新社、甘肃日报、兰州晨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开展了“探秘古成县,重走长征路”大型采访暨“红色之旅”活动;近年来,红川酒业先后组织员工、经销商、客户参观了兰州烈士陵园、兰州战役纪念馆、红星照耀中国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哈达铺长征纪念馆等,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礼敬文化 表达仁者智慧
红川酒的礼敬文化从中国的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套独特的哲学表达与美学表达。
其一是敬畏天地,酿酒本身就是遵循“天人合一”原则,“融万物,炼一物”的过程,其中蕴含的就是中国阴阳协调、五行相生的自然朴素哲学,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其二是敬畏古法,红川酒的酿造坚持采用传承千年的古法工艺,是对古人智慧的敬畏;其三是礼敬他人,儒家思想里“仁、义、礼、智、信”的集中反应就是孟子说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举起酒杯的每一次,何尝不是对尊贵之人、至亲之人、同好之人的一次感恩、答谢与礼敬。
责编 / 蒿凤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