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饮酒诗,风格既有陶渊明式的“静”,又有李白式的“动”。苏轼特别强调诗歌的艺术风格应多样化,百花齐放。他认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不仅不相互排斥,而且相互包容、依存、融合,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1124s/260/w640h420/20221124/fab0-c4df6c88de20b639c666bd6ac8a9ae9c.jpg/w700d1q75cms.jpg)
苏轼饮酒诗能形成这种风格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学识深厚,而这正反映了宋代诗词的文化精神。整个宋代文人都很崇尚平淡,但将“平淡”诗美的探索推进到高度自觉的程度的是苏轼。其饮酒诗,带平淡从容、语言朴素的风格的,有代表性的有《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并引)》。整个组诗中,苏轼赞赏陶渊明的从容淡远的精神境界,企图追及,因而苏轼自己的饮酒诗的风格也一变为平淡清新,以自然、平常的语言,构造与物逍遥,知性尽命的哲理化诗境。语言平淡,充满生活气味和乡土气息,如: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麴米春香并舍闻。菜圃渐疏花漠漠,竹扉斜掩雨纷纷。拥裘睡觉知何处,吹面东风散缬纹”;
“风卷飞花自入帷,一樽遥想破愁眉。泥深厌听鸡头鹘,酒浅欣尝牛尾狸。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月旨。殷勤送去烦纤手,为我磨刀削玉肌。”
这些作品都是语言朴素,格调清新,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可见苏轼的诗歌视角向生活中的寻常之事倾斜。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1124s/386/w666h520/20221124/502a-c3212f7d1f2a2d808dc41df5dcda8400.png/w700d1q75cms.jpg)
“豪放”是后世公认的李白的特色,也是苏轼大力提倡的风格。清代刘熙载称苏轼的“豪放之至”、“时与太白为近” “除了李白,恐怕没有人比苏轼更热衷于表现富于飞动之趣的自然景物了”,虽然二人因时代风气和精神追求的不同导致了其豪放内在的差异,但无论是李白代表的盛唐充满活力的状态,还是苏轼代表的宋代豁达睿智的心境,其豪放的风格都留给后世一个可供学习借鉴的楷模,在其饮酒诗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21124s/421/w640h581/20221124/975f-b7f24e4952653ea1700799923efec572.jpg/w700d1q75cms.jpg)
苏轼饮酒诗中,《闻乔太博换左藏知钦州,以诗招饮》、《赵郎中见和,戏复答之》、《王巩屡约重九见访,既而不至,以诗送将官梁交且见寄,次韵答之。交颇文雅,不类武人,家有侍者,甚惠丽》、《大雪独留尉氏,有客入驿,呼与饮,至醉,诘旦客南去,竟不知其谁》等均表露豪迈的气度、高昂的气概,描写豪放的形象。其中《赵郎中见和,戏复答之》:
“赵子吟诗如泼水,一挥三百六十字”。
“赵子饮酒如淋灰,一年十万八千杯”。
其豪迈之处,不亚于李白。苏轼以才性学识为诗,以宦游经历、人生彻悟为诗。苏轼的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陶渊明的“平淡”和李白的“豪放”完满交融,进而把其多样的风格更完整地表现在饮酒诗中。
责编 / 蒿凤
![](http://n.sinaimg.cn/finance/pc/cj/kandian/img/article_pic05.p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