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诸事,皆在酒中

世间诸事,皆在酒中
2022年10月19日 14:39 中国酒业协会

“酒”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谓意义非凡,有人称它是情感催化剂,因为饮酒之后各种情绪都会涌上心头,而且很多人还会酒后吐真言;也有人认为“酒”是人性试金石,因为酒后无德之人比比皆是。

对中国古人来说,酒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它不仅可以拿来解忧,同时也可以拿来助兴,甚至还可以拿来壮胆。中国古人钟情饮酒,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明百姓都爱饮酒,文人们更是对酒欲罢不能,像曹操、李白、陶渊明、竹林七贤、苏东坡等等叫得出名字的文豪词帝无一不爱饮酒。

明清后诞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由饮酒而被大众熟知的人物,《水浒传》中的武松便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酒的历史。那么,在这其中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古人为什么这么钟爱酒?酒对于他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唐代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用热情洋溢的文字,描绘出了包括李白、贺知章在内的八位“酒仙”。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中有身份的人,但在面对美酒时却都失去了“抵抗力”。

尤其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更是在《赠内》一诗中,写道:“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几乎每天都以酒为伴,他对酒的热爱之情可见一斑。为了饮酒“五花马,千金裘”皆可“呼儿将出换美酒”,目的就是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

从李白到苏轼到李清照,都对美酒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痴迷与青睐,酒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简直就是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契机。而且从“李白斗酒诗百篇”中,也可以获知诗人只有在饮酒之后,达成天人合一之玄妙境界,才会文思如泉涌进而创作出经典之作。

历史上还有很多知名文人因为酷爱饮酒,博得了“酒鬼”的诨名。比如,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可以说是众多“酒鬼”中,最出类拔萃的“酒鬼”之一。“杜康造酒醉刘伶”的典故,讲的就是刘伶饮酒的趣事。

话说魏晋名士刘伶嗜酒如命,他曾号称要喝尽天下之酒。相传有一天他恰巧经过一家酒肆,举目望去酒肆门口有一副对联。上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联为“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这副对联勾起了刘伶的兴趣,于是抬腿迈入酒肆之中。这家酒肆的老板正是“酒圣”杜康,刘伶入店之后杜康为其斟酒一杯。刘伶二话不说仰脖喝下,咂摸几下嘴之后连呼好酒,于是又让杜康为其斟下第二杯酒。

当刘伶想要喝第三杯酒的时候,杜康出言制止以防刘伶醉倒。但是刘伶这个“酒鬼”,遇到美酒之后又怎么可能罢休呢?于是在不听劝阻之下喝下了第三杯酒。但是这第三杯酒下肚之后,刘伶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不能自持。

正所谓“人间好酒为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这就是“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将“酒圣”与“酒鬼”,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充分展现出了造酒之人的精湛技艺,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酒鬼”爱酒如命的社会现实。“酒”与“酒鬼”就像一对好朋友,“酒”如果没人喝就失去了酒文化。

所以,酒是个好东西,喝了酒便享有别样的人生,拥有不同的感悟。不喝酒,天天按部就班,朝九晚五,过的是固定不变的生活,那样与咸鱼有什么区别?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