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可以建立日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是因为没有受制于行业尝试的缘故!” ——铃木敏文
认识一个企业,就要认识一个企业的前世今生、立身之本和与众不同的方法论!
地点:伊藤研修中心(7-Eleven集团母公司)
主题:探索第四次消费时代下的零售业之王
知识点:系统研修环环相扣的版块
[ 伊藤研修中心参观 ]
走进早稻田大学,走进《第四消费时代》
为什么单身男性主妇化、单身女性脱女化?
为什么单身大叔爱吃甜食,单身大姐爱喝葡萄酒?
为什么单身大爷爱买摩托车,单身奶奶疯狂考驾照?
……
随着中国零售变革时代的到来,新零售的探讨和实践愈演愈烈!
当网易严选、优衣库、H消费常态;
当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的形式代替独自占有,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如何支撑我们的商业前瞻布局?
日本的今天,就是我们国内很多城市消费的明天!第二天下午的游学,同学们和日本著名的社会学家三浦展先生面对面交流,倾听老师深度分享第四消费时代给我们的启示!(备注:因知识产权问题,本文章不显示三浦展老师具体分享图文资料)
什么是第四消费时代?
第一消费社会(1912-1941) :老公上班,老婆在家带孩子,周末去休闲,消费的春天来临,各行业萌动;
第二消费社会(1945-1974):经济高速增长期,中产阶级达到一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消费;家庭是消费的核心,以家庭为单位的品类和数量非常明显;
第三消费社会(1975-2004):低速成长期,物产极度丰富,品牌繁盛,细分机会凸显;对消费者来说,存量需求都被满足,新的需求在哪里?对企业而言,新的市场在哪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哪里?
第四消费社会(2005-2034):特征是否定消费;消费不能再带来快感,共享的到来;喜欢简单、自然、环保的东西,喜欢本国或者地方特色的东西;对二手货加工的兴趣高于买新产品;喜欢更高品质的东西,贵点没关系。
消费的波动往往受到人口红利的影响,中国一线城市正处于第三、四消费社会的并存期,如何从人口、家庭结构变迁来分析消费的发展,从而发掘新的赛道?
日本企业在面对第四消费社会,将如何转型获得第二曲线的重生?
消费中人性将如何把控,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将如何感知?
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消费形态也错综并存,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和布局,是我们每一位企业家深度探寻的任务!
走,去日本街头做走访7-Eleven篇
全球微考察,我们带回去的到底是什么?照片、技术还是模式?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任何成功的经验在落地复制中,都是需要个性内化的!我们如何读懂表面,复盘背后的思考逻辑,这才是我们要带回去的学习成果!
7-Eleven从1975年到今天,稳稳走在消费变革的赛道上,以高于阿里巴巴人效称霸世界便利店行业,其中带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市场调研——假设——执行——验证。
课后,同学们抽签分小组,走向日本不同的商圈 ,分析趋势和竞争,体验认知和配称,以定位的视角去看待7-Eleven,看待日本的零售业态,真正实践复盘!
Q&A师生互动环节一
问: 每次消费时代都是间隔30年,是有什么规律吗?
三浦展: 在日本,30年是完整的一代人 ;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按“代”来决定的。
问: 第四消费时代,产品传播的手段有没有什么变化?
三浦展: 第一次消费时代和报纸是同时代出现的;第二次消费时代是电视同步(1973年广告费报纸被电视反超;);第三次消费时代电视为主导(1973年)和彩色的杂志;第四消费时代网络广告是主流,但是这个时期的人,更关注社交媒体的推送和口碑 ,不太在乎广告。
问: 对以前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是不是在下降?
三浦展: 其实是越来越不去炫耀;从众“认可”转变,不太在意别人对品牌的称赞。LV曾经是日本最大的消费市场,而现在越来越少,你无法再炫耀,而且你妈妈有很多LV的包,没有必要再买了,不能一概而论。松下、索尼这些品牌,对消费者影响越来越低,西洋品牌越来越低,本土历史比较长的老字号,代表文化和传统的,越来越受到关注 。
问: 日本进入第四消费时代,是全民化还是一部分;中国如何预测呢?
三浦展: 日本全民化了,东京更明显,有些店铺更明显;第四消费是从城市走向农村,更容易扩展;中国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已经有这些特征了。
Q&A师生互动环节二
问: 不同的商圈、地区、季节会上什么样的产品?在大数据层面是如何操作的呢?
高木老师: 7-11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用大数据来进行商品分析 ,还有数据中没有的数据,比如关东煮,核心价值就是站在消费者立场去考虑 ,这就需要产品负责人深入消费者,去判断需求。
问: 一个员工管理多少SKU或者货架?单店商品订货的流程是怎样的呢?
高木老师: 150平米需要20-30人(小时工,4-6小时,24小时排班,2个人同时在岗),每个人只负责一个小货架 (细分品类)。在订货流程上,建立假说——订货——实施——分析修正。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