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变革

新时代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变革
2022年02月07日 11:23 审计观察杂志社

——基于9所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

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审计专业人才的支撑。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有100余所高校开设审计本科专业,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专业化人才。长期以来,学界就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这个主题进行了不懈研究。时现(2014)认为,现有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课程深度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专业深度与专业宽度之间的三大矛盾,强调要优化课程结构。晏维龙(2018)认为,包括审计人才培养、审计学科建设等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中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进而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做出了应有贡献。

本文针对新时代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外部环境的变化,对9所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当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尝试为审计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外部环境新变化

(一)审计事业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随着审计全覆盖深入推进,审计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为核心的三大监督体系,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中微观组织治理和资本市场风险防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年,审计署印发《审计署关于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的意见》,针对审计工作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从坚持政治引领、提升专业能力、弘扬务实作风、强化廉洁自律四个方面明确了审计队伍专业化培养的措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加强研究型审计,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推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二)现代信息技术深入赋能审计工作

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也在深刻改变审计线索的采集、审计内容的拓展、审计方式的运用、审计数据的分析和审计成果的运用。国家审计领域,审计机关积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具体审计工作中,不断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内部审计领域,审计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精通内部审计专业知识,更要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内部控制。社会审计领域,会计师事务所将业务重心逐步从传统的财务查账转向财务风险控制,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能够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风控提供服务。这些都要求进一步提升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2020年,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正式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要求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培养涵养致公奉献情怀的审计人才队伍;更加注重科际融合,打破专业壁垒、融通文理工相关专业;更加注重立足国情,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专业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

当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现实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选取了上海软科教育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学审计专业排名前9位的高校(西南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通过对比其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根据历史发展、行业区位等条件禀赋,9所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各有特色,但同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也具有一些共性问题(见表1)。

表1:9所高校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对比图

(一)培养目标设定与审计实践发展有脱节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准和先导,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专业核心素养和毕业后服务领域。从专业核心素养上看,9所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对传统审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的掌握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但对大数据审计、国际视野和审计精神培育等方面普遍未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如仅山东财经大学审计专业强调要着重于掌握智能审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审计专业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山西财经大学审计专业表明要加强财经职业道德教育。从毕业后服务领域看,9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审计专业明确表示着重为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培养人才。这说明,当前大多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侧重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培养国家审计人才动力稍显不足。由此可见,大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对审计实践发展映照不够、回应不足,与审计实践发展有脱节。

(二)课程体系构建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支撑不足

从课程体系上看,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另外8所高校都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明确细分,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根据表1数据计算,9所高校通识课程平均占比42%、学科基础课程平均占比18.5%、专业核心课程平均占比14.8%、专业选修课程平均占比12.5%、实践课程平均占比13.6%。由此可见,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占比较高,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占比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特色化发展,不利于审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从核心课程上看,9所高校基本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1、2)》《高级财务会计(1、2)》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可见9所高校普遍重视传授中高级会计、财务管理等中微观知识,却忽视了审计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奉献致公情怀的养成。

(三)实践教学供给不足制约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

从实践教学占比上看,9所高校实践课程平均占比13.6%,说明各高校对审计专业实践性本质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对审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视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实践内容上看,大多高校实践教学为军事技能、专业实习与劳动、毕业论文、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和学科竞赛等传统内容,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审计实践类课程建设不足,容易导致学生综合创新管理能力不足。如仅安徽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设置了《专业课程实践工程》《角色体验工程以及社会认知》《专业感知实践项目》《财会审实践前沿课程》《项目会计主流软件课程应用项目》《专业技能 ERP 模拟经营沙盘大赛》《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课程;仅浙江财经大学的审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审计专业的结合,如《信息技术应用基础》《Python程序设计》《商务统计及软件应用》等。实践教学的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建议

(一)结合审计实践发展和各校特色,科学确立培养目标

各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要紧密贴合审计事业发展实际需要,针对审计职能逐渐拓展、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方法不断变化的大趋势,各高校审计专业应瞄准如何满足社会对经济监督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提高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应成为新时代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第一,高校要高度重视审计行业实际需求,围绕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核心素养,主动向审计机关(含军事审计机关)、行业企业等问计,通过电话咨询、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邀请行业资深从业者共同参与制定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科学性。第二,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历史沿革、学科特色和行业区位,将经济社会发展、行业现实需求和学校特色发展进一步融通结合,努力培养胸怀祖国、有国际视野、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为此,要在校内广泛征求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意见,高度重视上级主管部门、校内各有关部门、学校师生和毕业校友的意见建议,力争将学校特色更好地融入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

(二)注重科际融合,优化课程体系

当前,跨领域、跨行业的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培养新时代审计专业人才,必须加强科际融合,改造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体系的多学科性。第一,加强核心课程科学化设置。专业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要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审计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前提条件。要提高审计专业课程群授课难度,优化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评价,推行五级计分制,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全面提升。第二,构建审计专业圈层课程体系。要开设审计与相关专业的交叉课程,内圈打造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领域专业金课;中圈通过“审计+”,与审计相关专业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专业方向,如计算机审计、自然环境审计、 审计心理学等;外圈通过“+审计”,将审计元素渗透至相关课程。第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审计专业融通。智慧审计时代,审计数据的采集、审计线索的分析、审计平台的管理等对现代信息技术依赖程度不断提升,要将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数据爬取、自然语义解析、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同审计专业课程嫁接。第四,加强思政教育。审计专业课程具有特殊性,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涵养公正无私、担当奉献和忠诚守信的精神。因此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不断挖掘审计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视第三课堂作用,依托行业资源优势,邀请行业专家和一线审计人员讲述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不断促进学生奉献致公情怀的养成。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审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实践教学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从“能查、能写、能说”等方面,大力培养审计专业人才兼具实际操作、分析洞察、协调沟通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即掌握审计报告写作方法,运用现代化审计技术;分析洞察能力,即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思考等方法,判断寻找审计线索;协调沟通能力,即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防范风险能力,即知法懂法用法,保持职业谨慎,做到廉洁自律。第一,要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联合培养,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行业专家担任审计专业导师制度,畅通审计专业学生在审计机关、行业企业和国际性审计组织的实习锻 炼渠道,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第二,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加大实务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升教师案例教学水平,不断完善审计案例库建设,以多种形式进行审计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情景式、沉浸式案例教学,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第三,优化实践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为指导,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指标观测点;校内教学主管部门要定期收集指标观测点数据,组织师生进行研讨,不断修正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将实践教学评价与教师年度考核、学生学分绩点挂钩,确保师生更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评价,从而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作者:吴其阳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党政办公室)

本文受“南京审计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经费”资助。

来源:《审计观察》杂志2022年第1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